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从体制内转入国际学校或者即将转入国际学校的学生来说,IGCSE与普高在课程内容、考试模式、语言要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如果你也在纠结转轨国际路线之后要做哪些准备,这篇文章一定能帮助到你。
课程内容01
IGCSE(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作为英国 GCSE 课程的国际版本,专为 14-16 岁学生设计,目前已在全球 160 多个国家的国际学校中广泛应用。
对于体制内转轨的学生而言,它就像一座 "语言与学术的双轨桥梁":全英文授课环境能快速提升学术英语能力,而覆盖数学、科学、人文、艺术等 70 多门科目的课程设置,则为后续 A-Level、IB 等高阶课程打下跨学科基础。
IG课程是选修制,国内课程是固定搭配。
国内课程侧重单一知识点的纵向深挖,IGCSE 则更注重学科覆盖面,如数学不仅包含代数、几何,还涉及统计学与概率等实用模块。
以数学为例:
IGCSE课程体系分为普通数学(0580)与进阶数学(0606)
范围更广泛:学习的知识点相当于国内初一到高二的部分内容,但学习深度不如国内数学。
题型固定:IGCSE数学教材中有30%的题目不会涉及到计算,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这两门IGCSE数学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门进行学习。
国内数学:
学习更深入:国内数学对知识点的挖掘更深入,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题型多变:题目会结合多个知识点,考察角度灵活多变,计算题比例较高,只有不到20%的题目不含计算。
考试模式02
试卷设置:
IGCSE科目考试一般分为多张试卷,如果一次考试发挥不理想,同一年还有补救机会;
国内数学通常是一张试卷完成,一考定终身。
评分标准:
(数学为例)IGCSE数学注重解题过程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即使最终答案有误,只要过程正确也能得到部分分数。
国内数学主要看重最终答案的正确性,解题过程虽然重要,但评分标准相对单一
考核重点:
体制内考试多为标准化习题,IGCSE 则强调论文写作(如历史学科)、实验设计(如科学科目)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考试要从三大考试局中选择,不同考试局对应的考试周期,略有区别。
剑桥 CAIE:全球认可度非常高,考试时间为 5-6 月及 10-11 月;
培生爱德思:考试安排更灵活,1-2 月、5-6 月、10-11 月三次考期;
牛津 AQA:侧重知识应用能力,考试时间为 1-2 月及 5-6 月;
语言要求03
对于转轨新生来说,虽然IGCSE考试大部分考点与初中学过的内容相同,但转轨后不仅要面对大量的知识细节,不适应英语环境和专业词汇术语的匮乏,也会进一步增大学习难度。
语言门槛:国际课程基本全英文上课,一般需要雅思 5.5 分以上的水平才能跟上节奏。仅英语语言一科就包含阅读分析、创意写作、口语辩论等多维考核。国际课程各学科有特定的学术词汇,学生要整理并记忆这些词汇。
给同学们的备考建议:
从体制内到国际体系的转轨,并非简单的课程替换,而是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的全面升级,系统的学习至关重要。
围绕“基础夯实 — 能力突破 — 应试适配”三步推进,并通过辅导课精准解决各阶段核心问题。
转轨后的备考时间紧张,选择辅导课需精准匹配自身需求,而非盲目跟风。
辅导课的价值不是 “替代自主学习”,而是“放大自主学习的效果”—— 它能帮你快速打通知识断层、精准突破能力短板、高效适配考试需求,让转轨后的备考少走弯路,在有限时间内实现从 “适应” 到 “精通” 的跨越。
由于同学们选的科目不同,自身的学习进度不同等原因,A-Level考试的备考方式也会有较大差异,可以联系我们定制专属的学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