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文学校毕业生特辑 | 被帝国理工正式录取的Cici:一个“非典型学霸”的跨文化成长之路

毕业生特辑 /

GRADUATE 2025

前段时间大考成绩放榜之际,Cici不但成功将帝国理工生物医药科学专业的Offer转换为Unconditional(无条件录取),还收到了香港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Firm Offer,为她的大学申请经历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Cici对生物学的热爱始于童年:5岁的时候,作为父亲实验室年龄最小的“社牛”,Cici在耳濡目染下对奇妙的生物世界产生了好奇;16岁的时候,参与Brain Bee脑科学竞赛的经历,则让Cici找到了对神经生物学的热忱。

作为一门研究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科学,神经生物学有个核心概念——“神经网络”:在我们的大脑里,藏着无数个叫“神经元”的小细胞,他们像四通八达的信号站,通过“突触”相互链接,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外界的声音、看到的画面、学到的知识,都会变成信号在信号站之间跑来跑去,有的神经元链接因为经常使用而变粗,有的神经元链接因为少用而变细,最终构成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认知版图。

从语言适应时搭建“双语认知通道”,到兴趣探索中锚定“核心认知区域”,再到热爱传递时拓展“认知版图边界”,对于在德国出生、在美国长大、13岁回国在上海宏文学校完成初高中学业的Cici来说,正是在多元文化的浸润、兴趣的探索和自我的审视中,她的“认知版图”一步步被绘制、拓展和细化,最终引领她斩获了帝国理工、香港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名校offer

毕业生特辑 | 被帝国理工正式录取的Cici:一个“非典型学霸”的跨文化成长之路

对于在美国长大、从小习惯了西方文化与教育的Cici来说,当她随家人回到上海、踏入宏文校门的那一刻,这场“回归”更像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探险”。当大部分同学正卯足了劲提升英语,希望能更流利地与世界对话时,Cici的“战场”却在另一边——她要重新找回,或者说,更深地扎进华夏文明的土壤里。

这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一次文化的“反向泅渡”。

那时她的中文虽能应付日常,但学科里的专业术语、复杂的问题表述,乃至那些流转于不同语境中的微妙意涵,都像仍待破译的“密码”。而宏文校园里同学们充满活力的身影、热烈讨论的场景,老师们温柔亲切的目光,都让她心生向往。即便有过“水土不服”,那份从小在开明家庭氛围里滋养出的自由探索精神,连同血脉深处对文化之根的无声眷恋,让她始终对新环境葆有蓬勃的好奇。

这份好奇绝非游客式的猎奇,更像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归巢”感应。

毕业生特辑 | 被帝国理工正式录取的Cici:一个“非典型学霸”的跨文化成长之路

Cici说,她在宏文的学习生活,一直都让父母很省心。哪怕一开始,还没上完七年级、就回国无缝衔接八年级的她,常常因为语言和课程的问题,回家念叨学业有些跟不上,父母都很淡定很放心,只鼓励她多去和老师同学沟通,并且支持她去参加各种课内外活动,还会抽空带她阅读四大名著来提升语言能力。

正是这份不焦虑成绩与结果、不比较进度的“从容守护”,让Cici心底生长出泰然的底气,更酿出一份天然的乐观。

在实验室里长大的孩子,似乎天生带着一股善于观察和解决问题的韧劲。Cici仍记得她初来乍到时,宏文师生眼里那种自信、投入的光芒。老师们的耐心与包容,像一座坚实的桥,载她渡过知识体系差异的“湍急河流”;而戏剧社的沉浸式角色扮演、合唱团的和声共振、辩论赛场上的逻辑交锋、演讲台聚光灯下的观点输出等,则像是一剂剂对症的良药,助她消解语言生涩带来的文化隔阂。

自信,并非凭空搭建的浮桥,而是如同神经元在双语信号的持续交互中筑牢链接,让Cici在思维的舞台和现实的聚光灯下,愈发从容。

毕业生特辑 | 被帝国理工正式录取的Cici:一个“非典型学霸”的跨文化成长之路

毕业生特辑 | 被帝国理工正式录取的Cici:一个“非典型学霸”的跨文化成长之路

Cici身上有种独特的“学霸”光环。这种光环并非源于对分数的执着追求,而是根植于一种近乎本能的旺盛学习力、好奇心和高效的领悟升学导师杜老师评价她:“是个很有天分的孩子。”而这种特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庭营造的独特氛围。

尽管父亲早早将Cici带入了生物实验室的奇妙世界,让她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了科研的严谨与探索的乐趣,但父母从未预设她必须“子承父业”。反而始终鼓励她将目光始终投向更广阔的天地。

毕业生特辑 | 被帝国理工正式录取的Cici:一个“非典型学霸”的跨文化成长之路

于是在九年级的时候,因兴趣驱使,Cici将探索触角主动地伸向了商科领域。经济活动中人与人复杂的互动决策、市场无形的波动规律深深吸引着她。这股热情来得迅猛而具体,让她一头扎进了商科的学习里,将课余时间都花在了这上面。

她学得很快,也做得很好,还去打了比赛,在强手如林的赛场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捧回了亮眼的奖项。证书在手,赞誉环绕,这似乎已是“成功”的证明。

毕业生特辑 | 被帝国理工正式录取的Cici:一个“非典型学霸”的跨文化成长之路

然而,就在旁人以为她会沿着这条“康庄大道”走下去时,Cici却做出了一个“非典型学霸”的选择。她没有将商赛的胜利视为未来方向的起点,而是在获奖的兴奋和探索的热情如潮水般退去后,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商科的逻辑与规则固然迷人,但考完试、比完赛,那种能驱使她主动去深挖、去彻夜思考的内在火焰,似乎也渐渐熄灭了。

“你会觉得你做了不同尝试却没能坚持,是一种浪费吗?”

采访中,我们抛出了这个许多人心中可能存在的疑问。毕竟,在结果导向、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常见思维里,一个学生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了亮眼成绩,却最终选择了放弃,这看起来似乎偏离了“最优路径”,甚至显得有些“可惜”或“不划算”。

面对这个略带“功利”色彩的提问,Cici的回答却异常清晰而坚定,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通透:

“我觉得那倒不是,因为你每次的尝试肯定都有收获。赢得奖项是收获,但即使你输了,或者表现没有达到你的预期,你在这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结识的同好,也是一种收获。”

在Cici眼中,收获远非一张证书或一个分数所能涵盖。商科的这段旅程,锻造了她分析复杂系统(市场)的思维框架,磨砺了她在高压竞赛环境下的决策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更让她深刻理解了经济行为背后的人性逻辑。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可迁移的核心能力。

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本身,就是一次极其高效的自我认知实验,它用实践清晰地告诉她:什么能点燃她持久的热情,什么不能。这个“排除法”得出的结论,价值丝毫不亚于锁定一个“正确答案”。

正是这种对“过程价值”而非单一“结果导向”的珍视,让Cici坦然、甚至带着感激拥抱了这次重要的“转向”。 她没有被外界的掌声或对“路径依赖”的顾虑所束缚,而是勇敢地遵从了内心那份更真实、更强烈的召唤,那个在Brain Bee训练营中,被神经元的缤纷璀璨重新点燃的召唤。商科的经历,非但不是浪费,反而成了她认知版图的重要坐标,让她在广泛尝试中愈发清晰地锚定属于自己的核心区域,最终坚定地拥抱热爱,走向脑科学殿堂。

毕业生特辑 | 被帝国理工正式录取的Cici:一个“非典型学霸”的跨文化成长之路毕业生特辑 | 被帝国理工正式录取的Cici:一个“非典型学霸”的跨文化成长之路

Cici在实验室做实验

毕业生特辑 | 被帝国理工正式录取的Cici:一个“非典型学霸”的跨文化成长之路

如果说童年的实验室是Cici科学梦的朦胧底色,那么十年级时宏文组织的Brain Bee脑科学训练营,以及此后的Brain Bee脑科学大赛,则成了她系统性接触并最终确认对神经生物学热爱的关键契机。

于Cici而言,脑科学的吸引力,在于其在严密的秩序与广阔的未知之间构筑的独特魅力。

与此前对于商科的探索不同,在Brain Bee的赛场上找到了对神经生物学的热情之后,Cici没有止步于个人探索。十年级下学期,一个念头在她心中萌发并迅速成形——她要在宏文校园里创立第一个脑科学社。

“脑科学很有趣,也值得我们高中生去了解,但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很难接触到。”她说,“所以想把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同学。”她想打破那层无形的壁垒,让脑科学从高深的课本和竞赛中走出来,变成高中生们也可以自由触摸、热烈讨论的日常话题。

毕业生特辑 | 被帝国理工正式录取的Cici:一个“非典型学霸”的跨文化成长之路

Cici带领脑科学社社团制作的海报

所以,Cici的“脑科学社”没有宏大的口号,运作方式简单却扎实:每月聚焦一个主题,可能是神秘的“睡眠与梦境”,或是奇妙的“记忆形成机制”,又或是让人好奇的“多巴胺的秘密”;核心在于探讨,社员们会提前搜集资料、研读文献、思考问题,活动时聚在一起交流碰撞,没有标准答案的束缚,没有考试压力的裹挟,有的只是思想自由交锋的火花。

而这种乐于分享、擅长联结的特质,贯穿了Cici整个初高中的学习与发展轨迹。她的升学导师杜老师观察到:“Cici并非典型的竞赛刷题型学生。她参加和组织的活动非常丰富多元,绝不只专注于学术或考试竞赛本身,比如她参与的听力障碍有关的研究项目,时间和领域跨度都比较大,而她在这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优秀的学术研究、组织协调以及人际沟通等能力, 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在科研方面的天赋和潜能。”

从竞赛领奖台到社团活动室,再到学生会舞台和各类科研项目,Cici完成了一次次身份转换与能力叠加——从一个热情的探索者,变成了一个执着的播火者和全面的实践者。脑科学社,就像她为同龄人点亮的一盏灯,照亮了神经生物学那片既充满理性秩序、又蕴藏无限未知的迷人领域,让更多年轻的心跳,能与大脑的奥秘同频共振。

在这里,知识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场关于人类最神秘器官的、永不停歇的青春对话。即使某次活动的灯光熄灭,他们探索的热忱仍在继续,而这份在同好交流中不断延伸的认知“突触”,正是Cici拓展个人认知版图边界的生动注脚。

毕业生特辑 | 被帝国理工正式录取的Cici:一个“非典型学霸”的跨文化成长之路

Cici参加社团巡礼节和社团草地节

毕业生特辑 | 被帝国理工正式录取的Cici:一个“非典型学霸”的跨文化成长之路

在宏文度过的学生时代,学生会主席的干练、脑科学社创始人的热忱、名校Offer的荣光,仿佛为Cici镀上了一层遥不可及的金边,却鲜有人知晓,在她的认知版图上,同样有着“不完美”的印记。

“你觉得自己是别人说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吗?”面对这个问题,Cici的语气轻松又真诚: “我觉得不是。我们看别人可能都会带些滤镜。”事实上,在Cici的认知版图上,物理和数学就像信号传输不够顺畅的站点,当数学符号与公式定理这些“外界信号”,在进入她的思维通路遇到卡顿时,Cici也会因为解不出题而感到沮丧。

然而,Cici在聊天中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深刻的自我接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接纳自己作为独特个体、无需与他人比较的价值。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印记,与那些被赞誉环绕的闪光时刻、那些在探索中沉淀的认知坐标,共同勾勒出了Cici独特的认知版图:允许自己难过,然后专注于行动与成长;承认自己的“普通”,同时欣赏他人的闪光;感恩外界的助力,并渴望成为能“提供帮助”的人。

毕业生特辑 | 被帝国理工正式录取的Cici:一个“非典型学霸”的跨文化成长之路

Cici参加川沙志愿者活动

从那个初来宏文的内敛女孩,到如今开朗自信、手握多份顶尖Offer的毕业生,Cici的蜕变,是好奇心驱动的不断尝试,是“细水长流”的坚持积累,是跌倒后拍拍尘土继续前行的韧性,更是宏文开放包容的土壤所滋养出的文化融合与自信从容。

接下来,Cici即将踏上跨洋的科研之旅,继续追寻大脑的奥秘。她的行囊里,装着家人的爱与信任,装着宏文赋予她的广阔视野与华夏根脉,装着对科学的热爱与对他人的热忱,更装着那份在“平凡”与“闪光”间自在游走的、真实而强大的内心。

她的故事,远未落幕,却已在宏文的土壤里,悄然播撒下了好奇与勇气的种子。静待下一个追光者,在独一无二的成长轨迹上,勾勒出属于自己的认知版图。

毕业生特辑 | 被帝国理工正式录取的Cici:一个“非典型学霸”的跨文化成长之路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斯坦福GIIL社会创新学员访谈:以创新担当回应真实社会议题

下一篇

香港顶尖女校拔萃女书院!独树一帜的校园生活体验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