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本TOP2 2026年即将本科毕业,申美研(商科类)是否如传说中比较吃亏?成绩一等前提下,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我想,所谓“吃亏”,可能更多是源于英国与美国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所带来的差异。
最直观的区别,是英国本科三年制,而美国是四年制。因为研究生申请往往要提前一年进行准备,所以对英本学生来说,申请时相当于只读了两年大学,而美本或陆本的学生则已经积累了三年。这种时间上的差距,容易造成背景准备不够充分,尤其是对那些特别看重实习、项目、社团等“经历”的专业,比如商科。
要避免这个问题,就要求英本学生尽早开始规划。别人可能大二开始准备申请,英本就要从大一入学就有意识地展开,包括明确申请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背景提升和经历积累,才能在节奏上不落下风。
此外,英本的评分体系与美本也有很大不同。不过,这点在申请时可以通过WES等第三方机构进行成绩认证和换算,将英国的成绩转成美国常用的4.0 GPA体系,这对申请影响不大。英国某些学校的其考试设置本身可能会让不熟悉英国体系的美国招生官感到“陌生”或“不同”。比如某些专业要到第二年才有正式考试,而且考试往往一年只考一次,这种模式和美本的持续评估差距较大。在申请部分美国院校的时候,无法豁免语言成绩,所以在这个方面需要早做打算。
整体而言,英国本科更偏理论,而且课程设置也较为固定,没有很多的空间和自由去选择跨专业的选修课。因此,在英本的同学想跨专业申请的时候,偶尔会遇到无法通过学校的课程满足项目先修课的情况。比如,经济专业的同学可能很难跨专业选到stats的课程。因此,如果英本的同学想要跨专业申请,比如从弱量化专业申请强量化专业项目,而学校又有选课的限制,那么应该早做打算,通过夏校或线上课程等补充量化课程。
事实上,在美国人眼中,英国G5尤其是牛津、剑桥的名声非常高。美国本身是从英国发展而来,英国被视为“起源”,带有天然的文化尊崇。比如在美国,如果你说话带着浓浓的英国口音,往往会被认为高贵、有教养。我记得我曾有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同事,受的是英国教育,来美国多年依旧保留英式口音。每次跟客户交流,客户听到他的口音,总是先称赞一番。
所以我认为,英本申请美研,确实有挑战,但同时也拥有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不仅来自英国教育体系本身的严谨,也来自美国社会对英国的历史认同与文化好感。牛剑学生的tutorial/supervision教学制度也早已被许多美本顶尖大学效仿,被认为是“学术上的天花板”。再加上英本学生普遍在语言上无压力,也能很好适应英美学术文化的切换。
更重要的是,招生官并不会因为制度差异而“惩罚”英本学生。比如英本只有两年经历,不像美本有三年,这种情况招生官是理解的,也会体现在评估时的权重调节上。
从我们实际操作的案例来看,我并没有觉得英本申请美研“吃亏”。相反,很多时候更像是在“加分”。从我们今年的录取案例来看,我们有一位爱丁堡GPA3.2的商科同学,拿到了宾大、西北和南加大;另一位爱丁堡GPA只有3.0的商科学生,申请上了哥大、布朗、西北、港大和南加大;还有一位帝国理工学生物的同学,录了哈佛、宾大和剑桥;一位剑桥生物方向的学生申请了约翰霍普金斯和牛津;一位LSE学经济的同学也拿到了哥大、芝大、密歇根等美国Top 10商学院的管理学项目。
所以综合来看,我不认为英本“吃亏”。关键还是要尽早规划、合理布局,对于商科类专业,在申请中讲好自己的故事,突出自己的特色,做到扬长避短。只要方法对了,英本完全可以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