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宜校出国留学中学榜在前几日发布了。
宜校已经连续十年做这份榜单,它的意义不只是一份排名,而更像是对中国国际教育生态的年度体检。
北京、广东表现依旧强势。不过,如果家长把目光放长一点,就会发现魔都的国际学校实际成了今年最大的赢家。
2025年共有24所上海学校上榜,全国最多。更关键的是,这24所学校几乎覆盖了所有国际教育路径,是目前全国结构最丰富、梯度最完整的城市。



不参评学校
1. 2025届毕业生人数低于15人的国际化学校/国际部不做评估;
2. 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不做评估;
3. 日韩、欧洲等小众留学的国际化学校/国际部不做评估;
4. 尚未有高中毕业生的国际化学校/国际部不做评估。
“路线清晰”的头部学校
上海上榜的24所学校,几乎都是家长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这些学校为什么总能稳住前排?原因很简单路线非常清晰。
1. 世外中学
作为上海最早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之一,世外中学以严谨的学术体系和丰富的国际化教育资源著称。
学校提供IB、AP等国际课程,同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塑造,毕业生升学率高,尤其在欧美顶尖高校申请中表现突出。
世外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校内外活动,使学生在学术、艺术、体育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2. 民办平和
民办平和以其双轨课程模式最为出彩,兼顾中国课程与国际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
学校教学质量稳健,学术氛围浓厚,同时注重价值观与人格培养,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优质的升学指导和与海外高校的紧密联系,让平和成为家长眼中稳定且高效的国际升学通道。
3. 包玉刚
包玉刚学校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高度创新和灵活的课程设计,融合Pre-IB、IB课程及跨学科项目学习,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和独立研究能力。

包玉刚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学术挑战,学生有机会参与国际竞赛、科研项目和实地调研,毕业生在世界顶尖大学申请中极具竞争力。
4. 星河湾
星河湾将中西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兼顾中文基础与国际课程发展。

星河湾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并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团建设增强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这样的教育模式使星河湾学生在升学竞争中既扎实又灵活,具备国际适应力。
5. 上外附中
上外附中以语言优势和学术深度著称,是上海外语教育的标杆。
学校拥有强大的语言教学体系及多元国际课程(AP/IB/英美课程),注重学术研究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升学指导体系完善,毕业生在欧美顶尖高校尤其是语言类、国际关系及商科方向有很强竞争力。
这些学校没有去复制彼此的路线,而是在同一座城市里形成不同的路径选择。也因为这种差异,上海的头部学校呈现出稳定又清晰的结构。
总结来说,魔都的公立国际部稳定、融合课程实力强劲、民办学校全面个性发展。
从顶尖到多方向的选择
上海的国际教育体系之所以出彩,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它并不靠少数头部学校支撑整体,而是有一套从顶端到中段再到新校的完整结构。
这套结构里,顶尖路径继续保持竞争力。世外、平和、上外等学校在美本前20和英本G5方向依旧稳定。
这两年越来越多学校开始把多个国家作为一体化规划方向。
美本、英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与欧洲国家被放在同一套申请节奏里管理。这对希望更稳的家庭更有吸引力。

中段学校的稳定性也在提升。这些学校课程清晰,团队稳定,活动体系有保障。孩子如果不追求最顶尖的录取,这类学校提供的成长路径会更实际。
一些新校在第一届或第二届毕业季就出现不错的申请结果。这说明上海的学校体系是开放的,路径不是被固定在少数学校里。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上榜的学校有21所民办学校。
这在全国都是非常少见的。民办学校的数量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水平,与上海家长的选择和学校的办学方式都有关系。
很多上海家庭会更关注孩子是否适合某条路径,而不是学校是公立还是民办。只要路线清晰、课程稳定、申请方向明确,民办学校就能获得足够的家长认可。

上海的民办学校也有足够的空间做不同的课程路线。
有成熟的A-Level项目,也有深耕IB的学校,还有长期做AP的学校。有些学校还会做课程融合,让孩子能在不同方向里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学校的文化也是民办学校的一大特点。
像WLSA强调项目式学习,光华剑桥在A-Level上积累丰富经验,领科在学术训练方面风格鲜明。
这几类学校靠差异化路线形成竞争力,而上海的开放环境让这种差异能够长期存在。
上海国际教育的格局折射了未来国际教育的方向
上海在榜单里的表现,不只是数量亮眼。它在结构上的变化,也显示出未来几年国际教育可能走向的趋势。
家庭的需求正在变得更细致。
在当前世界格局的大环境下,家长不再会只问孩子要不要出门读书,而是会探寻孩子适合哪种课程、哪个方向、哪种学校文化能支持孩子的成长。学校需要在课程上给出更清晰的回应。
而全国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形成固定格局。
北京依靠公立强校,广东依靠创新文化和理科优势,上海靠多元结构保持稳健。这三种模式会长期共存。

上海国际学校的课程类型在不断增加,课程融合的尝试也在增加。未来几年,课程的多样化会是全国趋势之一,而上海在这方面一直走在前沿。
学校文化的重要性不断上升。
申请更看重孩子的真实能力,也更关心课程深度和项目的持续性。能够保持稳定文化的学校,更有可能形成长期优势。
写在最后
2025年的宜校榜单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信号:
中国国际教育的格局正在从数量时代进入到质量时代。
魔都的教育生态正在向更细、更稳、更深的方向发展。
无论是顶尖路线,还是多方向规划,魔都的学校都在不断丰富整个国家的国际教育版图。
对正在准备择校的家庭而言,这样的生态意味着更多选择,也意味着更高要求。
选学校不再只看分数和课程,更要看学校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以及它是否能够陪孩子一起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国际教育最关键的力量,是多样性,是包容度,也是不断的自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