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枫华国际学校学姐专访:在枫华锤炼的四大核心竞争力 让我驰骋国际舞台

枫华校友说

2022届校友 / 袁嘉怡

我是袁嘉怡,2022年毕业于中加枫华国际学校,现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语言学Linguistics专业,大三在美国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交换一年,GPA 3.87(前10%)。我的学术背景横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研究方向聚焦于跨文化语言习得与教育差异。

<01>

枫华成长记

在混乱中创造,在碰撞中成长

高三担任校园活动Director的经历,是我在枫华最深刻的成长。从Proposal审批的忐忑,到活动前夜紧急调整流程,再到与Tech组的沟通失误——这段"活动策划生存指南"的完整实践让我获益良多。最难忘Yin校长的即兴演讲,将冷场转为高潮,让我明白:最精彩的策划往往诞生于意外。

2021年在枫华期间,袁嘉怡与同学策划活动

作为学生会成员,这次活动尤为特别。从策划到执行完全由我们独立完成,没有老师兜底。那些与Producer们熬夜改方案的日子历历在目:讨论海报的深夜,打磨台本的深夜,头脑风暴的深夜...我们像初创团队,从被Maye老师调侃"又来找我写歌",到火灾演习时"围堵"Yin校讨论细节,这些创作过程远比结果珍贵。

2021年在枫华期间,袁嘉怡与同学组织活动

多元文化环境也给了我独特启发。数学课上,加拿大华裔同桌用"试错法",中韩混血前桌坚持"步骤严谨",而我习惯"图像化思考"——三种思维的碰撞让我真切体会到"国际化"是思维方式的交融。这段经历直接启发了我后来在哈佛的"中美学生写作差异"研究。

2021年在枫华期间,袁嘉怡与同学组织活动

枫华教育给我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以BC课程的批判性写作训练为例,它教会我跳出思维定式进行辩证思考,这种能力让我在大学撰写研究论文时游刃有余。而小组合作项目则锤炼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特别是跨文化沟通技巧——如今无论是与同学合作还是与导师共事,我都能快速把握不同学术风格的"潜规则",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高效完成协作。

<02>

枫华启示录

在观察中发现,在差异中突破

枫华教会我的"跨文化生存法则"成为适应大学生活的制胜法宝——保持敏锐观察,勇于实践探索。初到英国时,我注意到教授们偏好"Perhaps you might consider…"的委婉表达,美国同学则直截了当指出"This is wrong because…",而中国同学更擅长将问题归类为受事物影响的结果。我将这些发现整理成语言学观察日记,并运用形式主义与实用主义理论深入分析汉语"被"字句的使用特点,最终不仅成为课程讨论热点,还促成了一期语言学社团专题研讨。枫华让我明白:文化差异不是隔阂,而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源。

在专业探索中,语言学的跨学科魅力最令我着迷。语音学实验课上,通过Praat软件分析苏格兰方言的元音变化,数据图谱清晰展现了移民历史对社会语音的影响;在哈佛进行中美写作对比研究时,验证了中国学生倾向"螺旋式论证"而美国学生偏好"直线型攻击"的假设。这些发现印证了我的信念:语言是破译文化密码的钥匙,而枫华早在高中时期就为我配好了这把钥匙。

<03>

枫华教育实验场

跨界融合的创意孵化器

枫华最独特的优势在于它就像一个"教育实验室"——在这里,数学题能通过三种文化思维求解,火灾演习时还能与校长敲定活动细节。这种"无边界"的学习生态,培养了我们"在混沌中创造"的独特能力。如今从事研究时,我仍会想起那些熬夜策划的夜晚,正是枫华教会我们:当资源有限时,创意就是最强大的超能力。

枫华的教师团队堪称"跨文化教学典范"。我的经济学课程就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中国老师采用传统应试教育,加拿大外教则侧重presentation训练。这种中西合璧的教学方式让知识掌握得既扎实又灵活,至今我仍能清晰复述课程要点。英语文学课更是精彩,从英国莎士比亚的Macbeth到美国霍桑《红字》中的Hester,不是简单的双语切换,而是让文学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自然流动。这些课堂上的"化学反应",至今仍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灵感。

<04>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在枫华,培养你的"问题嗅觉"

枫华最珍贵的,是培养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这里不推崇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我们观察、思考和探索。当发现外教更看重作文逻辑而非辞藻时,这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试着把日常困惑变成研究课题:为什么撒娇能打动食堂阿姨?为什么副会长说话总在句尾降调?生活中处处是学问,培养问题意识能让学习事半功倍。

作为过来人,我总结出三个成长锦囊:

1.做"文化观察者":留意不同国家师生的表达方式(如加拿大人的"Interesting..."实为婉拒)。

2.建立"失败宝典":我的《枫华策划翻车集》记录着被否的提案、冷场的活动,这些比成功更珍贵。

3.尝试"跨界创作":用剪映做物理实验鬼畜视频,用可画将历史事件漫画化,这些"不务正业"最能锻炼创新思维。

写在最后

在枫华的每一天都在激发我不切实际的幻想:我想开发"LinGLinK"项目,用AI为方言使用者转写标准汉语。这个灵感来自总用方言和我聊天的食堂阿姨——真正的教育公平,应该让每种语言都被"听见"。

我还梦想建立"语言基因库",用大数据追踪00后网络用语如何重塑汉语语法。说不定未来枫华的语文课堂就会用上这个数据库呢!如果还能推动方言进入高考选考科目,那就更完美了。

虽然这些梦想看似遥远,但枫华教会我:真正的国际化,就是给所有声音搭建舞台。在这里,每个异想天开的想法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枫华校友说 | 爱丁堡老师亲授:在枫华锤炼的四大核心竞争力,让我驰骋国际舞台枫华校友说 | 爱丁堡老师亲授:在枫华锤炼的四大核心竞争力,让我驰骋国际舞台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5年IGCSE秋季大考时间出炉!两个月如何高效备考IGCSE?附IGCSE衔接课

下一篇

港大接盘200宗美国转学申请!热门专业录取率堪比藤校!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