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协和太差了,老师水的要命,管理也一塌糊涂!
强推!协和教育出来的孩子乐观自信,自主学习能力很强,到了大学、硕士阶段都很给力!
没错,这截然不同的两条评论都是对协和双语的评价。这所从1993年起就首创中西融合教育,至今已经拥有九大校区的沪上老牌国际学校,一直以来都拥有着两极分化的口碑。
协和总校长卢慧文女士早就公开声明,协和会坚持做中西融合教育,不会随着鸡娃的大背景而更改学校立足的教育理念。
这种坚持在当下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可以称得上是一股清流,同时也在筛选着自己适合的对象。所以,协和古北出来的孩子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画像。
「多才多艺,阳光自信,幸福感强」
在和众多学生接触的过程中,非常明显的一个感受就是协和的孩子幸福感很强,而且几乎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才艺,这和协和坚持的全人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除了IBDP课程之外,学校还开设超过60种课外活动,且允许学生每8周尝试一门新项目,尽己所能去探索和创造。在评估学生的时候,协和古北也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分数和成绩,而是涵盖了体育、艺术、科技等多个维度,难怪有人评价协和“是一所真正的IB世界学校”。
「知道自己要什么,有想去的地方」
学校不被功利主义席卷,学生也是充分遵循内心。协和出来的孩子都非常知道自己要什么,不会因为世俗的眼光去改变自己追求的东西。
我们每年都会遇到几个这样的协和孩子,拥有坚定生物梦的Ella就是其中之一。
她从小就展现出了对生物的极大热情,希望能在本科阶段专研生物学科。所以当被剑桥录取之后,她几乎立即放弃了康奈尔、范德堡和伯克利向她伸出的橄榄枝,尽管当时所有的老师都在劝她去美国,身边其他人也觉得她更适合去美国,她依然坚定的遵循内心的第一选择。
被莱斯录取的小T也是如此。不同于有些申请者的急功近利,小T在整个升学长跑的过程中最坚持的就是”做自己“,他拒绝把自己掰成不喜欢的样子去适应申请机制,而是希望找到一所能和他真正契合、双向奔赴的大学院校。当然最终,他也成功地和莱斯”牵手“了。
「自主学习能力强,后劲绵长」
协和古北作为教育界的”反内卷先锋“,在招生过程中就摒弃了”唯分数论“的陈旧观念,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加是不鸡不卷,给到学生充分的空间。
这也是家长评论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有些家长认为学校管理松散,对学生压的不严,和其他学校的同龄人比起来升学竞争力太弱。
而推崇这种氛围的家长也不在少数——
@Ivy
两个娃都是从协和古北出来的——
一个升大学,在大一完全胜任所有学科;
另一个在国外升G10,无缝衔接,很快适应高中课程。
@Amanda
协和古北娃,最大优势是高中发力,大学气势如虹,而且亲子关系无比和谐
@M
协和毕业的孩子到了硕士阶段才是真正发力的时候,这就是层层递进,而不是提前把力气都用完,丧失求学的激情。
「英语很强,但其他科目稍弱」
协和古北的外教比例极高,大概达到75%左右,除了中文课以外其他所有课程均为全英文授课,确保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获得全面而深入的教育体验。
同时,无论是中籍还是外籍的学生都被鼓励选择中文A和英文A,也就是以“双母语”的方式学习。在协和古北,96.4%的学生在学习双语文凭,毕业生中学习了中文A和英文A的学生达到90.1%,这在以英文见长的上海国际教育圈也是断层领先的。
但是除了英文之外的其他学科,协和的竞争力就有点不够了——校内高度还原海外教材和教学体系,外教水平参差不齐很看选课,中教水平尚可但是整体风格过于chill。
例如数学这门科目几乎已经成为了协和系学生标签性质的薄弱学科,往往初中校内拿了个B,家长还以为马马虎虎,但实际入学考之后才发现和其他同龄学生差距很大。
在这个”卷“才是正道的大环境下,能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双语素质教育其实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但大家也非常清楚,不鸡不卷要想出成绩是不太现实的。
而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也不太可能完全不看重升学结果,所以比较两全其美的方式,就是在利用好校内资源和平台的同时,根据自身情况在校外同步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