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决定参加演讲比赛的时候,距离开赛还有5天时间。
李昀霏(Hejlik)没有花太多时间思考这是不是一个理性的决定,因为爸爸告诉过她“只有试试才有机会”。
是的,即使只有5天,即使她从来没有参加过演讲比赛,她仍然期待通过参赛有获奖的机会。
“我永远期待自己得奖。”说这句话的时候,她脸上浮现出自信而狡黠的笑容。
这种信心或许可以追溯到她4岁登上舞台开始,在日复一日的练习和表演中,她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恐惧和紧张相处,也学会了如何去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我觉得紧张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每个人都会紧张,我到现在登台也会紧张,甚至也会因为紧张犯错,但是人是可以习惯紧张的,只要你学会如何跟紧张相处,就不会被紧张带走。”
Hejlik的自我训练近乎是一种冥想:一开始,她会观察别的小伙伴如何面对紧张,有时候她也会告诉自己“我不紧张”,忽然有一天,她发现自己可以观察到“紧张”本身:“就是我发现其实人是大于紧张的,你可以在紧张的同时去做你该做的事情,你总是大于你的情绪的。所以不用害怕自己在紧张,专注你的目标就好了。”
因此,面对只有5天备赛的巨大压力,Hejlik仍然能够专注在自己的目标上:努力赢得奖杯。
首先要解决的当然是选题,老师给了她很多选题,但她很快就忘记了,因为她“一个也不喜欢”。说到这里,她抱歉地吐了吐舌头,“我觉得老师给的题目很好,但是都太抽象了,离我很远,我讲不好。”
最后她选了一个自己喜欢的题目:旅行是为了欣赏风景,还是留下照片?她坦言现在回头看这个题目会觉得略显草率:“这个题目我当时觉得比较有共鸣,但是现在的经验来看,就是有点浅了。我现在不会选这样的题目,但是作为第一次参加比赛,我觉得它至少是特别的,也是真诚的。”
即便做好了心理准备,比赛当天Hejlik仍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首先就是面对比自己优秀很多对手:“现场有很多优秀的对手,但我最在意的还是那几位和我一起参赛的同学:他们本来在学校就是优等生,英语也非常棒,而且还比我高一年级,我会觉得和他们做对手压力非常大。”
其次是她因为紧张和准备时间不足,导致一直在比赛中忘词:“一共4轮比赛,我只有第二轮没有忘词,其余时间都讲的不太顺,很多地方还是太不熟悉了,有压力的情况下就会忘记。”
但即便如此,她还是顺利闯进了决赛。甚至淘汰了那些她觉得比自己优秀的选手。夺得了Top5的奖牌。
比赛结束的时候,她的第一个念头不是庆祝,而是“下次一定”:“我当时最大的念头就是,我还可以做得更好,我希望自己下次可以不要忘词,我一定还可以有更好的表现。”
同时她也感觉自己一下子成长了很多:“很庆幸自己真的来了,抓住了这个机会。很多事情你不去经历的话是永远想象不到的,所以实际去做非常重要。在赛场上的一分钟,可能比你准备的一两周都更能够让你明白演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那以后,她就开始为下一场比赛做准备。
她开始喜欢上认真琢磨各种演讲视频,不仅从各种凝练的内容中获得启发,也会反复观看、研究其中的演讲技巧。在学习的过程中,她获得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好像一下子就知道演讲该怎么做了,包括怎么选题、怎么组织内容、怎么呈现内容,我忽然就觉得这个事情一点也不难,完全是我可以掌握的。”
时间一晃,来到了25年春季,这一次,Hejlik早早就关注了比赛安排,在开赛一个月前开始准备。
她的选题策略也改变了。“我还是想把这个平台当作一个发声的地方,可以呼吁一些事情,可以改变一些事情,而不仅仅只是写个稿子交差。”
而这一次,她想要呼吁的主题是关于思考方法的:“在我自己学习演讲的那一段时间,带给我最多启发的是一条关于如何停止焦虑的分享,对我来说非常受用。所以我开始关注这个话题,以及一些相关的负面的情绪和想法,我会发现其实过度思考本身也会阻碍人们快速行动,所以我想要在这次演讲中关注这个话题,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如何停止过度思考’。”
选题定下来之后,她便开始稿子的撰写、打磨和漫长的排练。和第一次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一次她发现背稿子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感觉记住内容的诀窍一定就是说你想说的事情,有感而发。在台上哪怕有一句话是你不那么确定或者不那么想表达的,都会变得很容易忘记。”
时间一晃就来到了比赛前夕,这一次她不仅要在没有带队老师的情况下出发,甚至要带上两位第一次参赛的同学一起。
比赛前和同学一起在青岛海边
“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就是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
他们下火车之后没有直奔赛场,而是去海边转了一圈,然后才到酒店。例行的练习结束之后,又开始复习周一期中考试的内容。
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在比赛前夕,突发大风天气,组委会一度预告比赛可能会转到线上进行。
好消息是,天气终于还是没有那么糟,比赛还是如期在线下进行了。
那一刻,她忽然发现自己对于线下比赛是那么的喜欢:“我觉得可以和裁判面对面的过程非常重要,会更能够激发我的表达欲。”
比赛的过程非常顺利,不知不觉中,Hejlik恍然发现自己好像已经变成了那个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我发现我不仅有足够的实力进入决赛,也能和最优秀的选手一交高下。”
最后的比赛在Hejlik和魏小可之间进行,这个结果对于Hejlik来说已经是一种认可:“在我的心里魏小可就是我们这里演讲天花板的存在,可以和她同台竞技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第二次青岛之行对于Hejlik来说有太多印象深刻的地方: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带同伴一起参加比赛,第一次在赛场上和自己曾经仰望的对手同台竞技,甚至第一次学着处理旅途中各种突发状况。
“出发前我家长其实也会担心,但是我和他们说,将来我也会离开家去很远的地方上学,总不能一辈子要你们照顾,所以最后还是说服他们让我自己来了。”
而对于她来说,这次成长之旅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这次我们一起来的也是英语非常好的朋友,我和他们一起参赛也会非常紧张,因为觉得他们本身非常优秀,成绩也非常好,我也会感到一定压力。但是真的到了赛场上之后,我会发现,其实自己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堪一击,其实人是各有所长,我也是有闪光点的。”
“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因为别人优秀就否定了自己,你必须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对于如何演讲,Hejlik也有了更多的心得和底气:
“我觉得演讲一定是为了改变,不要把这个比赛仅仅当作一个比赛,想一想你想要改变什么,你有什么想说,想要告诉大家的,这样的内容才是最值得讲的。如果你还不知道怎么开始,去找到那个你喜欢的演讲,想想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你,有什么是你可以学习模仿的,找到那种向往的感觉,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但这些都不重要,就像她的座右铭说得那样: the best way to get something done is to begin.
出发,彼岸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