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on Application(简称CA)日前正式公布了2026Fall申请季截至11月1日的核心数据。由于11月1日是绝大多数美国高校早申请(ED/EA)阶段的截止日,这份统计数据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申请季美本早申的整体态势。

(图源CA官方报告)
从报告来看,申请总量再次创新高,但背后隐藏的结构性变化也值得关注,尤其是国际生群体所面临的挑战与机会。
报告核心




申请者规模——共有962,284名本科新生提交申请,较2024-25学年同期增长5%,五年内从2021-22 学年的692,758人增至近百万,增幅超38%;
申请总量——4,716,352份申请材料通过平台提交,同比增长10%,较五年前(2021-22学年2,823,310份)近乎翻倍,单校平均接收申请量突破5100份;
人均申请数——4.90所院校/人,较去年的4.68所提升5%,较四年前(4.08 所)增长20%。这一数据印证 “多校申请” 已从 “可选策略” 变为 “必选项”—— 学生通过拓宽申请范围分散录取风险,同时也让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审核压力;
账户注册基数——2,012,521个新注册账户,同比增长3%,侧面反映美本申请的 “基础热度” 未因外部政策波动减弱。

这也意味着申请人正越来越倾向于“海投策略”,通过申请更多学校来提升录取概率。但与此同时,申请人数本身也在上升,整体竞争愈发激烈。
整体申请趋势:本土增长强劲,多元群体崛起

从申请者构成来看,美国本土申请人数量继续上涨,同比增长7%;而国际申请人数量则首次出现下降,同比减少了9%。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申请者的数量依然保持稳定。



在国际生申请最多的前十个国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申请人数为13,004人,仅比上一申请季减少了111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相比之下,印度申请者数量下滑显著,减少了14%。
这些数据说明,在美国签证及移民政策尚不稳定的大背景下,部分国际学生可能选择观望或转向其他国家。但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而言,美国依然是最具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地之一,尤其是在申请高质量本科教育方面。
标化要求回归,顶尖名校更卷
除了国际申请者数量的变化,标化考试政策的变动也成为关注焦点。
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渐消退,不少美国高校已陆续恢复了对标准化考试成绩的要求。据统计,目前约有5%的CA系统合作院校将标化考试重新列为必填项。

(图源CA官方报告)
数据显示,选择提交标化成绩的申请者同比增长了11%,而未提交者下降了1%。这使得两者之间的数量差从去年的约6.6万人扩大至今年的12万人,差距显著增加。
这一变化与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名校恢复标化成绩要求有直接关系。在这些学校中,标化成绩依然被视作学术实力的重要体现,对于国际学生尤其如此。
26Fall美本申请前瞻:CA网申/标化/资助/面试政策更新全解析
从学校的录取选择性角度分析,CA报告也揭示出有趣的趋势:
录取率低于25%的“最具选择性”大学,申请数量同比增长了4%,虽然增幅最小,但依旧是竞争最激烈的区间;录取率在25%-49%的“高选择性”大学,申请数量增长了12%;录取率在50%-74%的“中等选择性”大学,申请数量增长了13%;录取率高于75%的“较低选择性”大学,申请数量增长了10%。
本土学生的申请策略更加趋于理性,不少人将申请重心放在“安全校”和中等选择性学校。而国际申请者,尤其是中国学生,依然将目标集中在Top院校上,这也使得顶尖院校的国际申请压力持续攀升。
早申成“主战场”,EA更受青睐
根据CA提供的三年趋势数据,申请者在策略上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早申请(ED/EA)阶段的申请量不断攀升,而常规申请(RD)阶段的增长逐年放缓。
ED作为绑定录取,一旦被录取即需入学,是名校锁定优质生源的重要方式。因此,哈佛、哥大、宾大等名校通常将近半数的录取名额放在ED阶段,甚至更多。

(图源CA官方报告)
对于国际学生而言,若目标是冲击Top 30高校,选择在ED阶段就“出手”,可能是提升录取概率的关键。与此同时,EA由于不具有约束力且放榜时间早,也依然是目前申请人最多的早申轮次。
但整体来看,美国高校的招生名额相对稳定。在ED/EA阶段录取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下,RD阶段所剩的席位自然会被压缩。
换句话说,对于国际生而言,申请越晚,竞争越激烈。2026Fall的申请季已经充分说明,早申请已成为名校录取的主战场,越早制定策略并积极行动,越有可能在激烈的申请潮中脱颖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