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系学生来说,利用暑假的时间参加1-2个高含金量的夏校几乎是共同的选择。但是,市面上的夏校项目实在是太多,在挑选夏校上,还是很容易“踩坑”。
斯坦福大学前副院长Raymond Ravaglia就在《华盛顿邮报》的一次采访中提到了家长和学生在夏校方面容易产生的一个误区:
并不是名校旗下的项目都是优质项目,同样的,高质量夏校也不一定都在大家熟知的名校背书之下。例如,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开设的Garcia暑期项目,就被MIT官方力荐。
参加哪个学校开设的项目并不会对申请这所学校有什么直接影响。不过这一点在今年申请季发生了一点变化——芝加哥大学为参加过本校夏校项目的学生开设了专门的早申通道。
{夏校评估标准}
判断一个夏校含金量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综合评估:
01、项目时长
如果项目时长太短,学生来不及沉浸进入状态项目就结束了,那这可能就会意犹未尽、浅尝辄止,而非收获满满。通常来说,2周以上的项目能学到的东西会比较多。
02、授课老师
选项目的时候可以去官网查询一下,如果是本校的本科生教授,或者是在学校里担任研究项目的教授授课,是最佳的选择。
03、招生人数
招生人数越少,选拔度越大,含金量自然更高。一个项目的教职人员就那么多,如果学生太多很难顾及到每个人,所以学术深度也就有限。一般我们比较推荐的项目全球招生都在1500-2000人左右,有些魔鬼级难度的项目(比如RSI、SSP)招生全球只有不到50人!
04、申请要求
如果要求提交SAT,说明学术难度达到大学水平,选拔度比较高;如果要求录制video profile或者有个性化的文书题目,说明对前置活动有要求;
有些夏校还要求活动列表、面试等等,相当于一场微申请,这都是在考察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学术科研能力,或者是足够的学术热情,所以申请门槛高的夏校含金量也相应的更高。
05、项目学费
一般的夏校项目都会收取一定的学费,但也有少数项目是免费的,这种项目由于录取人数少,难度一般也是非常高的。
{夏校优势}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收到无数学生家长的疑问:到底该不该去夏校?去哪个夏校?
专业方向比较明确的同学,建议找跟自己方向比较对口的夏校去挑战一下。有的夏校是上课修学分类型的,有的则是项目制类型的。
如果未来的专业选择不完全确定,但是有一个大概的方向,比如说能区分要学习的是社科类的科目还是工程类的科目这样的大方向,那么可以考虑参加一些课程类别比较符合兴趣的课程类项目(有学分的类型).
这样一来,也可以帮助自己做筛选,去美国大学的课堂上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是喜欢某类科目,而且能够得心应手。拿到的学分,一是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二是也给自己一个拿教授推荐信的机会。
要求
已有的标化成绩(托福和SAT)和标化考试的下阶段准备计划也是影响夏校选择的关键因素之一。厉害的夏校通常挑选学生的要求不会低,其中一点就是要求一定的托福成绩和参考一下SAT的分数。
另一方面,如果在高二暑假考虑去夏校,也会有一个取舍问题,是花更多的时间来准备标化考试以及做活动,还是去参加一个夏校更好。如果评估发现,标化成绩离自己的理想申请学校还相距较远,而且自己的活动主线还有明显的欠缺,需要在最后一个暑假进行补充,那么夏校就未必是一个最合适的选择了。
所以,在申学路上,各位小伙伴要尽可能早点去了解,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