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只是出国读博的副产品

文凭是出国读博的副产品

一般来说,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我自己的性格,也属于比较中庸,所以,在日常咨询的过程中,我习惯平衡地给同学介绍出国读博的一些情况。一般讲三个好处,同时也会讲三个坏处,好坏利弊都说一说。

但是,有不少同学已经下定决心要出国读博了,但是,从小到大没有做过这样重大的人生决策,对未知有些担心,身边亲朋好友,也算不上支持不支持,需要同学自己拿主意。

好多次,我能感觉到,同学们也想获得一些鼓励,一些正面又可信的话,让选择更加笃定。

今天,写一篇文章,把我认为出国读博,最重要的一些收获,给大家整理一下,仅供您参考;

聊都聊了,就不再搞“中庸之道”了,一次性,立场鲜明地把读博的好处聊个透。6大好处。

一、文凭

先说第一个,一个正规的海归博士文凭。

虽然,相比几年前,十几年前,博士没有那么稀罕了,好像大家也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但是,有一点,博士是现代教育的最高文凭(博后是一种工作),这个教育体系为了维护自身结构和层次,不可能把博士,大比例去扩张。全国每年,大概其,1000万本科,100万硕士研究生,10万博士研究生,如果博士都和硕士一样上百万,那这个结构就不能维持了,大家不玩了,小学一年级就不好好读书了。

这个博士的文凭,不是很多人都能有的,而且必须要时间去累积的,也不是花钱能买的。所以这个实打实的海归博士含金量还是能扛的。和东南亚的水博,以及国内的在职博比,也是完全吊打。

但是,花三四年,难道只是为了一个学位吗?当然不是,学位是顺理成章的。这几年的时间,在国外,成长、提升、经历不同的文化环境都同时存在。甚至说,博士文凭是出国读博的副产品,真正的收获,下面一点点展开聊。

二、科研

在国外读博,发1-2篇高分科研文章,大大有利于回国就业和个人发展,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但其实,优势还不止如此。

举个列子:比如两个同学,一个张三、一个李四。

张三国内读博,发了一篇10分的文章;李四海外读博,也发了一篇10分的文章。

科研民工、派遣化、工作强度、分配是否公平、杂活多不多这些都不去说了,就单单看结果:

表面上看,两个同学科研产出一样,国内博同学在找工作的时候,导师可能还能打打招呼,占点优势。但是,较大可能性,是李四的科研能力更强,未来的潜能更大(我指学术能力)。

为什么呢?我讲个前几天看到的视频。B站上一个视频,陈嘉映老师和他的博士生在交流。

陈嘉映,是哲学界的泰山北斗,领军人物,被称为“中国最接近哲学家”的人,和一些网红教授不可同日而语。

陈老师喝了点酒,掏心窝子说,我写的书都没有人看,不要说你们写的论文,你们是我带的博士,还有研究生,你们花1-2年时间,写了1篇论文,为了拿文凭,说实话除了我看,没几个人看。

虽然说这是这个制度(游戏)的规则,但是确实太不划算了,哲学真正要学的是:思考的方法,思考的激情,有了这样的修养,对于别人看不到的问题,才能产生好奇,并形成有质量的思考,有逻辑的表达,这是真正的学术能力。博士应该学这个。

陈嘉映老师的话,太符合我一直的想法了,授人予渔。

在方法论上面的提升,才是更彻底地提升,效率也更高。

不得不说,科研这套东西,诞生于西方,如果出去的几年时间里,我们不浪费机会,好好地深入,接触了更好的平台、资源、圈子;那基础能力、整个科研的思维,是完全会上一个台阶的。

博士毕业,不是科研的终点,而恰恰才是科研的起点。博士毕业也不是人生的终点,人生是时时刻刻都在前行的,到了那个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潜能更足,后劲也更强,因为底子打得好。

三、英语

语言是一个工具,交流中被用到,才是最好的学习,这是人类天然的学习模式。

这段时间,我在用 “多邻国”学学日语和德语,我儿子也跟着学(英语),1个多月我也没有注意,只是在IPAD上,每天大概15分钟,周末他拉着我一起学,我发现儿子比我学得好、学得快、对于里面各项功能,积分,PK体系也更加的娴熟。成年人学语言的能力是退化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把自己放在英文环境里,看到的、听到的、用到的、全部都是英文。这样学起来,那比背书好太多了,也有趣太多了。

不得不说,国内的很多同学,学习成绩不错,英语考试成绩也不差,但是哑巴英语居多,交流能力弱,而且这种没有被使用过,没有使用机会的知识,过不了多久就全部忘光了。

所以,王阳明说,要在事上练,千万不要离开事务做学问,要知行合一。

我有一个非学医的好朋友,34岁,之前好多年一直在家带宝宝,去年生了二胎后想重新找个工作,她原来是在瑞士学酒店管理的,有几年留学经历,英语不错。前段时间,一起吃饭,她说已经找了一个新工作,老板是在东南亚开厂的,规模很大。招她这个人,只有两个要求,一个年纪不要太小,稳重一点,生过孩子更好,有责任感;另一个是英语,因为客户都是老外,老板自己是福建人,不会说英语,之前用的人,没有出国过,交流起来总是差点意思。

一段时间过去了,她说,工作开展特别顺利,工作灵活度也比较大,老板对她也很满意,开国际会议,或者去谈国外的客户也都离不开她。

老板说,相比之下,比之前招的一个英语专业,但没出过国的好用多了。她说,出国学原来的专业几年,其实真正学到的是语言和语言带来背后的思考方式,没想到,无心插柳,在多年后给自己谋了这么个还不错的差事。

有人说,这是运气,我要是英语很好,碰不到这样的老板呢?

我想起爱因斯坦说过: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式,一种是生活不存在奇迹,另一种则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奇迹,生命就是奇迹,爱就是奇迹。

在国外读博,几年的时间,除了在实验室,不要只窝在宿舍里,即使只把语言学好了,也早已经值回票价。像我那个朋友,多年以后,找到了出路。

没有真正使用英语的人,是先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在把中文翻译到英语;而不是直接用英语去想,去表达。一个是头脑中的“知”,一个心里的“懂”,这个差很多。

语言是人类的家,人类以语言之家为家——海德格尔。

就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即使不说话,也是用语言作为脚手架,在头脑中思考的,像医学的很多词汇的词根词缀,很多都可以溯源到其解剖,病理,生理等发现的历史,一路演化,来龙去脉一清晰,就能理解更深入,学习的兴趣也是大大增加。

前阵子我在自学医学英语词汇的时候,捋到一个“-Leuke/luc-”这个希腊词根,从白的,明亮的意思出发,引申出很多的单词,比如白血病leukemia, 白细胞leukocyte,明亮的lucent,白介素interleukin(IL),白三烯leukotriene(LT),管腔lumen(光的通量单位-流明-也是这个单词,因为空腔就是透明的,透亮的)。包括拜尔的鲁米那luminal(苯巴比妥)以及乳腺癌的luminal分型,都是来自于此。Luminal A和B型都是起源于乳腺导管的管腔上皮细胞luminal epithelial cells,所以如果了解这个来龙去脉并再去深挖,对于理解乳腺癌分型,乳腺导管解剖,激素治疗(PR,ER敏感), 各自预后将会比中文来死记硬背容易的多。

语言无法描述的东西,相当于不存在,而学习了一门语言,等于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

我们医学,生命科学通用的语言是英语,所以一门英语就够打天下了。但是对于文科的同学来说,是完全不够的,比如你要研究德国文化,历史,政治,你就必须额外熟练掌握德语,往久远了说,有些不仅要学现在的语言,还要学历史的语言。之前认识一个学历史的朋友,美国读书,英语接近母语,但是为了研究非洲肯尼亚的历史,硬生生又把一门小众的斯瓦希里语学到了熟练的程度,如果这个不学,研究根本就无从谈起了。

如果我们在一个狭小的视野里,可能会觉得有些问题无解,如果上一级台阶,可能就能找到方法,甚至觉得这个问题根本就不用解决。我们的视野扩大了,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好了,文凭也好,文章也好,英语也好,固然重要,但还都是在一个可以比较的价值链条里。

你发10分,我发20,你世界排名50,还有人去哈佛耶鲁。只要能被比较,就会被另外的人比下去。

下一篇我会继续聊聊,哪些收获,是不能比的,也比不下去,而这也恰恰是人的核心品质,也会更加的宝贵。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文凭只是出国读博的副产品
上一篇

7-12月值得参加的国际竞赛有哪些?数学、生物、计算机、商赛总有一个适合你!

下一篇

为什么 AMC 在暑假准备最好?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关注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