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为什么我们更需要学习编程?
硅谷的AI实验室里,中文正成为核心技术团队的通用语言;而美国科技巨头为争夺一位中国AI专家,不惜开出上亿美元的天价薪酬。
“在Meta做AI,如果不会中文,根本融不进核心团队。”一则来自硅谷的内部消息这样写道。据猎豹移动CEO傅盛近日在社交平台透露,Meta等美国AI巨头公司的核心团队,日常交流已经大量使用中文,导致不懂中文的外籍员工感到被边缘化。

与此同时,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正在硅谷上演。2025年6月,Meta在短短一周内从OpenAI挖走了4名中国顶尖AI人才,据传为其中一些人开出了高达1亿美元的年薪。
这些现象背后,是一个更加震撼的数据:根据美国保尔森基金会智库2024年的报告,全球顶尖AI人才中,华人比例高达47%,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
1、硅谷的“中文通关密语”与天价抢人战
硅谷的AI圈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汉化”过程。曾经,英语是科技界的通用语言,而如今,在AI的核心研发团队中,中文正成为新的“通关密语”。
一位硅谷AI公司的外籍员工甚至在内部邮件中抱怨,经常无法理解同事间的对话。这种现象并非Meta独有,从OpenAI到谷歌DeepMind,从xAI到各类AI初创公司,华人科学家的比例正在迅速攀升。
在Meta新组建的超级智能实验室中,首批44人核心团队中近一半是华人。而OpenAI的GPT-4o关键团队中,17位成员有6位是华人。

华人科学家不再仅仅是科研领域的参与者,而是成为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力量。
黄仁勋在今年3月的一次访谈中指出:“全球约一半的AI研究人员具有中国背景,这一群体规模远超其他来源地。”这一数据揭示了硅谷“中文热”背后的深层原因——人才储备决定了语言流向。
与此同时,美国AI巨头为争夺顶尖华人专家,已经将薪酬推向了令人瞠目结舌的高度。Meta为从苹果挖来的AI基石模型团队负责人庞若明,开出了超过2亿美元的总薪酬。
扎克伯格亲自督战Meta的AI人才招募,为组建对标OpenAI研发能力的“超级智能团队”,不惜调整公司总部的办公布局,让新加入的成员能够坐在自己附近工作。
2、从人才争夺到技术竞速,AI编程崛起
这场人才争夺战的背后,是AI技术,特别是AI编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中国的开源大模型正成为美国创业公司的技术“基建”。
就在最近,美国知名AI编码工具Cursor发布2.0版本后,网友很快发现其自研模型Composer在思考过程中使用的是中文。这一发现引发广泛猜测——Cursor可能是在中国开源模型基础上进行的微调。
另一家AI编程独角兽Windsurf则直接承认,自己使用的是GLM-4.6的定制版本。这些现象并非偶然,对于资源有限的初创公司而言,基于强大的开源模型进行微调,是更高效、更经济的选择。

AI编程的能力已经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在Artificial Analysis Intelligence指数榜单上,中国的开源模型如MiniMax-M2、DeepSeek-V3.1、Qwen等已稳居第一梯队。在编码能力方面,DeepSeek V3.1甚至超越了谷歌的Gemini 2.5 Pro。
华人AI人才的统治力与中国开源模型的崛起,背后是同一套逻辑。一位观察者指出:“强化学习就是华人工程师的‘天然主场’。”这种优势来源于中国教育体系对数学能力的着重培养。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的中国队伍在2019年至2023年实现了五连冠,这种强化训练培养了华人研究者的核心素质:结构化思维以及耐心和韧性。

3、AI编码利器下的冷思考
随着AI编程能力的飞速提升,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在AI可以自动生成代码的今天,人类是否还需要学习编程?
事实上,尽管AI在处理特定编程任务上表现出色,但它仍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AI目前主要擅长根据预设的规则和模式生成代码,而缺乏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和抽象能力。在解决复杂、非结构化和创新性问题时,人类编程者的创造力和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已故的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曾有一个观点:“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如何编程,它教会你如何思考。”在AI日益强大的今天,这一见解反而变得更加珍贵。
编程所培养的特殊思维方式——将复杂问题分解、抽象思考、逻辑推理——在代码主导的世界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更为现实的是,掌握编程知识能让人们更好地利用AI进行“意境编程”(vibe coding)——即人类勾勒程序的大致框架,而用AI来完成细节。
了解如何进行队列排序或编写哈希表的人,可能比其他人更擅长使用AI进行编程。AI并不了解企业环境的所有背景细节,人类仍然比计算机更了解商业活动的复杂性。因此在将业务需求转化为技术需求的过程中,人类的桥梁作用无可替代。
4、编程思维:与AI协作的底层基石
在AI时代,学习编程的价值正从“掌握一门技能”转向“培养一种思维方式”。编程不再仅仅是编写代码,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掌握多少编程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编程实现了什么。
与AI协同工作的能力将成为未来编程教育的核心。了解编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AI的工作原理和限制,从而更有效地利用AI辅助工作。
同时,人们可以通过编程来优化AI的性能和扩展其功能,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工作方式。在AI时代,编程学习的方法也需要革新。通过编写游戏学习编程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途径——它不仅能增强学习兴趣,还能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硅谷巨头争相招募华人AI专家,到美国AI产品频繁出现中文思考过程,这些现象共同讲述了一个新时代的故事:中国力量正在全球AI领域迅速崛起。
而面对AI编程工具的蓬勃发展,我们更应重新认识学习编程的价值。正如专家所言,编程所培养的结构化思维、逻辑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在技术浪潮中保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USACO
科学家Nathaniel Whittemore曾强调,现代人应学会将编程知识与对现代世界运作方式的理解结合起来,掌握“如何利用触手可及的创造力推动进步”。
在AI可以自动生成代码的今天,人类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业务理解能力,反而变得更加珍贵。

竞赛简介
USACO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主办,自1992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为全球最负盛名的计算机编程竞赛之一。该竞赛不仅面向美国中学生,也欢迎全球中小学生参与,参赛者无需支付任何费用。USACO的设立初衷是为每年夏季的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选拔美国国家队队员,同时为对计算机科学、编程和数学建模感兴趣的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的平台。
适合学员
USACO不设门槛,任意阶段对编程有兴趣的学生都可注册了USACO账户参赛。
竞赛规则
难度等级
USACO竞赛分为四个难度等级,依次为:
青铜级(Bronze)
适合初学者,主要考察基础的编程语法和算法,如排序、二分查找等。
白银级(Silver)
需要掌握递归搜索、贪心算法等基本问题解决技术,并了解基础数据结构。
黄金级(Gold)
涉及更复杂的算法,如动态规划和高级数据结构。
铂金级(Platinum)
难度最高,要求选手具备深厚的编程功底和算法优化能力。
比赛形式
每场比赛时长为4小时(美国公开赛为5小时),参赛者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3-4道编程题目。比赛形式为线上提交代码,系统会通过测试用例自动评测程序的运行结果和效率。
选手通过在比赛中获得高分(接近满分或满分)可直接晋级下一级别,也可在比赛结束后根据晋级分数线确定是否晋级。
晋级机制
选手从铜级开始,必须依次通过各级别,不可跳级。
在比赛中表现优异的选手可能连续晋级,甚至一场比赛内从铜级升到铂金级。
晋级分数线根据每场比赛的难度和选手的整体表现动态调整。
竞赛时间
USACO每年举办四场比赛,通常安排在以下时间段:
第一场月赛
12月中旬(如2024年为12月13-16日)
第二场月赛
次年1月下旬(如2025年为1月24-27日)
第三场月赛
次年2月下旬(如2025年为2月21-24日)
美国公开赛(US Open)
次年3月下旬(如2025年为3月21-24日)
此外,每年5-6月还会举办集训营,为表现优异的选手提供进一步训练的机会
近期开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