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QS发布了2026亚洲大学排名,本来老师没打算跟进这个消息,但一刷社媒,发现铺天盖地的讨论。(当然,大部分都是骂的)
emm,既然热度这么高,老师当然不能错过。
今天,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个排名是怎么个事儿?为什么有这么多槽点?
01、排名有多离谱?港校霸榜,日本高校没姓名
这次亚洲榜的最大赢家,无疑是香港高校。港大拿下第一,港科大第六,港中文和港城大并列第七,港理工第十,亚洲前十里香港占了五席。
要知道香港就 750 万人口,养出了 5 所亚洲顶尖高校,这密度确实惊人。
但离谱的点也跟着来了:曾经在亚洲高等教育领域举足轻重的日本,这次彻底掉队。
东京大学、京都大学这些手握3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高校,不仅没进前十,整个日本高校在亚洲前二十里集体 “隐身”。


反观香港高校,港大一年光申请费就能收 8 亿,这波霸榜操作,难免让人调侃到底充值了多少。

内地高校的排名也有很多争议。北大稳坐第二还算正常,复旦冲到第五已经超出不少人预期,上交 13、浙大 14、南大 19 也在合理范围。
但清华的表现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 作为工科全球顶尖的高校,全球榜排第17,亚洲榜却掉到第九,比复旦低了四位。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国科大,217 位两院院士坐镇,硕博实力能和清北掰手腕,亚洲榜却排 90 位,还不如排 87 的上海大学。

同是 “国防七子” 的北理工排 45,比北航高出 55 位,要知道北航录取分数常比北理高,这差距实在说不过去。

02、矛盾拉满:和全球总榜对着干
如果说日本高校缺席前十是小离谱,那亚洲榜和全球总榜的自相矛盾就是大离谱。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之前连续多年霸榜亚洲第一,总榜也是全球前10的存在,在亚洲榜居然只排第 3,被全球第 11 的香港大学压了一头。

全球第17的清华大学,在亚洲榜愣是被摁到第 9,被一堆全球排名远不如它的学校踩在脚下。

除此之外,榜单里还有不少让人想不通的操作。马来亚大学排15,居然超过了首尔国立大学 —— 要知道首尔国立大学在韩国的地位,堪比清北在中国,无论是学术实力还是雇主声誉,都比马来亚大学更受认可。
03、QS 到底怎么排?
其实这一切 “离谱” 的背后,都和 QS 的排名指标有关。QS 排名有 8 个核心指标
- 学术声誉 30%
- 雇主声誉 15%
- 论文引用 20%
- 师生比 10%
- 国际化程度 10%
- 国际研究网络 5%
- 就业成果 5%
- 可持续性 5%。
至于和全球总榜的矛盾,本质是 “评价维度的侧重不同”。全球总榜更看重学术声誉和科研产出,而亚洲榜里,国际化程度、雇主声誉这些软实力的影响被放大,导致同一所学校在两个榜单里排名差距悬殊。
另外,QS 的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依赖全球问卷调查,日本高校的 “地域辨识度” 在英语国家圈子里不如港校,得分自然吃亏,哪怕有诺奖得主,也难挽排名颓势
但话说回来,这亚洲榜真没必要太当真,图一乐就行。真正有参考价值的,还是QS 全球总榜 —— 它的评价维度更均衡,能更全面反映高校的综合实力。
而且单看一个榜单也不够,建议结合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U.S. 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一起参考。多榜单交叉对比,才能避免被单一排名带偏。
说到底,QS 排名只是一套 “量化工具”,不是衡量高校实力的唯一标准。港校的国际化优势、内地高校的科研硬实力、日本高校的学术底蕴,都有各自的闪光点。
对于申请者来说,与其纠结 “排名离谱不离谱”,不如看看学校的专业实力、资源是否匹配自己的需求。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