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圈有个怪象:时间的流逝似乎会自动附带“能力暴涨”的幻觉。
今天下午,一位家长咨询,原本应该是轻松的课后反馈时间,她却丢来一个问题:“老师,按现在的进度,咱家孩子三年级能不能拿下KET?”
那一瞬间,我感觉空气都凝固了,甚至想伸手掐一下自己的人中自救——不是因为这个问题有多难回答,而是因为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和当下的现实,中间隔着大概一光年的距离。
故事荒诞得让我觉得,我好像是个假老师。

一、 从“佛系”到“魔怔”,只用了不到五个月
把时钟拨回2024年9月。
当时是一年级刚开学,这位家长组了个小班找到我。当时的她,脸上写满了刚入学新生的那种谦逊与佛系。 “老师,我家底子薄,听说读都不行,您慢慢教,我们不着急。”
这句话她说得很诚恳。事实也确实如此,孩子是典型的“零基础”普娃:26个字母认不全,单词量基本为零,听力更是像在听天书。 这都很正常,一年级嘛,白纸一张,慢慢画就是了。
开课两个月后,因为孩子基础实在太弱,完成配套的练习非常吃力。家长心疼孩子,甚至专门找我沟通:“老师,能不能少留点作业?孩子太累了。” 为了保护孩子的兴趣,我同意了。
然而,就在今天,开课不足五个月。 起跑线是“零基础”,过程是“一周一次课”,中间还夹杂着“减负少作业”的插曲。在这样的投入产出比下,家长的终点线却突然被拉到了——三年级拿证。
这哪里是在做教育规划?这分明是在许愿。

二、 谁在鼓吹“神童遍地走”?
我并没有责怪这位家长的意思,我想问的是:
到底是谁在给家长洗脑,鼓吹“三年级过KET”是人均水平?
KET是什么?它是剑桥通用英语五级考试的第一级,要求词汇量达到1500左右,具备相当的阅读理解和听力能力。 对于一个非母语环境、每周只上一两节课、平时没有大量原版阅读输入的普通公立校孩子来说,三年级过KET,不仅难,而且违背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
但在如今的教育自媒体口中,在某些机构的宣传单页上,仿佛只要你报了班,只要孩子活着,三年级就必须过KET,不过就是“落后”、“没希望”。
这种毒鸡汤,直接把家长灌醉了。他们看不见脚下的路,只盯着天上的饼。
三、 违背常识的“大跃进”
让我们回归常识算笔账。 语言学习是极其诚实的,输入量决定输出量。
现状:一周一次课,回家作业还打折。
目标:两年半后达到1500词汇量,听力能听懂长对话,口语能流利对答。
这就好比你让一个刚学会走路、平时也不怎么跑步的人,去参加两年后的马拉松,并且还要求他跑进前三名。 这不是“高标准严要求”,这是把孩子的翅膀剪了,然后逼着他们去飞。
如果我为了迎合家长,点头说“没问题”,那我就是昧着良心挣钱。 因为我知道,要实现这个“假大空”的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死记硬背刷题。在孩子连简单的绘本都读不顺畅的时候,就让他去背语法的公式,去刷枯燥的试题。
结果会是什么? 孩子也许能像机器一样记住几个答案,但那种对语言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会被彻底扼杀。
四、 树上的果子与脚下的坑
我常常把教育比作一次丛林徒步。
KET证书,就像是挂在树梢上那颗诱人的红果子。 作为老师,我看到了通往果子路上的草丛里,布满了深坑(枯燥、难度断层、厌学情绪)。 我对家长说:“我们绕行一下,多花点时间,把基础打牢,慢慢走过去会更好。”
但在被焦虑裹挟的家长眼里,我看不到果子的诱惑,只显得我很啰嗦,甚至显得我“能力不行”。“老师,那里没坑。或者我家孩子天赋异禀,能直接跳过去。”“你不教,我就换人教。”
这就是现在最让我心痛的死循环。 真正懂教育、讲规律的老师,因为不够“激进”被淘汰; 敢于承诺“速成”、敢于立Flag的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结语:童年只有一次,别让它掉进坑里
如果我不曾预见那个坑,我不会如此焦虑。 但我太清楚结局了:孩子被逼着去跳那个他根本跳不过去的坑,最后摔在坑底,哇哇大哭,膝盖流血,对着英语课本产生生理性的厌恶。
到时候,家长大概率不会反思是不是自己太急躁,只会叹口气说: “唉,是我们运气不好,孩子没天分。”
不,那不是运气不好。那是我们成年人合谋,透支了孩子的未来。
树上的果子确实漂亮,但我想告诉所有的家长: 请先看看脚下的路。 如果不给孩子一副结实的梯子(扎实的基础),如果不给孩子足够的成长时间,那颗果子,不摘也罢。
毕竟,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一旦在坑底受了伤,有些热爱,可能永远都爬不回来了。
“你身边有三年级过KET的焦虑吗?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提前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