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UC申请季,GPA固然让人焦虑,但最让人的焦虑可能是那四道350字的PIQs。写得好,是故事;写不好,只是字数。这一次,我们直接整理UC官网三位招生官的最新解读,把他们真正在意什么讲清楚。

图源UC官网
01、活动清单:深度比数量更重要
很多同学会问:20个活动要不要填满?UC官方给出的回答非常明确:不用。真正拉开差距的,不是你填了多少格,而是你在那些经历里付出了什么、成长了什么。
一段经历不需要头衔光鲜,也不需要看起来很厉害。招生官要读的是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你做出的贡献,你坚持的理由。哪怕只是校内的一个兴趣小组,或周末在家里照顾弟弟妹妹,只要它真实、持续、有变化,它就值得写进申请。
UC也强调,不用把字斟句酌当成重点,清晰、具体、便于阅读才是他们最在意的。短句可以,数字可以,最关键是让读者快速理解你所做的事的分量。
正如Rober Penman所说:
"Don’t try to fit into the box that you think I want you to fit into. Make your own box."
“不要试图去适应我设想的框架。创造你自己的框架。”
02、PIQ定位:不是作文,是350字的面对面
UC强调无数次:PIQ ≠ essay。不需要开头结尾,不需要文学化,也不需要hook。更不需要想象读者喜欢听什么。PIQ就是一场短面谈:讲清你是谁、你在意什么、你如何思考。
UC不需要你展示文学才华,而是希望你讲清楚:你的兴趣从哪里来,你如何做决定,你如何面对困难,你在某段经历里学到了什么。如果你愿意,它当然可以和你的专业相关,但这并不是硬性要求,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你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03、如何选题:先决定你要让UC看到什么
大多数学生会先看题目,再想内容;而UC建议恰恰相反。先写下你最想让UC了解的3—5件事。如:
- 某个领导力经历;
- 某项技能的成长;
- 某个坚持了多年的兴趣;
- 某段真正改变你的经历。
这些才是你故事的核心,而PIQ的题目只是形式。你完全可以把同一个特质,以不同的角度写进不同的题目里。UC不会因为你选哪题而给你加分或减分,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你是否让他们看到了你。因此,最好的PIQ从来不是从题目开始,而是从一个问题开始:如果招生官只能从我这里带走三件事情,我希望他们记住什么?
04、常见误区:不必追求独特,也不必硬写苦难
两大误区UC直接点破:
误区一:必须写hardship/重大挑战?
不需要。
如果跟现在无关、不能反思,不会加分。
误区二:常见主题写了会掉分?
不会。
体育、社团、比赛都是常见主题,但是,常见主题 ≠ 平庸内容。
每段经历都会因为你的视角、你的感受、你的成长轨迹而变得独特。真正的差别不在题材,而在你如何理解它。
05、Additional Comments:最被低估的隐藏加分区
Additional Comments不是第五个PIQ,但它的重要性常常被低估。招生官鼓励学生利用这里补充那些申请表格里无法呈现的背景,比如家庭责任影响了你加入课外项目的时间,某段成绩波动背后的客观原因,或学校的课程结构与限制。
这不是一个用来讲故事的位置,而是一个帮助读者更公平地理解你的空间。恰到好处、克制但清晰的说明,往往能让整个申请显得更加完整。
06、红线问题:UC真的只有两个雷区
UC官方说得非常直接:
真正会让你被拒的只有两件事:
1.造假/信息不实;
抄袭/非本人内容(包括AI抄袭)。
UC一直强调,他们不会因为你分享真实经历而扣分。无论是心理健康、家庭变化、学业起伏,还是环境限制,这些内容在UC的评估体系中都不会对你造成负面影响。相反,它们常常能提供你成长的背景,让读者更理解你。
07、关于AI:可以用,但不能让AI写
UC的官方态度是:AI是工具,可以用,但不能代写。原因很简单:
- PIQ本质是你的人生叙事,AI无法生成细节;
- UC会跑plagiarism check;
- 模板化、空洞的内容会被招生官一眼看穿。
最安全的做法:
你写内容 → AI帮你修结构或检查可读性。
永远不要:
AI 生成 → 你直接提交。
写在最后
UC的招生逻辑一直没变:他们想招的不是完美的学生,而是清晰、真实、鲜明的学生。写PIQ,不是让自己看起来更像别人眼中的成功,而是让UC真正看到:你为什么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