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香港中文大学 翻译学系的博士生导师Prof.JI,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让大家学会如何从了解一个导师开始,到后期更好地撰写套磁邮件及其他文书。
研究领域解析和深入探讨
Prof JI Lingjie的研究聚焦1870-1900年西方汉学翻译史,核心落在"翻译作为知识生产机制"这一命题上。这一时期恰是西方汉学从传教士主导转向专业化学术的关键阶段,其四个香港研究资助局(RGC)项目均围绕此展开纵深探索。
在《The China Review (1872-1901)中的中国小说英译》(2022-23 ECS项目)中,她关注的这份期刊是当时远东地区最重要的汉学出版物之一,刊载了大量中国古典小说的英译文本。与传统翻译研究不同,Prof JI并非简单评判译文准确性,而是考察这些翻译如何重构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的认知框架。
另一项GRF项目研究James Stewart Lockhart(1858-1937),这位英国殖民官员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译者,曾参与香港早期行政制度建设,其翻译实践折射出殖民语境下知识传递的权力关系——这正是Prof JI研究的独特价值所在,即揭示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跨文化权力博弈的场域。
此外,她对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的《中国文学瑰宝》(1884)及19世纪90年代三部中文短篇小说英译选集的研究,形成了覆盖"经典重构-小说传播-选集编纂"的完整研究谱系,填补了19世纪英国汉学翻译研究的多个空白。
精读教授所发表的文章
2023-2025年的系列论文集中体现了Prof JI的研究深度与方法论创新。
- 在Archiv orientální(2023)发表的论文中,她以Giles的译作为例,分析"古文"(Guwen)概念如何通过英译转化为西方汉学中的"Chinese Literature"范畴,揭示了术语翻译背后的文学观念移植过程。这种"概念史追溯法"在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2024,AHCI索引)的论文中进一步延伸,通过对比"文"、"Literature"与"Belles lettres"的语义流变,展现19世纪英国汉学家对中国文学体系的重构逻辑。
- 即将发表于Rivista di Studi Orientali(2025)的论文则聚焦诗歌隐喻的跨文化诠释,以"树隐喻"的英译为例,探讨汉学家如何在翻译中平衡文化特异性与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这些研究均体现出"文本细读+理论反思"的鲜明特色,即将具体翻译案例置于概念史和文化史的双重语境中考察。
教授的学术地位
Prof JI的学术地位体现在其研究获得的权威资助与出版认可上。
她先后斩获RGC的优配研究金(GRF)和杰出青年学者计划(ECS)资助,后者专为早期职业生涯学者设立,竞争激烈,2024年全港平均获批率仅27%。
其专著《Chinese Literature in English Sinology: Cultural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Knowledge, 1807–1901》由爱丁堡大学出版社(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出版,该社在亚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进一步印证其研究的学术分量。
在期刊发表方面,她的论文多次刊登于AHCI索引期刊及国际东方学权威刊物,如Archiv orientální和Rivista di Studi Orientali,这些平台为其学术观点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渠道。
有话说
Prof JI的研究提出了"翻译作为知识过滤机制"的创新框架。通过对比理雅各(James Legge)的系统性经典翻译与Giles的文学选集编纂,她指出19世纪汉学翻译存在两种主要策略:前者试图完整传递中国思想体系,后者则根据西方读者偏好进行选择性呈现。这种差异本质上是不同知识传播目标导致的过滤机制差异。
这一视角对当代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启示:在文化交流中,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转换的准确性,更需警惕隐性的知识筛选过程。Prof JI的研究亦打破了"汉学翻译单向输出"的传统认知,揭示出中国文学在被翻译过程中,也在反向影响西方的文学观念与研究方法,这种双向互动的视角为重新书写汉学交流史提供了新思路。
博士背景
Eamon,985应用语言学博士生,研究领域包括社会语用学、翻译学和比较文学等。曾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和《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得过国家级学术奖项。专注于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语言使用及其对教学的影响,致力于推动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跨学科融合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