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权行动违宪对美国本科申请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哈佛败诉!最高法院裁定大学招生中的平权行动违宪,对美国本科申请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29号晚上最breaking的news应该是美国最高法院以6:3裁定哈佛大学和北卡罗莱纳大学考虑种族因素的招生政策违宪,至此耗时三年半的诉讼案尘埃落定,从法律层面对大学招生的平权运动进行了否定。

随后看到很多同行的文章标题使用了诸如“翻天覆地”、“变天”、“赢麻了”、“改写历史”等字眼,上次看到这样密集的标题还是,前两天QS排名刚公布的时候。所以也难怪我们这行总是会出现“史上最难申请季”、“史上最冷申请季”,在这里,时间流逝的速度和方式极其独特。

还有一波人因为没看清标题或者概念混淆,胡乱狂欢了一把。亚裔跟中国学生是两个概念,中国国籍的申请人不受这个判决结果的影响,继续待在international students这个pool里面被审核。

另外,这场诉讼的获利者不止是亚裔,还有白人,是目前美国大学学生群体中占比最高的两个群体,随便打开一所Top50学校的官网,在Ethnicity这个栏目下,Asian American和White基本会占据60%的比例。这里只是罗列事实,并没有进行judge,也并不是要表达:“都已经占比最高了,为什么还要去诉讼”的观点,在文章的结尾,我会对此表达自己的看法。

01大学表态

Decision刚出半天,诸多大学就发邮件进行了表态,目前来看,不支持裁决的占多数,对于大学来讲,这种变化是,麻烦的。其实教育、公平、种族,这三个话题,一个比一个麻烦,一个比一个复杂,尤其是这三个话题都跟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scholarly governance(学者治校)还是administrative governance(管理治校),无论是百年前学校在宗教和王权之争中的站队,还是百年以后州政府、联邦政府对于公立大学、私立大学软硬兼施的影响,大学自己优先考虑的,是大学的利益,没有一所大学希望主动交出决策权,区别在于不同大学面对掣肘时选择的策略。

精英大学最初的招生要简单很多,几个特定的高中就可以解决送生问题,而从欧洲大陆来的学子主要靠推荐信和面试来解决审核的问题,数学、文法、修辞是最主要和基本的prerequisite,当然,如果你的family name足够响亮,也可以跨过很多审核标准。随着美洲大陆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挣脱宗教束缚的意愿逐渐强烈,不同的培养方针和计划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大学,当然,这其中也有教权与王权之争给予大学的额外便利。

学生队伍壮大之后,录取工作量和标准变得越来越多,以及学者治校下对于学术水平弱的绅士们的不满,催生了标化考试。一段蜜月期之后,犹太人问题开始出现并逐渐变成美国高等教育界的公开议题,跟这次争议类似,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依然是哈佛大学,而如果从实际数据来讲,当时的哈佛在犹太学生的招收上反而比普林斯顿与耶鲁generous得多,怪只怪哈佛太爱讲,把比例说了出来。

一旦涉及到种族、配额,矛盾就容易清晰化,这是上一波犹太裔学生问题带来的经验与教训,所以我们常说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holistic review,其实包含了阳的一面——全人培养,以及阴的一面——模糊化,这两者动态组成了holistic review本身,学校需要在自己设计的录取标准中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02第一个受影响的可能是标化考试

虽然这次裁决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至少接下来几届都不会有什么实质改变,可能诉讼会增加,毕竟有了法律依据,但是这样的诉讼最终能够让原告如愿进入某些大学的可能性还是很低的,一旦进入法律流程,就有得等了,以往的多起申请人诉大学案,最终宣判的时候学生也已经毕业很多年了。

但不可否认这次最高法院的判决还是会对大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我能想到的第一点便是:原本打算恢复标化强制要求的学校可能要继续实行标化可选(test optional)甚至不看标化(test blind)的policy。

该案件中最扎眼的一个数据是哈佛录取的不同种族学生的SAT均分相差很大,亚裔比非洲裔高了100多分,这就是solid evidence,而如果这个部分缺失或者至少不齐全,那可以argue的空间也就更大了。有些人说标化不能体现学生的学术能力或者智商,此时都不需要大学跳出来反驳,college board也会坐不住的,毕竟是当家产品。加州大学提前宣布不再要求标化,主动权收回的足够迅速,众所周知,加州大学在接下来的几届需要解决前两年扩招带来的问题,而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占最高比例的群体必然会受到影响,而加州本身的亚裔也多,不受波及才怪。

Common app在裁决之前就宣布大学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在材料中隐藏填写申请人的种族信息,当时被称为是进步之举,在我看来是提前帮大学想好了表态方案,毕竟作为平台来讲,大学们是common app的大客户,后面U.S.News会不会随机而动,把它作为排名的新因素,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申请人可以根据特定大学对这次最高法院裁决的表态来决定是否要在材料中凸显自己的种族,如果是强烈反对该决定的大学,申请人完全可以在小文书、主文书、活动列表等部分暴露自己minority的身份,本来大学就喜欢看underdog逆袭的故事。而对于获胜的亚裔一方,倒是也无需刻意隐瞒甚至造假,比如改姓氏。

虽然我不支持:“亚裔高分是因为只会考试,片面发展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极端论调,但我真的觉得,亚裔尤其是东亚三国的学习高压下的孩子们,可以稍微放松一些,从高分陷阱里爬出来,除了拿分之外,可以探索自己的其他兴趣。以及逐渐摆脱“快乐羞耻”,时不时地关照内心:“我真的快乐吗?”并没有错,最近两年遇到的心理问题增多的学生高于过去几年,是一个让人担心的现象。

03亚裔的焦虑

这次裁决的获益者是白人和亚裔,而对于亚裔群体来讲,我觉得有个好的现象是:让我们看到了亚裔的团结,和对于自我权利的争取姿态。记得很多年前,跟一个美高学生聊天,聊到他想做的个人项目时,学生很明确要做一个“提高亚裔男性在美国社会地位”的项目,在美高两年让他感受到亚裔男是鄙视链的底端,在其上的是亚裔女,而这也是他自己总结:“为什么中国学生到了美高就会变成体育生(痴迷健身)的一个深层原因——身份焦虑和寻求认同”。

针对表达反对的大学,有一条很难辩驳的观点是,社会结构不平等所带来的不公平现象。从大学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来看,我们也很难反驳其对于社会进步、阶层流动所带来的正向作用。

具体来讲,出生的社区和家庭,可能已经决定了某位同学所能享受到的基础教育的水平,一刀切之后我们所要打造的社会是一个强者社会,而人类是否需要一个忽略弱者的强者社会?

大学所强调的在申请人自己所处的context里突破自我,是有别于一刀切的标准而进行的筛选,而这种筛选其本质也是选拔“强者”,也就是从minority里面选他们的强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大学也不是真的博爱到什么弱者都收,收归和要培养的也是弱者里的强者,这也是一些minority直接对主流高等教育翻白眼甚至避之不及的一个原因,在他们看来这等同于驯化和文化侵略。

对于亚裔申请人来讲,不可否认这是一个change,而change comes with consequences,但并未达到有些人所标注的引发revolution的地步,这个更大的变化或许需要好莱坞来验证。

04这些矛盾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其实不止是大学招生名额分配,一旦涉及到名额、分配这种社会现实,任何群体都会产生对抗,这是一个零和游戏,你多拿一些份额,证明我就会少拿。福利社会中勤劳致富的那批,跟主要以领取福利生活的那批的矛盾;老龄化社会中领退休金的群体和缴纳养老金群体之间的矛盾;地球上过度开发和摄取资源的群体和以自然界为主要生存资料来源的群体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争夺的世界里翻滚,喧嚣甚至尖叫着。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新版本2024QS排名出来后都有哪些新梗?

下一篇

留学生学术学习到生活准备全梳理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关注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