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诺美学校学术科创 | 让机械起舞:一位未来工程师的仿生蝴蝶探索记

一只蝴蝶如何在空气中优雅起舞?如何将生物的运动奥秘转化为机械的精准律动?......这个暑假,诺美学子Alen Zhu完成了为期一周的仿生机械扑翼蝴蝶科研项目。从零基础建模到成功试飞,他用工程思维解构自然奇迹,用实践验证理论。让我们通过他的第一视角,走进这段融合机械、物理与编程的探索之旅。

Alen Zhu

上海诺美学校在读生

学术科创 | 让机械起舞:一位未来工程师的仿生蝴蝶探索记学术科创 | 让机械起舞:一位未来工程师的仿生蝴蝶探索记

选择:

当工程梦想遇见仿生灵感

“刘博根据我的升学规划建议我尝试这个项目时,我立刻被仿生机器人的概念吸引了,”Alen回忆道。“我未来想学习机械或电子工程,这个项目完美契合我的兴趣。目前全球范围内仿生机器人领域发展很快,我想继续探索这个方向。”去年有老师做过仿生扑翼鸟项目,但Alen这次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蝴蝶——蝴蝶的飞行更复杂,对轻量化和空气动力学要求更高。

这个选择并非偶然。在校期间,Alen就展现出对工程实践的浓厚兴趣。“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的科学展给了我最初的启蒙,”他特别提到去年参与的密码系统编程项目,“虽然和这次项目中所使用的编程语言不同,但编程的逻辑思维是相通的。”而前年的“法老之蛇”化学实验则培养了他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这些经历让我明白,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这正是我选择这个项目的原因。”

Alen在诺美

挑战:

在迭代中突破重量与精度的极限

翻开Alen的工程日志,一次次的失败、查因、调试见证了这个项目的艰辛。“第5天试飞时,蝴蝶只能离地1.5米就坠落,”整机超重6克让他着实感到一些挫败。重新整理好心情后他开始分析原因,轻量化成为关键突破口。他先是优化胶合工艺,将胶线宽度从1.2毫米压缩到0.8毫米;又测试了十几种风筝布材料。“大网格太硬扇不动,小网格又太软——最后选中的那款既轻又能保持足够强度。”最令他自豪的是碳纤维骨架的改造:“我们参考蜻蜓翅脉设计,前缘单杆承力,后缘交叉杆稳定,最终减重8克。”

建模阶段的精度挑战同样艰巨。“3D打印总有一些误差,我们不得不反复调整,”工程日志中的零件迭代记录显示,第五版翅膀连接件终于达到要求——内部是蜂巢结构增强强度,外部流线型降低风阻。当被问及如何快速掌握陌生知识时,他说:“遇到问题立即解决,绝不让进度卡住。老师教的方法很实用——把复杂问题拆解成可执行的小任务。”

学术科创 | 让机械起舞:一位未来工程师的仿生蝴蝶探索记

项目过程中建模&编程

蜕变:

蝴蝶振翅的瞬间,一切值得

经过无数次的调试与改进,当Alen看到自己亲手打造的仿生蝴蝶稳稳悬停在2米高空,双翼以同步频率优雅扇动,并持续飞行一分二十二秒时,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回忆起这个瞬间,他的语气依然难掩兴奋。通过精准的编程控制,他成功实现了双翼5度以内的相位差同步,“就像自然界中真正的蝴蝶那样协调优美”。

这次科研经历带给他的收获远超预期:“从完全不懂建模到能够独立完成复杂零件设计,这是我最大的技能突破。”他特别强调了实践能力的提升:“碳纤维骨架的精密组装、胶水用量的精确控制——这些课本上学不到的实战经验,不仅让我对机械工程有了更深的理解,更会成为我未来申请文书中独一无二的亮点。”

Alen Zhu制作的仿生扑翼蝴蝶

对Alen而言,这只翼展32厘米、仅重56克的扑翼蝴蝶,不仅是科研实践的里程碑,更是飞向工程梦想的第一双翅膀。愿这双机械之翼能载着他的理想越飞越高,在未来的工程世界里翱翔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轨迹。相信终有一天,他将用智慧和汗水,让更多科技梦想振翅高飞。

学术科创课程作为诺美学校五大特色课程之一,相比传统的科学课堂,旨在帮助学生将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与实践、体验活动更好地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习科学知识点,而且能亲自动手实验进行研究式学习。学术科创课程中的特色教学内容包含:AMC、USAD、VEX机器人项目、PBL项目式课程、科研课程、暑期训练营等。正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对前瞻的科学技术领域学习内容的引入,让诺美学校走在创新科学教学的前端。

学术科创 | 让机械起舞:一位未来工程师的仿生蝴蝶探索记学术科创 | 让机械起舞:一位未来工程师的仿生蝴蝶探索记

学术科创 | 让机械起舞:一位未来工程师的仿生蝴蝶探索记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批判性思维还够用吗?在多维现实中学生需要更多“直觉性”批判思维能力

下一篇

美高常规课程、Honor课程、AP课程到底怎么选?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