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授课型硕士vs研究型硕士如何选?热门商科、社科专业申请案例分析

香港一年制硕士是授课型吗?香港一年制硕士水不水?香港授课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有什么区别?研究型硕士能留港读博吗?预备申请香港硕士的同学,往往会被诸多疑问困扰。

目前25Fall香港硕士已经进入尾声,很多同学开始筹划26Fall申请,而面对授课型Taught Master与研究型Research Master的两个方向,你是否也陷入选择焦虑?

下面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度对比香港授课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结合热门专业真实申请案例,相信能够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决策指导~

授课型硕士MSc/MA/MBA/LLM/MEd……

培养目标:面向职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如金融分析师、市场营销经理),侧重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课程设置紧密对接企业需求。

适合人群:希望快速提升学历、转行或积累行业资源的应届生、职场人士。

课程设置:80%授课+小组项目/实习。以课程学习为主,含案例分析、实践项目,毕业无强制论文要求。

学制费用:商科1年制为主,部分社科1.5年。学费12万-42万港币(商科最高),自费为主,少部分项目提供有限奖学金。

申请难度:竞争激烈,但门槛相对低一些,比较看重GPA、语言及实习。

毕业考核:考试+课程论文

毕业去向:直接就业为主,有留港IANG签证优势。如港大金融硕士(MFin)学生中,80%进入投行、券商、四大等金融机构;港中文全球传播硕士(Global Communication)毕业生,大多进入国际媒体、公关公司,部分入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

研究型硕士MPhil

培养目标:面向学术,以学术研究为核心,为博士过渡或科研岗位储备人才,需完成独立科研项目+毕业论文。

适合人群:计划深造读博、从事高校教职或科研工作的学术型选手。

课程设置:30%课程+70%独立研究。以独立研究为主,需完成3-5万字论文。

学制费用:2年(可申请延至3年)。政府资助每月1.3万+港币津贴,覆盖学费及生活费。

申请难度:名额极少,比如港前三MPhil录取率不足5%。看重科研经历、论文发表,且需要找导师套磁。

毕业考核:毕业论文答辩+学术期刊发表要求

毕业去向:大多继续读博或进入高校、研究所。如港科大经济学MPhil学生,90%成功申请全球Top50博士项目(如MIT、LSE);港大社会工作MPhil学生,多进入社福机构担任政策研究员,或留校担任研究助理。

下面小MO分享几个热门专业的申请案例,尤其是热门商科和热门社科,大家可以看看其中的录取差异~

01商科方向

案例1:双非逆袭港城公共政策管理硕士。双非院校背景,GPA 86.5,3段实习。

案例2:海本跨申港科大商业分析。莫纳什大学IT背景,GPA 58.28,多年工作经历。

02社科方向

案例3:双非斩获港大教育硕士。双非院校背景,数学与应用数学,GPA 84.6,雅思6.5。

案例4:国际政治转申港科大社会学。985院校背景,国际政治,GPA 84.18,雅思6.5。

研究生阶段所选的专业深造,往往决定了未来的就业去向,根据2024港校官方数据

授课型硕士就业率排名Top3专业分别为,

金融工程,就业率95%,平均年薪32万港币;数据科学,就业率93%,大多为头部企业,如腾讯、阿里;整合营销传播,就业率89%,以4A广告公司为主。

而研究型硕士升学率排名Top3专业分别为,

经济学,85%攻读博士;社会学,70%进入高校/智库;公共政策,60%留港从事政策研究。

那么在评估个人能力和未来职场规划后,不同背景学生面对香港授课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时,该怎么选择呢?小MO给大家几点建议:

对于想要快速就业的同学,可以选择冲刺授课型商科硕士,像是港城大金融、港理工国际旅游管理;

如果是想读博,但科研薄弱,这类同学可以选择研究型社科硕士,比如港中文社会学MPhil;

如果是双非背景,想要逆袭港前三,需要避开热门专业,尝试授课型社科硕士,类似港大中国发展研究;

如果是跨专业申请,则需要补充相关实习经历,可以选择授课型跨界项目,如港科大金融科技。

总之,无论是冲向职场的授课型硕士,还是深耕学术的研究型硕士,关键在于清晰自我认知,以及早规划早行动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John Locke 竞赛拿奖必看!这些评委偏好和2025年赛题细节你必须知道

下一篇

含金量超高AMC8/10/12&AIME赛事详解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