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中,每一位孩子的成长都凝聚着家庭的期许与学校的耕耘,而家长作为这场成长旅程中最亲密的同行者,他们的视角总能为我们解锁教育最真实的模样。从择校时的审慎考量,到日常陪伴中的点滴感悟;从见证孩子的蜕变成长,到深度参与家校共建,家长们的亲身经历,藏着一所学校最生动的教育注脚。
因此,我们特别推出【宏文说】家长专访栏目,将镜头对准那些与宏文携手同行多年的家庭。通过他们的真实讲述,带大家走进宏文的教育日常,探寻“为不同的生命提供一片适合其生长的土壤”这一教育理念背后的温暖实践,感受家校同心共育的动人力量。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安妈,与宏文的缘分已悄然走过七个春秋。从创校生的家长,到学校膳食委员会成员,安妈的七年,不仅记录了孩子从二年级到九年级的成长轨迹,更见证了宏文教育理念落地生根的温暖历程。接下来,就让我们循着安妈的视角,揭秘这段跨越七年的教育故事的动人细节。
她的七年,我们的故事
清晨六点五十分,浦江镇。
安妈如过去许多个早晨一样,将孩子送上了开往宏文学校的23号校车。28公里的路程,50分钟的车程,这趟校车不仅连接着家与学校,也串联起了一个孩子从二年级到九年级的成长时光。

当许多家长还在为教育选择而焦虑、在不同学校间反复比较时,安妈一家已经在宏文度过了七年的时光。从最初被校园的硬件环境和老师的温暖态度所吸引,到后来作为膳食委员会成员深度参与学校建设,安妈的角色从一个择校者、观察者,渐渐转变为参与者、共建者。

在宏文,她见证了孩子如何在包容的环境中逐渐打开心扉,从沉默敏感到主动分享学校的点滴,报名参加演讲比赛;她感受到了学校师资团队的专业与稳定,以及在教学上“想在家长前面”的前瞻性;更体会到了畅通的家校沟通如何将一个个“问题”转化为共同进步的契机。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回顾宏文创校以来的教育实践,
“为不同的生命提供一片适合其生长的土壤”是其给出的答案。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安妈的视角,走进宏文,去感受一场持续了七年的、关于成长与陪伴的温暖故事。
“就这儿吧!”
——择校时的那份笃定从何而来?
安妈最初考虑给孩子转学时,宏文学校才刚刚创立。“我当时其实挺犹豫的,但第一次开车来看宏文,硬件条件真的非常出色——就这一点,孩子爸爸当场就说,‘可以,就这儿吧’。”
更让她安心的是,宏文背后有远东宏信的坚实支撑。“我之前那所学校某种程度上吃过资金不足的亏,所以在重新择校时,集团的背景就像一颗定心丸。一个学校要么得有历史积淀,要么得有充足的资源,宏文显然属于后者。”
探校那天的经历,至今仍让她记忆犹新。“我和孩子爸爸不小心迷了路,一位老师特地全程陪同,耐心介绍每一个细节。我真的被感动到了,每一位老师都让人如沐春风。”

最触动她的,是学校对孩子个体感受的重视。六年级时,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容易波动,就经常去找心理老师谢老师聊天。“那时我真的特别感动。在孩子最无助的时候,有一个值得信赖的成年人可以倾诉、可以安抚他的情绪——这是连父母都难以做到的。谢老师从不轻易找我‘告状’,每次沟通前都会先征得孩子的同意。这样的尊重和专业,让我非常放心。”
她感慨地说,“面对外部世界的复杂与多变,宏文能够建立起这样的心理支持体系,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推开那扇门,说出自己内心的困惑、紧张和不安,这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是一个特别珍贵的情绪出口。”

宏文学校心理室门口
除此以外,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开放与进步,也是安妈最终选择并长情留守的重要原因。“学校沟通渠道非常畅通,从教学到后勤,只要你提的意见合理,他们真的会改。我始终认为,没有完美的学校,宏文能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步,这一点已经非常难得了。”
“没有一个老师是不好的!”——亲历师资队伍的稳定与优化
当被问及是否曾因学段转换而考虑转学时,安妈坦言确实有过顾虑。“孩子五升六的时候,我还特意去打听:‘初中老师们怎么样?这一届教得好不好?’结果那位家长回答我:‘没有一个老师是不好的。’”
安妈起初还不相信,等到孩子真正读了一年之后,她在动员会上作为家长代表发言时,也说出了同样的话。
“大家别觉得我在忽悠——真的,你挑不出毛病,每个老师都很认真负责。”
在她看来,宏文教师的稳定与优秀,得益于一套清晰的良性汰换机制:
“一旦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老师,学校的淘汰动作往往比家长反馈还要早。”安妈补充道:“与此同时,学校优秀老师的流失率很低,这是一个动态修正、持续优化的过程,整体的师资一直在向上走。”

高中部老师课堂一线缩影
尤其让安妈特别感概的是,宏文对老师不仅有教育背景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更是从“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出发,全面考察老师的综合素质。
“有一次小安觉得老师某件事处理不公,就直接去找老师‘理论’。我知道后特意去问老师,但她却笑着说:‘没事,孩子跟我撒娇呢。”——老师没有觉得被冒犯,反而读懂了他行为背后的信任与依赖,“这样的包容与格局,真的令人感动。”

师生课堂互动
而在学习方面,她观察到学校更注重激发孩子的自主性。
“宏文靠的从不是题海战术,而是精讲精练。老师专业水平在线,答疑也是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这种纯碎的、投入的状态,在无形中就对学生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
从站在楼梯口迎接家长的班主任,到校会表演时眼里含泪的语文老师,宏文的教师团队用专业与温度,让安妈一次次坚定自己的选择:
“他们不是在完成工作,而是在做教育。”
“比拿冠军更有意义!”
——输赢之外,看见更宝贵的成长
安妈坦言,让孩子加入宏文科创校队与机器人校队,也是他们一直坚定选择宏文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家本身从事AI自动化行业,孩子也非常感兴趣。”自三年级起,安同学便先后加入WRO机器人校队和科创校队,到七年级时李老师又邀请他加入新成立的FTC机器人校队初中组,他几乎从未缺席任何一场训练和比赛。“哪怕周五晚上出发、周日深夜十二点才回上海,第二天照常上学——这么辛苦,他却从未抱怨过一句。”
安同学参加校队训练回忆
真正让安妈感到欣慰的,不仅是孩子在技术上的进步,更是他在团队中展现出的责任感与协作精神。“他们要从零搭建机器人小车,甚至自己修车;比赛不仅是编程和策略的较量,还考验社交与联盟能力。”她观察到,孩子从一开始不愿主动与人沟通,到后来冷静分析赛局、主动补位,“即使不是自己的任务,他也愿意去学修车、帮队友,完全没有抱怨。”

科创队集训日常
安妈表示,指导老师李老师在这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非常专业,还很有耐心。孩子常说‘东老师又给我灌鸡汤了’,但这些话他们愿意听,因为东老师是用自己的人生观真诚影响着他们。”安妈感慨地说,“让我最感动的是,在这个队伍里他学会了包容与合作——以前在家从不配合,现在却明白队友就是要互相cover。”
即使偶遇失败,安同学也逐渐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成熟。“输赢他都能冷静接受,甚至说‘要靠时间积累名气’——这些东西,比拿冠军更有意义。”安妈总结道,“这些经历对他意志的磨练、性格的塑造,是课堂给不了的。以后走上社会,我也没什么可担心了。”
“每个孩子都被看见!”
——因材施教的包容力量
回顾安同学的成长之路,最令安妈欣慰的是他逐渐变得开朗与稳定。“很多孩子在青春期都会表现出强烈的个性与叛逆,回家关门、不愿沟通,甚至回避一起吃饭,小安当时也不例外。”她回忆道,“为了能多和他说几句话,我有时特意去学校接他,指望在路上聊一聊,他也常常显得沉默。”
而在这过程中,“孩子的班主任特别有耐心,一直用不同的方式和孩子交流,从来没有表现出不耐烦。”
她感慨道,“宏文的老师似乎天然理解: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是‘问题’,只是需要被尊重和信任。”
而今年开学,孩子的变化令她惊喜不已。“他突然变得愿意主动分享,会说这个老师怎么样、那节课如何,甚至主动报名参加了演讲比赛——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更令她欣慰的是,他开始融入小组合作,与同学积极讨论,“很多孩子在这个阶段逐渐学会打开自己,只是每个人需要的时间不同。”


学生之间互动瞬间
安妈认为,这种蜕变得益于学校持续而细致的包容。
“在他情绪起伏最明显的时期,是学校提供了稳定而善意的环境。老师没有给他贴标签,更没有放弃他,始终用专业和同理心陪伴他度过这段敏感期。”
她特别强调,不轻易转学是她一贯的主张。“频繁换环境本质上是在教孩子逃避。我一直告诉他,不满意就要站出来一起把它变好,而不是抱怨或离开。”在她看来,宏文所提供的正是一个允许试错、包容成长的土壤,
“这所学校真正做到了‘把每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不管性格如何,都能被看到、被信任、被成就。”
从她到我们,
亲历家校之间最可贵的信任
在宏文,安妈的感受并非特例。这份对教育的期待,正被一个个鲜活的家庭所印证。
来自两个多娃家庭的陈妈妈和刘妈妈,将五个孩子全部送入了宏文,对“因材施教”有着更深刻的体会。无论孩子多大,无论分班与否,老师总能精准把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并给予差异化引导,哪怕是从小形影不离双胞胎。
“在宏文,老师不会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孩子,”陈妈妈感慨,“这种包容度太难得了。”
孩子们每天放学路上对校园生活的兴奋分享,本身就是对教育体验最真实的认可。
面对孩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期,陈妈妈坦言曾有过焦虑。但在参加初中部“家长之夜”后,她发现学校早已备好完整的教学计划来帮助学生适应学术要求的提升。
“初中老师‘待命'的状态让我充满信心,”她说,“学校总能想到家长前面,我们心中的疑问,老师、领导已经帮我们都过了一遍,然后直接把解决方案递到我们面前。”
她还用“定心丸”来形容家长会的效果,认为这种主动、精准的沟通,建立了极强的家校信任。在陈妈妈看来,学校提供专业的教育方案,家长给予信任和支持,这种目标一致的“战友”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保障。

除此之外,还有俞妈妈,作为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又曾是体制内的教育工作者,她的视角兼具了母亲的细腻与行业的洞察。多年的体制内工作经历,让她深谙教育行业的运作逻辑,也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她对学校的信任从不轻率,而是建立在长期、多角度的审慎观察之上:从师资的稳定性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从学校的教育理念到后勤管理的细节,她都以其专业的眼光进行着持续的验证。
她坦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校长更迭、教师流动都是民办教育的常态,但令她欣慰的是,集团经过多年摸索已找到明确方向——“随着高中毕业生产出,学校定位越来越清晰,主攻A-Level的路线让家长很安心”。
俞妈妈也非常认可每月家委例会的透明机制:从收集班级提案,到与校方直面沟通,再到向全体家长公开包含 “问题与答复”的会议纪要,“这套流程让沟通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有记录、可追溯”。正是这种对家长声音的重视与回应,让家校关系成为一场真诚的"双向奔赴"。
而这一点,作为创校家委的张爸爸也深感共鸣,自创效以来,他从制度层面见证了宏文的成长,深度参与了家校沟通,最让他认可的是学校面对意见时的坦诚与高效。
“每月家委会的提案,学校都会认真回应,合理的立即整改,”他说,“这种敞开的沟通模式,让家长真正成为了教育的合伙人。”
正是这种扎实、透明的互动,逐步积累起家庭对学校的深厚信任。
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
七年的时光在宏文校园里静静流淌,见证了教育最动人的模样。这里没有千篇一律的模板,只有对每个生命的真诚理解与悉心栽培。安妈的孩子从敏感走向开朗,陈妈妈和刘妈妈五个孩子各自绽放,俞妈妈以教育的眼光给予的认可,张爸爸见证着家校之间的每一次进步——这些真实的成长故事,共同描绘出宏文教育的温暖图景。
“在宏文,每个孩子都是被看到的。你可以是体育好的、唱歌好的、乖巧的、成绩好的、有进步空间的、调皮捣蛋的——在这里,都不妨碍你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
因为最终,我们所要成就的,都不仅仅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更是一个人格健全、内心温暖、从容走向世界的人。而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