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大学就是学习的地方——学习知识,学习如何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所以,美本申请中,中学阶段的综合学术表现自然是美本申请规划的基本盘,基本盘稳定,路就能走更远。你们为美本申请所打造的申请形象,能否在逻辑上成立,其核心因素就是这个。
那么美国大学招生办是如何评估你在高中的综合学术表现呢?
一、初步判断——GPA或班级排名。
大多数同学的成绩最终都会折算成GPA分数,有些学校不采用GPA,而是用班级排名的形式总结学生的成绩。无论是哪个形式,这是招生官判断申请人学术能力的第一道屏风。一份优秀的成绩单就像一个和谐的滤镜一样,能让招生官对申请人的初印象更加深刻。但是,仅仅是成绩单上的数字,是完全不够的,招生官得出初步判断后,会进一步挖掘申请人的真面目。
二、高阶因素——课程难度与学术挑战。
漂亮的成绩单是有了,但问题来了,申请人是什么样的学术挑战下拿到的这份成绩?在普通课程中拿到A,和AP课程中拿到A,同样是拿A,但含金量完全不是一回事:
- 在更高难度的课程中拿到好成绩,意味着申请人的学习能力更强,知识面更广,学习习惯更好;
- 愿意选择更难的课程,意味着申请人更上进,更有探索精神,意志力更强,更乐意迎接挑战,招生官认为这类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留学圈子里的的导师们常说:AP课程拿到B,其含金量也比普通课程的A强。
三、学习意愿与调整能力。
凡是不能当“二极管”,学习成绩这件事也一样。有些同学的成绩并不是从头到尾都保持优秀,他们或许曾经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太好,所以过去的一段时间成绩不好,不小心拿了个B(也有可能是其他生活中的原因)。但是,通过后期的努力学习和调整,他们的成绩逐步上升,最终拿到了更优异的成绩。那这种情况下,过去拿到的B都不是事儿,那都是过程。招生官可以这类从申请人的进步当中,看得出此人拥有迎难而上的品质和很强的调整能力,他们也会非常认可这样的成长。当然最后必须得是好成绩。
四、关于学习成绩的讨论也离不开就读学校。
说白了,如果申请人就读的高中综合实力更强,声誉更好,教学成果具备权威性,那么成绩单的可信度就越高。
这点不用多说了吧。但是好学校就那么几所,很多学校的门槛不仅仅是根据学习成绩而定的。如果说自己的学校声誉不是那么的好,排名不是那么的高,那也无所谓,你只管好好学习,然后关注自己的班级、年级排名,以及自己所在百分比区间。
最后一点,对于招生官来说,标准化考试成绩也是个很重要的评判依据,原因有二:
其一,除了在学校拿到好成绩,如果你同时能在SAT考试拿到好分数,这说明学习上任何形式的考验都难不倒你。
其二,很多高中的GPA都存在注水现象,招生官们需要SAT/ACT这类的考试,来进一步考察申请人的学习能力。而且对他们而言,偏远区域(比如亚洲)的高中,所提供的成绩单更无法掌握其可信度(当然除了北师大实验,人大附ICC这个级别的学校可能会好很多)。
所以,招生官就更需要依赖其他的因素判断申请人的成绩单是否可信。以上,就是大学招生官的脑回路之一,也非常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