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认知中,拥有一个硕士学位是读博的必经之路。但是,近些年来本科直博这个选项“横空出世”并且开始逐步被大众所熟知......
原来可以本科直接申请博士啊?那么,我到底为什么要先读一个硕士呢?不如一步到位,直接直博......但稍等!本科直博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并不适合所有人。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本科直博和先读硕再申请博士究竟有多大的区别?什么样的人适合直博?硕博申请的区别?
为什么选择直博 or 先读硕
从终点来看,既然都要读博,直博就是最快到达终点方式,为什么中间会有同学希望“绕路”先读一个硕士呢?在什么情况下,同学会做出直博或先读一个硕士的选择呢?
直博组发言
本科接触科研早,爱上科研要直博
📢在大二第一次接触到科研时,我进了两个组做项目,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互帮互助的老师和同学,团队的合作氛围非常融洽。
起初我只是认为科研对我来说没有那么难,并不排斥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变成了我每天最期待的事情。——@Y(本科川大匹兹堡学院直博斯坦福)为什么一定要尽早深入地接触科研,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直博呢?
我们可以先看看博士预备阶段的日常:
下面是一位在读 pre-doc(正式进入博士项目(Ph.D. program)之前,进行预备性研究工作的学生) 项目同学的一周安排:
仅在博士开始前的“跳板”阶段,同学一周在各项任务上花费的时间,加起来就有 50 个小时,除了10 小时学习和一部分不围绕科研的 RA 工作之外,几乎每周花在科研的时间上超过 30 小时,难以想象如果不喜欢科研,该如何走下去。
首先找到喜欢的科研方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做了很多个方向之后,才发现有的方向就是做不好,有的方向就比较顺手,这需要多尝试。而且每换一个方向,相当于是重新开始一段新的科研,这也是比较困难的。
在这个不断的寻找中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还需要一定的运气。比如一个代码跑的是否顺利,一个实验能不能做出来,所在的实验室相处的环境怎么样,导师是否会经常 push 等。
我有的同学放弃科研就是因为他所在的实验室压力太大了,坚持不下去,所以科研并非易事,想要直博就必须克服科研所带来的困难,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
❌ 所以,如果你在本科期间没有具备较为深入的科研经历,没有长时间尝试科研,确认自己是否适合,那么直博就需要再三思。
✅其实,学校里很多硕士项目也提供转 PhD 的选项,所以目前喜欢科研,但不确定自己能不能长期坚持学术道路的同学,可以考虑先读硕士,边读边思考自己未来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
一路走到底也意味着 all in PhD,这样退路少,如果直博不成可能还要 gap 一年。而读硕士则“进可攻”(继续读博)、“退可守”(直接就业)。
先读硕组发言
直博难度大,先用硕士过渡一下
📢我一开始的想法是希望可以直博美国的,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本身对于学术研究的兴趣就比较浓,另外则是美国的直博基本都是全奖,认可度也非常高。
但是政治学方向直博美国的可能性真的非常小,而公共政策方向的博士更倾向有工作经验的申请者,所以最终考虑后选择了先申请政治学的硕士进行一个过渡,另外也担心自己的背景还不够有竞争力,所以我又申请了 MPP 硕士,同时也是为未来毕业提供非学术的选择。——@John(本科清华录取杜克硕士)
📢因为医学背景对于学历高要求,直博可以说是人人都会去考虑的一条路,这就导致直博的竞争非常大。我发现像一些美国顶尖医学院,资源很好设施也都很顶尖,但直博会要求很高的学校背景,伯克利、耶鲁甚至是普林的同学都在一起竞争。——@Yu(本科 IC 录取哈佛免疫学硕士)
本科直博 vs 硕士申博,到底哪个难度大?
整体来说,本科相对硕士的科研环境较弱,所以直博难度总体要高一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申请难度和申请的项目以及申请国家/地区,甚至学校都息息相关,需要根据不同方向具体讨论。在有些项目上,本科直博和硕士申请博士是分开进行审理的,而在某些项目,本科直博难度甚至小于硕士申请博士。
▼本科直博的前置条件
考虑直博的话,本科阶段最好有一些科研经历,来了解科研工作的大体情况,除此之外就是一些个人硬件条件的积累。
按照重要性排序大概是:Publication >科研经历= connection(导师推荐)>本科学校> GPA >语言
当然不同的学校也有不同的倾向性,有的学校会比较看重成绩,而有的学校看重你的科研背景和潜力——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的 GPA 不够高,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申博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connection,陆本陆硕的学术圈子几乎在国内,难以与国外教授产生联系,而这却恰好是申请博士过程中很关键的点。其次还有一个障碍是针对陆本的,国外 Top 校对陆本认可度不高,几乎很难申到 top 校的博士(像美国 top 30、英国牛剑等)。
如果陆本希望申请顶尖直博,建议可以多做交流交换项目,如果是和海外大学合作学院会更理想。申博士除了个人努力,还存在一定运气成分,比如有没有和你科研经历相 match 的老师,TA 是否有招生名额等等。
▼部分学科本科直博难度并不一定更大
部分基础学科很少开设硕士项目,基本只能选择直博。一些产出周期比较长、较难有 paper 的专业,申博也会相对其他专业更容易些。如果是本科申博,没有paper(如果不追求顶级学校),有 research 经历也可能会被纳入考虑;但如果你是没有 paper 的硕士,那基本就被 pass 了。
24 Fall 机构学员 L
offer:直博哥大
我在访问哥伦比亚大学期间,遇到了几位硕士生,他们成功地升入了一些非常优秀的项目。从他们的例子来看,如果要以硕士生身份申请博士项目,你需要展示出比本科生申请者更为卓越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仅是在数量上的差异,而是在质量上也必须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此外,这些硕士生还拥有非常丰富的实习经历。
直博 or 硕士选择自问
如果你对读博或者选择直博还是先读硕士心里没有结论,我们这里准备了几个“自问自答”来帮助你进行判断。
读博是否是实现自我理想和目标的唯一途径?
同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硕士项目是否也可以让我实现自己的理想?
是否坚定自己的学术兴趣方向,坚信自己是个矢志不渝的”学术人”?
如果并不肯定自己的学术兴趣方向,硕士是非常好的机会去了解什么是科研,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
是否更看重学校在全世界的名气?
若申请条件和背景存在短板,例如本科直博且没来得及提前规划,科研经历不足等,目标院校的名气是自己最看重的因素,通常硕士录取机会更多。
是否身心都做好了承受学术道路的困难准备?
读博如“赌博”虽然是玩笑,但并不是空穴来风。你很有可能面临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但选择的课题最终出不了成果,面对这样的失败和沉没成本,重新调整方向,你准备好了吗?
先硕后博,如何选择硕士
▼MSc 和 MA授课型硕士
这类硕士申请博士难度大。
因为投递申请 PhD 大多数是在每年的 12 月 15 号之前就要完成,而一年制的英联邦硕士此时只上了一学期课程,往往硕士阶段的老师很难对你做出全面的评价,所以可能不是很愿意给你写推荐信。
但如果读完后想进入学术界,还是想申请 PhD,这时很多学生往往要么选择 gap 一年做 RA(科研助理),或找一些其他的工作机会,补充一年的全职工作经验后再去申请。
▼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
其中 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是英国、中国香港、新加坡为主的一个研究性的研究生学位。
MPhil 申博的希望会更大,因为老师们从一开始就会带你,所以对你的评价也会相对全面,也愿意给你写推荐信,读到年底给老师说要去申请 PhD,老师大概率都会非常支持。
但 MPhil 的申请难度基本上跟博士持平的,英国的 MPhil 可能稍微容易一点。但对于新加坡和香港,因为 MPhil 是全奖,所以难度甚至可能要比 PhD 大,而且很多情况下,更倾向于招本校的本科生。
有时候看似是一条直路,但其中可能会有很多隐形的坑;而看似是一条弯路,可能实际却是一条“近道”。
选择直博或者先读一个硕士其实都有各自要面对的难题,其中涉及花费、兴趣、未来发展......这个问题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只有最适合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