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采访对象:X老师(iGEM资深评委与教育专家)全文已做匿名处理。
X 老师已连续四年担任 iGEM 评委,并持有 “veteran judge”(资深评委)徽章,因此深度理解赛事规则与评审标准。
X老师的“veteran judge”(资深评委)徽章
同时,X 老师还超越评委角色,参与了 iGEM 多项核心工作 —— 除担任影响力资助委员会委员外,还兼任iGEM Mentorship Program(导师计划)导师,其个人背景可谓集学术背景、赛事评审与战略规划经验于一身。
本次,他结合了许多亲身经历,解答了10个家长和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覆盖评分规则到具体建议,以下是独家专访详情。

Q:在您看来,一个真正“卓越”的iGEM项目,与一个只是“完成”了的项目,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X老师:
关键区别在于项目的“灵感来源”和“格局”。
iGEM一直强调“Local people solving local problem”。一个卓越的项目,它的动机应该是自然涌现的,源于对身边问题的真实观察和强烈共鸣,而不是单纯为了“拿奖”而对照评分维度进行刻意设计。
优秀队伍都是有共性的。
例如,去年来自中国台湾的高中组Top1团队,他们研究方向是登革热病毒,起点是台湾因为气候条件而面临这样的威胁。再比如2019年的一支台湾队伍,研究慢性肾病,他们给出的数据我到现在还记得:台湾约有1/10的人受此病困扰。这两组的共性是,让评委感受到了他们的经历是真实的,发心是社会责任感,而不是炫技。
相反,如果一个团队只是因为“看到别的队在塑料降解上拿了奖,我也做”,或者“我这个实验结果很漂亮,蛋白表达非常纯”,那它可能只是一个“完成”的项目。
灵感来源>完美的实验结果。评审更看重的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你的故事是否真实?

Q:对于时间和资源都有限的高中生团队,如果请您给出三条核心建议,会是什么?
X老师:
- 想清楚“为什么”:深入理解iGEM独特的价值观,思考iGEM和其他生物学类竞赛的区别是什么,说清楚自己选择iGEM的原因,那么项目的起点就打好了。
- 理解合成生物学基本逻辑:iGEM是合成生物学竞赛,核心是“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的工程学循环。队员需要理解这个基本框架,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生物学知识。
- 展现“想法”与“热情”:评委都理解高中组技术难度很难与大学生的媲美。因此,我们更希望看到你们独特的想法、充分的调研、创新的精神,以及将合成生物学理念传播给大众的热情。你们是“下一代的科学家”,你们的项目可以更天马行空,但思考必须落地。
真诚是你们最宝贵的“必杀技”。

Q:一个倍受认可的项目创意,更偏向于创造力还是可行性?如何选题?
X老师:
两者需要平衡,对高中生而言,创造力和想法的真实性权重更高。
我们不期待高中生提出一个完全可行、马上能商业化的方案,但我们希望看到项目是你们真正想做的,并且你们为此做了充分的背景调研。
我记得有一个做帕金森病治疗的队伍,当被问及病因时,回答说是遗传,这个答案有些片面,这说明他们对要解决的问题本身理解不深。这是大忌。因为正是这些问题,能展现同学们的探究精神和想要解决问题的决心,这也是iGEM的创立初心。
你的灵感可以来自个人经历、社区观察,甚至大量文献阅读,但你必须讲清楚“为什么是它”。

Q:做Wiki和Presentation video时,哪些细节是团队最容易忽略,但评委会默默扣分或加分的?
X老师:
最大的误区是过度追求视觉炫酷而忽略了内容的可读性。
我评过的一个项目,Wiki插画极其精美,但每一页的内容都需要点击插画右下角一个极小的按钮才能显示。这给评委阅读造成了巨大障碍。
好的Wiki设计共性:
- 结构清晰:导航栏明确,找任何信息点击不超过三次。
- 视觉统一:配色、插画、吉祥物等元素应与项目主题一致,并融入设计。
- 关联性强:不同板块(如实验设计与人类实践)之间最好有超链接相互引用,体现团队的整合思考。
高中生在Wiki设计上,内容呈现逻辑还是欠缺了些,这也是需要专业指导老师帮助的地方。
Wiki设计的核心是形式服务于内容,原则是帮助评委和观众高效地找到核心信息。

Q:您会从哪些细节判断一个团队是真正的“跨学科融合”,而不仅仅是挂名在一起?
X老师:
- 答辩配合:Q&A环节是否只有一两个同学包揽?答辩环节中,不同背景的队员应该能为彼此相互补充,共同支撑起答案。
- 线下展位:在巴黎的线下展区,是否所有队员都积极热情地与评委、访客交流?内容做好了,也要积极展示给大家嘛。表达能力和设计能力同等重要。
- 内容关联: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比如,做人类实践的队员从患者那里得到“产品安全性”的反馈,这个反馈有没有真正推动做实验的队员去改进设计,增加安全机制?并在Wiki中明确展示出这种迭代?
如果负责不同板块的队员自说自话,看起来就像个“散装团队”,这肯定是个减分项。

Q:除了团队合作,评委还会关注哪些学生个人的“成长性”痕迹?
X老师:
iGEM虽然没有个人奖,但团队的成长故事非常打动评委。
我曾评过一个只有三名大一新生的美国队伍。
他们人力财力匮乏,实验屡屡失败,一个蛋白表达实验做了几十次才得到一个不完美但能证明结论的结果。但他们坚持下来了,并在答辩中坦诚地分享了这一切。这种在资源有限下的项目管理能力、面对挫折的抗压能力和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正是iGEM希望看到的“个人成长”。
关于领导力,队长不一定技术最强,但一定是在团队低谷时能鼓舞士气、推动复盘、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Q :在短暂的25分钟的答辩过程中,如何才能最快地打动评委?
X老师:
- 用数据和故事说话:开头用真实图片、数据点出项目解决的问题,结尾用扎实的实验结果证明你的方案有效。中间的逻辑要清晰。
- 突出你的特点:如果你申请了等单项奖,不要流水账似的罗列活动。要讲清你教育活动的设计逻辑、独特形式、如何衡量影响力以及如何让影响力持续。
- 态度决定高度:遇到没准备的问题很正常。诚恳承认“我们确实没考虑到”,并阐述“未来我们会如何补充研究”,这种坦诚和前瞻性的思考,远比强行辩解更得分。
- 临场反应:遇到没准备的问题,诚恳承认 “我们确实没考虑到这一点” ,并阐述 “未来我们会如何补充研究或听取意见来完善方案”。这种坦诚和前瞻性的思考,远比强行辩解更得分。
在答辩现场,学生表达时的状态也非常重要。有的学生可能不善言辞,但这是能通过反复训练突破的。

Q:您是否会欣赏那些为下一届做好“知识传承”的团队?
X老师:
非常欣赏。这其实是iGEM的核心精神之一。iGEM本身的生物元件库,就是一代代团队工作传承的典范。
大部分优秀队伍均看重 iGEM 传统在本校及所处社群中的传承,往往上一届的核心骨干、队长会留任至下一届队伍中,形成 “老带新” 的制度。
一个主动考虑传承的团队,反映的是一种着眼于长期发展的“创业者”思维和利他精神,这远比赢得一块奖牌更有价值。

Q:除了能力得到成长,如果精心设计的项目结果得到评委认可,同学们肯定也很开心,您能说说我们不知道的背后故事吗?
X老师:
我们都知道,iGEM奖牌分为三个级别,以及单项提名。举例来说,如果6个评委评一个项目,当大多数评委投票认为该团队符合奖牌标准时,该团队即符合奖牌标准。平局则该团队可获等级较高奖牌。
学生们需要完成以下竞赛交付成果:Wiki、演示视频、评审表和评审会议。
有关每个交付成果的指南,可以参阅以下链接:
演示视频:https://competition.igem.org/deliverables/presentation-video
评审环节:https://competition.igem.org/deliverables/judging-session
特别奖介绍网址:https://competition.igem.org/judging/specioal-prizes
除了以上,同学们也可以在过程中根据目标对象创新内容传播形式,比如小游戏、卡通片、绘本等等。

Q:最后,请您给所有即将奔赴巴黎、心怀梦想的同学们,送上一句最重要的临行赠言。
X老师:
我送大家三个词——
【Passion】+【Persistency】+【 Showcase】
保持热情,坚持到底,请自信地展示出你们最好的一面。
结语iGEM远不止是一场竞赛。它是一个让高中生接触前沿科学、理解社会需求、锻炼团队协作与领导力的全球性舞台。希望X老师源自一线的这些干货分享,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比赛精髓,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最好的自己,收获远超奖牌的价值。
预祝所有队伍答辩顺利,载誉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