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HiMCM竞赛中,每年有近千支队伍争夺仅占1%的“Outstanding Winner”特等奖(O奖),这不只是一场数学建模与英文写作能力PK,更是团队协作与综合能力的终极考验。
对于初次参加HiMCM的新手而言,如何在评审标准的框架下精准发力?如何从“成功参与奖”跨越到“全球前1%”?本文将深度拆解HiMCM的评分逻辑与标准,为新手提供一份可行的O奖冲刺指南。
HiMCM评审标准拆解
HiMCM竞赛是以论文评比的形式进行的,其评审并非单纯看“答案是否正确”,而是基于模型的创新性、逻辑的严谨性、表达的清晰性等多维度综合评判。根据官方资料及历年获奖论文分析,以下9项评审标准是决定论文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
01、模型的可行性
评委会评估模型是否基于合理的假设,能否有效捕捉问题的核心,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可行。
注意:很多新手会堆砌复杂模型却忽视假设的合理性。建议通过“假设验证表”明确每条假设的支撑依据,并量化其对结果的影响。
02、摘要的完整性
评审会检查摘要是否完整,是否包含了所有必要的要素,并且是否符合竞赛的要求。
注意:如果摘要缺乏关键数据或结论模糊,文章会大打折扣,建议采用“问题→方法→结果”三段式结构,用数据量化成果。
03、赛题解读的深度
参赛者需要正确理解赛题,并澄清其中可能存在的模糊概念,精准理解题目中的隐性需求。
注意:建议新手团队在选题后,先进行“关键词拆解”,列出所有可能的解读角度,再通过投票筛选最优方向。
04、建模动机与合理性论证
评审会根据是否分析了建模的动机,并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
建议参赛团队从文献综述中提炼研究空白,明确模型的应用场景。
05、前提条件与假设
需要清楚地列出了建模所需的前提条件和假设,并对其合理性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论证。
06、模型设计
是否设计出了一个有效处理问题的数学模型。
07、稳定性和敏感性分析
是否对模型的稳定性和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和检验,建议使用Python的SALib库进行全局敏感性分析。
08、实际应用价值
会从模型应有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是否显示出长远的影响或实用价值综合考虑。
09、论文撰写
论文是否具有创新性,文章内容是否清晰易懂,文档结构是否合理,逻辑是否连贯,图表是否合适美观。
新手冲刺HiMCMO奖的有效策略
HiMCM竞赛近4年获奖率分析
21~24年,HiMCM参赛队伍增加了350队,参赛人数增加,但是O奖队伍仅占1%;2023年967支队伍中,仅9支获O奖(1%),中国占6席;2024年O奖率降至0.76%,且非一线城市队伍表现亮眼。
Problem B(偏社科类)的O奖率(0.6%)显著低于Problem A(理工类),所以想要获奖,选题时就需要结合团队优势。
新手HiMCM竞赛冲O奖策略
组建优质团队:官方建议1~4人组队,鉴于其任务重,3~4人最为合适;选择队友要注重能力互补,而不是找同质化能力的队友,在HiMCM队伍中,需要有擅长建模、擅长算法、理工科背景、擅长英文写作、擅长团队协作的队友。
时间规划:HiMCM赛程共计14天,除了赛前几个月的充分准备,规划好这14天的安排也非常重要。前3天需要进行选题与文献调研(至少阅读10篇相关论文),制定假设清单与模型框架;4~10天需要模型构建、敏感性分析,需要每日同步进度;11~13天需要撰写论文,并进行审核;最后一天子再次检查文章与格式,压缩后上传。
进行大量真题训练:提前模拟练习。
机构HiMCM竞赛授课详情
授课地点:线上授课(面向全球),用classin授课
授课班型:HiMCM全程班、HiMCM常规班
授课形式:导师+学习管理师共同辅导,团队授课
不同班型具体详情
HiMCM全程班:初级建模10H+中级建模16H+5天暑假模拟赛
HiMCM常规班:赛前20课时+赛中4课时专项辅导+赛中全程答疑
此外:还设置了2期暑假模拟赛,可以任选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