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析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经验分享

小编注

T同学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参加了机构的转学申请辅导项目,并于今年春天成功收获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转学录取。我们的辅导老师马上专门对T同学进行了采访。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ta的转学申请心得体会吧!

问:你好,T同学,恭喜你录制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可以请你自我介绍一下吗?

答:好的!我是T同学,现在(2022年春)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我现在的专业是英语文学&数据科学,然后到大二可能会考虑经济学

问:我听说你对哲学包括宗教哲学这一块特别感兴趣。可以请你简单的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学术兴趣吗?

答:好的,我可以先讲一下宗教研究方面。我申请的是宗教研究和英语文学。我是从2021年暑假的时候思考自己在人文方向的探索是不是不足,应该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深入探索。除此之外因为家里的缘故,从小耳濡目染,经常去佛教寺庙、石窟。所以我对佛教艺术其实一直有一个很深的兴趣;我觉得在那个暑假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机会

同时我也想多了解一下,就是佛教除了艺术以外,在各种哲学、教育方面的事情。所以说我就在那个暑假我就去了五台山,去考察了一些寺庙,参加活动,经常从早上五点持续到晚上八九点。

在考察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佛教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是商业化的结果?历史上的演变?它与社会各个阶层有怎样的互动?在文学方面,对小说有什么影响?在我学的英语文学方向,宗教故事对文本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也会想,其实佛教在东亚的文本中的影响力也很大

问:哇,经历实在是太丰富了。除了家庭影响,你在探索中有没有其他资源助力?

答:其实就是机构啦!机构这边为我匹配了一位名校教授深入探索这个话题。我一开始对这位主要关注文学的教授还有些质疑——毕竟我更关注宗教这边。有这样的教授,我是不是要先关注一些文学问题?我的教授人真的很好,非常耐心的解答了我的困惑。同时,机构的辅导老师也建议我写一个研究大纲。于是,我想了好几种方式结合我的兴趣和教授的专长,比如禅宗对20世纪美国小说的影响、东方主义怎么体现在文本里、抖音作者如何描写佛教,等等。最后,我和教授一起将关注点缩到两部文本之中,特别是黑塞的《悉达多》。我和教授每两周见一次面,讨论文本、研究方向。在教授的指引下,我发现《悉达多》等作品中都有一种“精神之旅”,有在精神崩坏的世界中找寻希望的感觉。于是,我将佛教文化和战后的欧洲精神结合在了一起:对战后的欧洲来说,佛教是不是提供了另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我觉得这一点特别有意思,和教授一拍即合。

问:听说伯克利学业压力极大。作为大一新生,你是怎么样去兼顾学校内的学业和校外的科研呢?

答:我觉得确实有压力。尤其是我第一个学期的时候。当时有二十一个学分。上了两节英语课,一节佛教课,一节计算机入门,还有一节五个学生的梵语课,真的花了我很多时间。不过我们学校很有意思,有佛学辅修,我便通过学习梵语阅读佛教的原文典籍。虽然很累,但是过的十分充实

问:有意思!你有没有参加伯克利的社团活动呢?

答:伯克利很多社团是金融、科技导向的求职社团;说实话,我并不觉得有意思。不过,我在一个社团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我们针对五十多个河南的小伙伴展开了线上伴读活动,持续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在其中收获良多。除此之外,我还加入了我们学校的诗歌杂志小说杂志,在上面投入了不少时间。我会和同事们筛选稿件、发表诗歌,也会畅聊自己喜欢的诗人。我们还关注那些文学界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可能没有闪光的学历、华丽的文笔,但他们也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挣扎

问:你还有什么比较有意思的活动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呢?

答:我参与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在上个世纪,抗日战争期间,有一个把珍贵书籍南迁的计划,还有一批运到了哈佛大学后又运回了中国。有一位教授对这样一个过程很感兴趣,带领我们研究这个过程中的种种故事。这位教授给予我们相当自由,想研究哪个方向,和他讨论了就可以。我关注了很多电报资料、信件等等,了解到一箱箱像四库全书那样的珍贵图书是怎么在战火纷飞中被运出来的。我学习辨识了很多种书体,也和教授成了好朋友,从大一下学期到现在一直参与

问:很多同学抱怨公立大学缺乏有趣的资源;看来这对你不是个问题。

答:我上大学后确实发现公立大学,特别是伯克利,有很多很多资源。虽然僧多粥少,一些热门实验室都要靠抢,不过佛教方面和英语文学方面的资源都很丰富。在机构的指导下,我学会了怎么最大化利用资源。我经常给教授们发邮件,去Office hour聊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教授们也经常为我推荐书籍,教我怎么做研究。我一开始觉得自己很内向,“和教授聊天”这么简单的事可以在备忘录里躺一个星期。不过我逐渐养成了接触教授的习惯,我觉得这真是一件好事。

问:哈哈,伯克利的生活听起来很滋润啊!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想转去哥伦比亚呢?什么时候下了坚定的决心?

答:我决定转学、接触机构其实是在21年暑假。当时我还没来伯克利,但对自己的申请结果并不满意,感觉没能完全展现自己对人文的热爱。另外,伯克利的气氛可能不太适合我。大家都在转向计算机方向,求职氛围明显,没有什么人交流学术兴趣。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更想要一种全面的人文教育。多学和人有关的知识,这才是我想要的。

问:那你有过一些顾虑吗?

答:我觉得我对我来说其实没有很大顾虑。原因是我把准确申请主要就是当做另外一次尝试,因为我之前申请季的时候确实就是ED Columbia,EDII UChicago。我对这两个学校的人文教育非常欣赏,而且转学并不影响我上课、研究。其实,转学激励我一直在学校好好表现。这不仅仅对转学有好处,也为后来的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抗压能力正常,又愿意继续待在现在的学校,那为什么不试试呢

问:所以你是那么早就决定了转学,那你的暑假有没有做一些比较特殊的事情,或者说是有没有就是说上上暑课什么的?有没有诸如此类的经验可以分享给学弟学妹们呢?

答:其实暑假我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我去五台山考察,然后我和教授就是在八月中的时候开启了我们的这种交流。一开始我只是和他学习诗歌中可以关注的内容,然后才转向研究。除此之外,我还看了一个佛教与心理学的网课,一些文学课程。我觉得无论转学与否,这些课程对即将来美国上大学的同学都是有极大帮助的,可以抓住申请季与大学之间的间隙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

问:那学弟学妹们经过一暑假的准备,到了本科阶段需要注意哪些呢?

答:我觉得对于人文学生来说的话,和一些教授聊天真的会有很大的收获,无论是学术上还是别的方面都觉得挺受激励的。选课上,我用AP课程满足了一些基础课程,比如我就用我的AP文学跳过了基础写作课程,可以将时间花在更喜欢的课程上。另外,我觉得和教授讨论自己的论文,成绩会一点一点变好。这是真的!从大一上学期到下学期,我的实力逐步提升绩点也高了起来。我确实大一上来可能有点不适应,包括我当时可能确实所以压力比较大,最后成绩没有那么理想。但我觉得大家可能确实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另外,学校有很多机会,有很多听学生讲座或者跟去当教授的一些研究助理这样的机会。

问:好嘞!你觉得在转学过程中,机构主要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答:我觉得他们帮我确定了我的专业方向,还解决了很多选课方面的顾虑。当我对是否参加某个活动犹豫不决时,他们也会给出中肯的建议。机构还有非常清晰的时间线——我真的非常感谢这点!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最后肯定没法按时提交申请。

问:文书是机构的特色了。你的文书故事是怎样的呢?

答:我的主文书其实就是五台山的故事。我拿这个故事作为引子,讲述我怎么对佛教研究产生了兴趣,又如何接触到各种资源,最后讲了讲我的研究。文书中故事性/学术性平衡很难——我可能更喜欢学术性的东西,可是文书有时候要说一个故事。最后,在文书老师的鉴定下,我保持了学术的原汁原味,加入了更多的个人成长内容

谢谢T同学抽出时间接受采访!祝ta新的学年在纽约玩得开心,学得出彩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析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经验分享
上一篇

瑞典知名大学有哪些?以及申请注意事项简介

下一篇

加拿大留学生本科学习最贵的十大专业是哪些?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关注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