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际教育市场:震荡中扩容,政策调整下的中产选择尽管2024年中国香港国际教育市场受少数学校“暴雷”事件波及,出现短期震荡,但从新增学校的落地进程与布局规模来看,市场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与可探索空间。其中,威雅、哈罗、包玉刚三大备受家长关注的热门国际学校,携手Stamford、启历两所特色校,集体扎根香港九龙新城,为区域国际教育资源注入新活力。
九龙新城:5所国际名校集中落子
此次集中入驻九龙新城的5所国际学校,各有办学特色,且覆盖幼儿园至高中全学段,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育需求
哈罗(Harrow):双校区布局,新增幼儿教育板块哈罗在香港已形成“一贯制+幼儿园”的双校区格局:
- 哈罗香港国际学校:作为哈罗在港的核心校区,提供幼儿园至13年级(3-18岁)全年龄段教育,目前在校学生约1500人,延续哈罗全球统一的英式教育体系与精英培养模式。
- 哈罗小狮幼儿园:选址香港九龙观塘道55号,计划于2025年8月正式开学,专注服务3-5岁(K1-K2阶段)幼儿,设计容纳240名学生,班级师生比严格控制在1:10,以小班化教学保障幼儿教育质量。
威雅(Wycombe Abbey):双校区衔接
香港威雅学校目前拥有田湾、九龙城两大校区,实现小学至中学的教育衔接:
- 田湾校区:2019年正式启用,专注1-8年级(5-13岁)小学阶段教育,扎根香港田湾片区,为低龄学生打下扎实的学术基础与综合素质根基。
- 九龙城校区:将于2025年8月开启招生,作为威雅的中学部专属校区,坐落于香港九龙城富豪·皇庭,面向13-18岁学生招收9年级、10年级、12年级学生。课程设置以IGCSE和A-Level为核心,同时创新性加入创业课程、ISTEAM项目(跨学科科技与艺术融合项目)及数字化创新内容,旨在实现学术深度与实践能力的双向提升。
香港包玉刚学校:首入香港+升学通道优势
- 作为包玉刚教育集团在香港布局的首所学校,香港包玉刚学校主打“九年一贯制IB课程”,目前已开设1-5年级IBPYP(小学项目)、6-9年级IBMYP(中学项目),IBDP(大学预科项目)正处于申请阶段。该校学生可获得升读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松江寄宿校区的机会,继续攻读IB高中课程,为跨境升学提供便利;
- 2026年小一至小三学段将开放提前申请,1-3年级学费为22万港元/年,与HKIS(香港国际学校)、沪江中学等顶尖校小学学费水平持平;此外,学校收取5万港元/年的发展费,首批入读九龙东校舍的学生可享受发展费与申请费豁免优惠。
Stamford
- 何文田校区:招生范围覆盖Pre-p(学前预备班)至G8(8年级),校区配备游泳馆、室内外篮球场、专业图书馆及科学实验室等设施,满足低龄段学生学术与课外活动需求;
- 西九龙新校区:由原道尔顿国际学校升级而来,专注G9(9年级)至G12(12年级)高中阶段教学,提供IBDP(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与IBCP(国际文凭职业相关课程),为学生对接全球升学路径。
香港启历学校:50年老牌校扩容
- 作为拥有50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学校,启历在创校50周年之际官宣新增校区:新校区位于九龙湾甲级写字楼“太丰汇”1-2楼,计划于2026年8月开学,专门招收Sixth Form(12-13年级,即高中最后两年)学生,预计招生规模为240人,进一步补充九龙新城高中阶段国际教育资源。
九龙新城:中产赴港教育的“新地标”
九龙新城之所以成为国际学校集中布局的核心区域,关键在于其对中产家庭的吸引力。
教育资源密集:除新增的5所国际学校外,区域内还聚集了玛利诺书院、培正中学等香港本地老牌名校,不仅本地教育资源丰富,且多所小学设有“直属”或“联系”中学(香港教育体系中,直属小学毕业生可优先升读对应中学,联系小学则有一定比例升学名额),进入这类学校可大幅减轻学生未来的“升中压力”;
生活成本适配:相较于香港中环、铜锣湾等核心商圈,九龙新城房价与生活成本相对亲民,同时交通便利,可快速通达香港各区,成为众多赴港就读中产家庭的首选居住与教育区域。
严监管+防“考试移民”
在扩容国际教育资源的同时,香港也在通过“严监管”保障办学质量,并针对“教育移民”现象优化政策,形成“扩容+规范”的双向调整态势:
严审私立学校
2024年9月5日,香港教育局发布公告,因管理情况极差、校董行为不符合规范,正式取消位于九龙深水埗广利道11号的私立学校“崇正中学”的注册资格;此前,教育局已依据《教育条例》第83条,对该校采取暂停营运措施;- 针对部分学校被指违规与第三方机构协作提供文凭试课程、涉嫌“借壳办学”的问题,教育局明确表示“零容忍”,将对这类钻政策空子、不符合办学规范的行为采取即时执法行动,维护教育市场秩序。
规范“高才通”子女升学:堵“考试移民”
为遏制“考试移民”现象(即通过人才政策赴港,但仅让子女在港短期就读以获取“本地生”身份报考高校),香港立法会发布“高才通计划人才子女就学安排”,明确通过“高才通”等人才政策来港人士的18岁以下受养人子女,若想以“本地生”身份报考香港八大高校,需满足两大核心条件:
- 申请前需已在港就读(含跨境上学),且持续接受香港教育;
- 符合“过去两年在港通常居住”的规定(“通常居住”指以香港为主要生活场所,需满足居住时长、生活关联等要求)。
这一政策虽于2025年正式发布,但此前已显端倪——2024年已有家长就“高才计划”相关教育问题提出举报,间接影响部分家庭的续签决策。据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劳福局)数据,截至2025年7月底,共有13,678名“高才通”参与者的逗留期限届满,仅7,394人提交续签申请,续签申请率仅为54%,意味着近半数“高才”选择放弃在港发展。
在政策调整下,中产家长是否仍会选择赴港教育? 仍有待时间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