在美国大学的录取流程里,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发生——
“视频自我介绍”正逐渐取代传统校友面试(Alumni Interview),成为新的展示窗口。
2025申请季,越来越多高校——无论是哈佛、布朗这种常春藤老派名校,还是波士顿大学、东北大学、莱斯大学等新贵,都在引入视频面试/视频自我介绍模块,用以捕捉“文书和成绩之外的那个真实的人”。
01、为什么视频成了新的“必争之地”?
疫情后几年,很多大学永久性取消了线下校友面试。
招生官发现:面试资源分布极度不均——有的城市学生能拿到多轮面试,有的地区完全没机会。而随着生成式AI的普及,招生团队对传统文书的信任度也在下降。
于是,一种新的工具浮出水面:AI 无法伪造、但能真实捕捉人性的媒介——视频。
这些视频并不是随意上传的 vlog,而是有专门的平台、时间限制和录制逻辑。
比如:
- Glimpse:InitialView旗下由多所大学联合采用的平台,用于 60 秒短视频回答随机问题;
- InitialView:专为国际学生(尤其亚洲申请者)提供英文视频面试;
- Kira Talent:被部分商科、艺术类项目用于招生面试;
- BU Video Essay、Brown Video Portfolio:学校内部设置的视频问题提交渠道。
大学们越来越多地从“精心润色的文字”转向“未经脚本的表达”。
02、主流视频形式:哪些学校在用?
目前美国大学在使用的视频录制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每种形式背后的逻辑和侧重点略有不同:
① 官方平台问答类:
代表平台如 Glimpse、Kira Talent 等。
这些通常是学校官方合作的结构化面试系统,会在你打开录制页面后现场弹出问题,你有短暂准备时间,然后直接面对镜头回答(通常每题限制 60 秒)。
问题多为开放性引导型,比如:“What inspires you?” 或 “Describe a time you grew from a failure.”

代表学校包括: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莱斯大学、塔夫茨大学等。
这类视频考验的是即兴表达与思维反应能力,非常接近真实面试感受。
② 开放式自我介绍类:
这种形式最自由,也最考验你的策划能力。
你可以选择拍一段 30 秒到 2 分钟的视频,自主决定内容、结构和呈现风格,然后通过 Common App 附加材料、学校申请门户上传。
代表学校包括:芝加哥大学、布朗大学、Goucher College 等。
这类视频看重的是你如何用一小段时间表达“我是谁”,更侧重个性、故事性和感染力。很多学生也会通过这类视频来“弥补文书没能展示的那一面”。
③ 第三方独立面试类(面向国际生):
以 InitialView、Vericant 为代表,这些平台专门为国际学生提供英文面试服务,学生可以预约时间进行录制,与真人面试官面对面沟通,全程无脚本、不可剪辑,并可选择将视频发给多所合作院校。

这种方式被包括哈佛、耶鲁、宾大、MIT等大量顶尖学校接受,尤其适合不在美国本土、缺乏面试机会的学生。
这类视频强调的是真实对话、英语表达流畅度、文化适应度,以及交流时的气场与逻辑。它更像一次“非评判性”的对话,但效果远远胜于任何机构包装的材料。
03、他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视频?
① 真诚不是“裸露”,而是“有温度的表达”
招生官要的“authentic”,不是你哭、不是你讲自己有多惨,而是你面对镜头时的放松与自知感。
✅ 有效: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不够‘大声’的人,甚至在演讲课上从不举手。但我在TEDx项目里当幕后策划的那段时间,是我第一次发现‘推动事情发生’不一定要站在聚光灯下。”
👉 展现了认知过程、情绪转变和反思,是招生官喜欢的“软钝真实”。
❌ 无效:
“我非常热爱领导他人,曾在多个项目中担任leader。”
👉 背后没有具体场景、没有人味,招生官根本记不住。
招生官喜欢的不是你“说出你是谁”,而是你通过一个具体瞬间让他们“看见你是谁”。
② 有感染力 ≠ 话多,而是有气场、有起伏、有情绪张力
所谓“energetic”,不是要你像TED演讲一样上来就劈头盖脸讲价值观,而是能在一分钟里传达出“我热爱这件事”或“我真的在想这个问题”的状态。
他们喜欢看到:
- 眼睛亮起来的时刻(哪怕你没笑)
- 讲到某一话题时的轻微语速加快(例如提到一场科学实验或街头采访时)
- 停顿2秒后再继续说的真实感(代表你真的是在想,而不是背稿)
✅ 有效:
“我想过很多次,如果我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城市交通设计者,我会不会强制规定每条马路都得留给行人10秒独立绿灯。”(说完自己笑一下)
👉 这类带有情绪+细节思维+自我幽默的表达非常受欢迎。
❌ 无效:
“我对可持续发展有着浓厚兴趣,我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承担责任。”
👉 完全空话、情绪平、没有感染力。
📌 招生官不希望你是“活跃”的人,而是“让人想听你多讲几句”的人。
③ 有重点 = 深挖一个角度,而不是展示“我很全面”
最大的问题不是内容不够“炸”,而是内容太多,导致没有重点。
视频只有 1 分钟上下,你说不了人生哲学。所以,不要什么都说一点,而是挑一件事说透,哪怕是一段失败经历、一个家庭小故事、一个微不足道的兴趣。
招生官喜欢的“focused 视频”通常具备:
- 一个具体情境或场景(不是一堆抽象标签)
- 明确主题(成就感、反思、变化、热爱)
- 快速进入正题,不绕弯子
✅ 有效:
“我曾经花一个月时间拍摄我爷爷的退休生活纪录片,他不太说话,但我在剪辑时,第一次意识到安静的人也有完整的世界。”
👉 展现了家庭关系、观察力、表达欲、影像创作——全在一个细节里。
❌ 无效:
“我是一名好奇心强、领导力强、团队协作能力也强的学生……”
👉 这类“列技能”式的视频,招生官每天能看30条,没印象。
04、那具体要怎么准备?
这里是一套常用的“3步法”:
STEP 1:选题框架(Choose the Angle)
- 故事型:讲一个小事件(如TED演讲、失败经历、校园倡议)
- 激情型:谈一个你热爱的主题(音乐、编程、可持续发展)
- 反思型:讲一个你改变想法或成长的瞬间,必须能体现出你的性格与价值观。
STEP 2:结构设计(Build the Script)
黄金结构是 Hook – Story – Reflection – Fit:
Hook(开头20秒)
让人“抬头”:用一个细节、冲突或幽默切入。
“我在一次校辩赛上被自己的队友怼哭过,但那次是我第一次真正学会倾听。”
Story(中段40秒)简单交代背景、挑战与行动。保持自然语速,不要罗列。
Reflection(结尾20秒)说明你学到了什么,这个经历如何塑造了你。
Fit(最后10秒)一句衔接学校:
“我希望能在 Brown 的 Open Curriculum 继续探索这种多元思维。”
STEP 3:拍摄细节(Shoot It Right)
- 设备:手机前置+自然光=够用
- 背景:整洁、安静、无干扰物(书架/白墙皆可)
- 光线:面对窗户、略高角度
- 语速:150词/分钟左右(太快会紧张,太慢会生硬)
- 表情:放松微笑,不强装“积极”
- 录制次数:建议录2~3次即可,不要精修到失去自然感
很多学生一听要拍视频就慌:
“我英语口语不完美怎么办?”“我镜头感不好怎么办?”
其实这正是视频的价值所在。
你不完美,但你“活着”,有表情、有呼吸、有温度。
在AI横行的时代,这一分钟的“你”,也许就是招生官眼中最真实、最打动人的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