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同学已陆续收到牛剑面试邀请,也有遗憾收到“无面拒”的同学,但令人意外的是,其中甚至有手握4门A*成绩的学霸也被拒之门外。👇


图源:小红书
正常情况下,剑桥大学的面邀发放率能达到70%以上,算得上相当 “慷慨”。如果没能拿到面邀,大概率是申请材料中存在让招生官顾虑的问题。
想要精准找到被拒原因,首先得搞懂剑桥面邀的筛选逻辑,尤其是它和牛津在选材侧重点上的差异。
01、牛剑面邀筛选逻辑
首先,导师会筛选出最具潜力且符合其选择标准的申请人,只有这些入围者才会收到面试邀请。
这就要看你的学术成绩,包括高中的成绩和你的标化考试成绩。
另外,优秀的个人陈述也会让招生官对申请人感兴趣。
有不少专业需要参加入学笔试,入学笔试的分数也会成为牛剑筛选申请人的条件之一。
但牛津前期筛选更为严格,笔试后只有1/3左右的人能进入面试阶段,每年的面邀率在40%左右。

图源:牛津官网
然后牛津综合看你的面试表现和其他材料,决定能否被录取。
一旦拿到了牛津的录取,后面相对比较容易达到condition。
剑桥则不同,前期筛选不会特别的严格,只要你的申请材料没有什么问题,一般有70%~75%的人能拿到面试机会。
但就算通过了面试,要达到condition会非常的难,所以在前期申请剑桥时就要准备好笔试、面试和文书的整套流程。
很难一概而论地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申请哪个更难,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势,选择不同的大学可能会展现出不同的表现。
如果你擅长笔试或各种考试,选择去牛津,可能更有竞争力。
如果你的能力更加全面,且在面试上也具备优势,可能申请剑桥会有更好的表现。
02、无面拒大概率是这4个申请材料问题
既然剑桥面邀发放“慷慨”,没拿到的话,基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排查原因:
笔试成绩不达标
对于有笔试要求的专业(如TSA、TMUA、STEP等),笔试成绩是核心筛选依据,成绩优劣直接影响面邀发放。
AS小分不够高
剑桥不认可预估A*,更看重实际的AS阶段成绩,如果小分没能达到目标专业的隐性要求,招生官会认为你实际能力难以达到A *水平,从而拒绝发放面邀。
文书存在硬伤
文书是展现学术潜力、研究兴趣的关键,如果内容空洞、缺乏对专业的深度理解,或是没有体现出个人优势,很容易被招生官pass。
受教育路径混乱
这也是一种容易被拒的原因,比如频繁更换学校、课程体系衔接不连贯等,会让招生官难以判断你的学术基础和学习稳定性,进而影响面邀决策。
03、面邀也有 “运气成分”但非主要因素
面邀发放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当年该专业的申请人数、申请人整体水平,都会影响竞争激烈程度。
偶尔也会有招生官主观青睐的情况,比如恰好喜欢你的文书风格或经历,哪怕小分、文书不算顶尖也可能拿到面邀,但这种情况终究是少数。
总的来说,牛剑的“无面拒”大多不是运气差,而是申请材料中存在明确的硬伤。
只要针对性排查上述问题,优化申请材料,就能大幅提升拿到面邀的概率。
如果对自己的被拒原因仍有困惑,也可以进一步细化背景,针对性分析。
04、被无面拒后要不要写Argue信?
这里不太建议大家再写Argue信了。其实从今年开始,Argue信会越来越没有意义。
这是因为现在有不少中国学生在分数不理想或收到拒信后就去申诉,那么招生官会面对海量的拒信,招生官的处理方式也从个别审阅转为批量处理,甚至直接统一回复 “决定为最终决定”,不再做个案考量。
更关键的是,很多Argue信的内容本身存在硬伤。
不少学生和家长容易陷入误区,要么受网上不实案例影响,在信中煽情或编造 “对学校的深厚情感”“对学科的深刻领悟”,这类内容在招生官眼中既不专业也不真诚,毫无价值;要么试图补充或重复学术见解来证明能力,却会让招生官质疑 “这些内容为何没在原始文书中体现”,反而暴露申请准备不足的问题;还有人会提交长达2000 字的 “小作文”,而理想的Argue信应控制在500 字内、三四段简洁明了说明诉求,过长篇幅只会让招生官直接忽略。
此外,招生流程和权限也决定了Argue信难以奏效。
Argue信通常发给负责流程管理的招生办公室,而非进行学术评估的教授,招生官既没有权限、也没有动力因一封申诉信推翻之前的学术判断,即便愿意转达,在申请量激增的背景下,也很难为个别学生争取额外机会。
其实,Argue信的核心逻辑是用简洁有力的表达,说明自己值得额外机会的新增价值点和真挚渴望,而非重复已有材料、煽情编造或冗长赘述,但结合当前的申请形势,这类信件的实际意义已越发有限,盲目撰写反而可能得不偿失。
26fall申请季如火如荼的进行,对于将参加牛剑面试的同学,一定要下功夫去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