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都想让高校行政实行末位淘汰?

作者简介

罗之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向研究专业,多年科研教学从业经验,现于某一本大学从事科研、师资管理。知乎十万粉丝大V。

最近一则新闻引起了不少讨论,传闻某西部985高校管理学院召开的一次全体行政人员会议中,学院副院长在会上提到:要完善考核体系,实行末位淘汰制和轮岗制。

为啥都想让高校行政实行末位淘汰?

每每有类似的新闻,大家总是群情激昂,拍手相庆。高校教师们苦行政人员久矣,行政人员末位淘汰看起来确实是大势所趋,人民的呼声。

但是看着各个单位在行政人员改革中小步慢跑大家似乎有些心急。为啥这么好的事不赶紧全线推开,犹抱琵琶半遮面岂不是令人捉急?其实,之前我们有一篇文章聊了聊,为什么没法搞,或者说很难搞行政人员末位淘汰。

很多小伙伴都在下方留言,表示有话要说:

为啥都想让高校行政实行末位淘汰?为啥都想让高校行政实行末位淘汰?为啥都想让高校行政实行末位淘汰?为啥都想让高校行政实行末位淘汰?

我总结来看,当前高校行政人员被诟病的,主要有这几个槽点:

哪怕不好好干活躺平,也照样拿着高工资,谁让人家有编制呢;

行政效率不高,一件事拖了又拖,为老师服务磨磨唧唧;

态度倨傲,高高在上,看着都不爽。

行政人员属于服务人员,应该实行KPI考核。

其实这几个槽点吧,行政人员确实应该自省一二。尤其是态度和风格,高人一等的“官”样确实不应该出现在大学象牙塔之中。不过有的事也不尽如大家所想。

比如行政效率不高,这件事真的属于全系统的“普遍特色”了。根源在于行政审批流程体系比较长,而且很多审批仍然停留在纸质材料审阅审批的老路子上。

至于为啥不搞线上审批,线上文件传阅(像钉钉、飞书都有很多类似的功能)暂时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总之,当前的行政流程就导致行政流程甚是拖沓。比如但凡一个领导出个差,他这个环节签不上,整个流程就阻塞了。又或者文件卡在某个环节没有继续传阅,事情就耽搁了。

我就遇到不少这样的情况,上级礼拜五下发的文件要求礼拜二报一个材料,周一下班文件还没有流转到真正办理这件事的工作人员手里。你说这为什么?根源就四个字——“集体领导”,每一个常委都需要阅批之后,才会真正交给具体负责的人。

当然,更多人诟病的有编行政人员为啥不能搞个非升即走。其实之前文章里聊过了,但凡有了编制,想要裁撤掉他就变得极其困难。这可不光是高校行政如此,公务员队伍更是如此。你听说过几个公务员被淘汰的新闻?几乎没有,对吧?还是那句话,末位淘汰听起来简单,但只要标准不清或者不合理,那就是一场灾难。

比如淘汰谁领导说了算,那行政人员就会“唯上不唯下”,老师们一定苦不堪言。如果像很多老师期待的那样,搞打分搞测评,你以为就万事大吉了吗?领导完全可以把想要淘汰的人放到注定会得罪人的岗位上。比如让他去教学质量处,就负责给老师挑刺,最后给你打低分。你要老好人,不挑刺,回头就可以给你找口”教学事故“之类的大锅背上。

所以,一个行政人员是否合格,是否有服务意识和精神,其实只有三分之一取决于他自己……

所以很多人提到“行政人员属于服务人员,应该按照KPI考核”,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合理确实有待商榷,不是不能按照KPI考核,只是这个KPI怎么设置,可不是简单的老师们一起坐下来打个分这么简单。

当然,不管是行政效率还是淘汰方式,并非“体制内”特色,如果大家有大厂的工作经历就会发现,当一个企业变得越来越庞大,行政自然就会越来越臃肿,行政效率越来越低,这也是所谓的“大企业病”。一所几千人的高校,若是换成企业,多少也该算一个中大型企业了。

而企业不管怎么说,他的目标相对单一——就是赚钱,而且大股东拥有无可争议的决定权,哪怕设定KPI也简单的很,盈利或者股价就可以了,而我们的高校,或者说事业单位则要复杂得多。

高校的目标或者KPI非常多,比如育人、科研、文化影响、成果转化、甚至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等等,每一项指标都比“盈利和股价”复杂得多也难以衡量得多。至于高校的决策者,他们也没有无可争议的决策权,大多只是庞大体制里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螺丝钉罢了。

这就导致在企业里可以轻松实现的KPI考核,到了高校这种事业单位就会不那么好用,起码当前而言,大家无法提出一个公认合理的KPI。不过说到底,搞末位淘汰到底值不值得支持呢,反正我自己也挺支持。但是,淘汰的方式方法要好好琢磨。而且,淘汰哪个层级的人更要大家擦亮眼睛。淘汰要淘汰到“点子”上呐。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为啥都想让高校行政实行末位淘汰?
上一篇

袋鼠数学竞赛有用吗?花钱来参加袋鼠培训是否值得?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关注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