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系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KO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浸会大学 中医药学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浸会大学Prof.KO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香港浸会大学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KO(570)

作为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教学研究部的副教授,导师是当今胃肠道癌症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导师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于1991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得毒理学与营养科学荣誉学士学位,并于1995年在香港大学获得药理学博士学位。自2001年加入香港浸会大学以来,导师已在该校工作超过20年,并于2009年获得终身教职。

导师在学术界享有极高声誉,现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香港浸会大学动物研究伦理委员会主席、中医药学院安全委员会主席等。同时,导师还是欧洲癌症研究协会(EACR)的大使、国际基础和临床药理学联合会(IUPHAR)胃肠药理学分会的代表,以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和《PPAR Research》等国际期刊的副主编。导师的研究工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更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研究领域

导师在香港浸会大学承担多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包括药理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解剖学、消化系统与肝胆系统、肾脏系统等。这些课程涵盖了中医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现代生物医学知识,体现了导师在中西医结合教育方面的深厚功底。

导师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药理学、毒理学、化疗和胃肠病学四个核心领域。具体而言,导师致力于研究胃肠道癌症(包括胰腺癌、结肠癌、肝癌和胃癌)的新型信号通路和致癌生物标记物,旨在识别分子药物靶点并探索潜在的抗癌植物化学成分和功能性肽。导师的研究特别关注自噬调节、肿瘤微环境、化疗耐药性等前沿问题,这些研究方向代表了癌症治疗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

当前,导师正积极研究两种新型异黄酮类化合物通过调节不同类型的自噬以及肿瘤微环境作为胰腺癌辅助治疗的抗癌潜力,同时探索它们缓解癌细胞化疗耐药性的能力。导师的新兴研究方向还包括使用肿瘤靶向功能性肽以及建立DNA疫苗或纳米粒子来改善药物向肿瘤细胞的递送。

研究分析

1. "Isoliquiritigenin inhibits pancreatic cancer progression through blockade of p38 MAPK-regulatedautophagy"

(Phytomedicine, 2022)

研究首次报告了异甘草素(ISL)在胰腺癌治疗中的抗癌潜力。研究发现ISL通过阻断p38 MAPK调节的自噬来抑制胰腺癌进展,这一机制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实验数据显示,ISL不仅能够单独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还能与传统化疗药物吉西他滨和5-氟尿嘧啶产生协同效应,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在动物实验中,ISL处理组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证明了其体内抗癌活性。这项研究为中医药化合物在现代癌症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2. "The human cathelicidin peptide LL-37 inhibits pancreatic cancer growth by suppressing autophagy and reprogramming of the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22)

研究工作揭示了人抗菌肽LL-37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双重机制。研究发现LL-37不仅能通过激活mTOR信号通路抑制自噬,还能重新编程肿瘤免疫微环境。具体而言,LL-37能够下调免疫抑制性的髓源性抑制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同时上调抗癌效应细胞CD8+和CD4+ T细胞。这种免疫微环境的重新编程为胰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研究还发现LL-37能够诱导活性氧生成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DNA损伤和细胞周期阻滞,从而发挥抗癌作用。这项研究为理解抗菌肽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见解。

3.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in Cancer by Isoliquiritigenin from Licorice: A Natural Antioxidant and Redox Regulator"

(Antioxidants, 2022)

文章系统阐述了异甘草素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和氧化还原调节剂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文章详细讨论了ISL的植物来源、生物学特性和抗癌潜力,特别关注其在胰腺癌发展中涉及的抗氧化、代谢氧化还原调节和自噬等方面。研究指出,氧化应激缺陷可导致活性氧产生增加和受损细胞器积累,进而促进代谢重编程和诱导肿瘤发生。ISL作为甘草中的查尔酮化合物,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包括细胞内氧化还原调节。这篇综述为深入理解ISL的抗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4. "MUC1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ro-metastatic potential of calycosin in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American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2022)

研究揭示了毛蕊花糖苷-1(MUC1)在calycosin促进胰腺导管腺癌转移中的关键作用。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MUC1是黄芪成分(包括calycosin)治疗胰腺癌最常见的药物靶点。实验结果表明,MUC1基因沉默能够关闭calycosin的迁移和促转移驱动力,同时保持其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的生长抑制能力。潜在机制涉及TGF-β的下调,该因子通过调节AMPK、Sirt1和FGF21信号发挥作用。这项研究为安全和靶点特异性的胰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特别是解决了calycosin的"TGF-β悖论"问题。

5. "MUC1: Structure, Function, and Clinic Application in Epithelial Canc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1)

文章全面阐述了MUC1在上皮癌症中的结构、功能和临床应用。文章系统介绍了MUC1的分子结构特征、在正常细胞和癌细胞中的不同功能,以及其在癌症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研究指出,MUC1在各种上皮腺癌(如肺癌、肝癌、结肠癌、乳腺癌、胰腺癌和卵巢癌)中普遍过表达。MUC1的过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化疗耐药和放疗耐药密切相关。这篇综述为理解MUC1在癌症中的复杂作用提供了重要参考,并为开发基于MUC1的癌症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

6. "Isoliquiritigenin attenuated metastatic develop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by regulation of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reactivation from chemoresistance"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2024)

文章展示了导师团队在异甘草素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研究重点关注ISL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和从化疗耐药中重新激活来减弱胰腺癌转移发展的机制。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ISL在胰腺癌治疗中的重要价值,特别是在克服化疗耐药性方面的潜力。研究发现ISL能够调节M2极化、基因活性、抑制细胞和RRM1等关键因子,为胰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项目分析

1 野山参干细胞破壁粉质量评价与生产开发项目(2021-2023)

这是导师担任共同首席研究员的重要项目,项目周期为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该项目旨在开发和评价野山参干细胞破壁粉的质量标准和生产工艺。项目结合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生物技术,通过干细胞技术提取野山参的有效成分,并采用破壁技术提高生物利用度。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野山参干细胞的培养优化、破壁工艺的标准化、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以及安全性评价。这个项目体现了导师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面的前瞻性思维,为中医药产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2 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中新型植物化学辅助剂的探索项目

这是导师当前正在进行的博士生项目,重点探索新型植物化学辅助剂在调节胰腺癌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项目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药理学等技术手段,深入研究植物化学成分如何影响肿瘤微环境的重塑。研究内容包括筛选具有抗癌活性的植物化学成分、阐明其作用机制、评价其与现有治疗方法的协同效应等。这个项目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有望为胰腺癌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3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医药抗癌机制研究项目

导师团队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系统研究中医药复方和单体化合物的抗癌机制,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项目。项目通过构建"药物-靶点-疾病"网络,预测和验证中医药成分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子对接、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中医药抗癌的分子机制。项目已成功应用于calycosin和MUC1关系的研究,发现了MUC1作为黄芪成分治疗胰腺癌的关键靶点。这种研究方法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有助于加速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研究想法

1. 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医药抗癌成分筛选与机制预测研究

结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中医药抗癌成分的预测模型。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建立"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的多维网络,实现对中医药抗癌机制的智能预测和验证。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显著提高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效率,为发现新的抗癌药物提供技术支撑。

2. 异甘草素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与胰腺癌精准治疗研究

基于导师在异甘草素研究方面的深厚基础,设计和构建ISL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肿瘤靶向性。研究可以探索不同类型的纳米载体(如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金属有机框架等),优化ISL的包封率和释放动力学。同时,结合胰腺癌的分子分型特征,实现个体化的精准治疗,为难治性胰腺癌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3. 肿瘤微环境重塑与免疫治疗协同作用机制研究

深入研究ISL和LL-37等活性成分如何重塑胰腺癌的肿瘤微环境,特别是对免疫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网络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探索这些成分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细胞治疗等现代免疫治疗方法的协同作用机制,为开发中西医结合的癌症免疫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证据。

4. 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的胰腺癌异质性与药物敏感性研究

利用单细胞RNA测序、单细胞ATAC测序等前沿技术,深入分析胰腺癌细胞的异质性特征,识别不同亚群细胞对ISL等植物化学成分的敏感性差异。通过构建单细胞水平的药物作用网络,揭示胰腺癌耐药的分子机制,为克服肿瘤异质性和耐药性提供新的策略。

5. 中医药成分调节自噬-凋亡平衡的分子机制研究

基于导师在自噬调节方面的研究基础,深入探索中医药成分如何精细调节癌细胞的自噬-凋亡平衡。研究可以重点关注ISL、calycosin等成分对不同类型自噬(如大自噬、微自噬、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的选择性调节机制,以及这种调节如何影响癌细胞的命运决定。这种研究将为开发基于自噬调节的癌症治疗策略提供重要指导。

申请建议

1. 学术背景准备

  • 强化基础知识体系: 申请导师博士项目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肿瘤学基础。建议重点学习自噬、凋亡、肿瘤微环境、免疫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深入理解癌症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同时,应当熟悉中医药基础理论,了解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 实验技能培养: 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包括细胞培养、Western blot、qRT-PCR、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显微镜、动物实验等。特别需要强化癌症相关的实验技能,如肿瘤细胞系培养、细胞增殖和凋亡检测、肿瘤模型建立等。同时,建议学习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包括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数据挖掘等。

2. 研究经历积累

  • 相关研究项目参与: 积极参与癌症研究、中医药现代化或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相关的项目。特别关注胰腺癌、自噬、肿瘤微环境等导师重点研究方向的项目。通过项目参与,不仅能够积累实验经验,还能深入理解科研思路和方法。
  • 高质量论文发表: 努力在SCI期刊上发表与导师研究方向相关的论文,特别是在癌症研究、药理学、中医药现代化等领域的期刊。论文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建议选择具有创新性和临床转化价值的研究内容。
  • 国际会议参与: 积极参加国际癌症研究会议、药理学会议、中医药国际会议等,了解领域最新进展,建立学术网络。特别建议关注欧洲癌症研究协会(EACR)、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等导师活跃参与的学术组织。

3. 申请材料优化

  • 研究计划书撰写: 研究计划书应当紧密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异甘草素、胰腺癌、自噬调节、肿瘤微环境等核心领域。建议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研究假设,明确研究目标、实验设计和预期成果。研究计划应当体现中西医结合的特色,突出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价值。
  • 个人陈述个性化: 个人陈述应当突出自己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兴趣和经历,特别是与癌症研究、中医药现代化相关的背景。要明确表达对导师研究方向的理解和兴趣,以及自己能够为研究团队带来的独特价值。避免使用模板化的表述,要体现个人的思考和见解。
  • 推荐信策略选择: 选择在癌症研究、药理学、中医药等相关领域有影响力的学者撰写推荐信。推荐人应当对申请者的学术能力、研究潜力和专业素质有深入了解,能够提供具体的例证和评价。

4. 面试准备策略

  • 学术问题准备: 深入了解导师近年来发表的重要论文,特别是关于异甘草素、MUC1、LL-37等关键研究的论文。准备回答关于这些研究的背景、方法、结果和意义的问题。同时,要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可能的研究扩展方向。
  • 研究设计能力: 准备回答关于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结果解释等方面的问题。要能够展示自己的科研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准备一些具体的研究案例,说明自己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某个科学假设。
  • 批判性思维展示: 能够客观分析当前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提出改进建议。对于胰腺癌治疗、中医药现代化等复杂问题,要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5. 长期发展规划

  • 国际化视野培养: 关注国际癌症研究的最新进展,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癌症治疗方面的政策和实践。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机会,参与国际研究项目。
  • 产业转化意识: 了解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关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导师的研究具有很强的临床转化价值,学生应当培养将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 跨学科整合能力: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需要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包括化学、生物学、医学、信息学等。学生应当培养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整合思维,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有机联系。

博士背景

Jasmine Li,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学博士生,专注于中药现代化研究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疾病的新策略。擅长运用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复方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质量控制标准。在研究中药抗炎镇痛活性成分及其分子靶点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和《Chinese Medicine》等国际知名期刊。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从KET到FCE:揭秘北京牛娃的英语“三级跳”升学规划!附KET/PET/FCE课程培训安排

下一篇

袋鼠数学竞赛有必要参加嘛?适合哪些学生学习?附袋鼠数学竞赛培训课程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