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就读约翰霍普金斯商学院商业分析硕士的一年以及毕业后的两年间,经常会从网络上或者身边的人口中听到一些评价:“Carey商学院很水”或是“JHU商院的含金量如何。”这些评价和问题背后,其实反映出对 JHU 商学院某种程度上的质疑或不确定。毕竟,不会有人去问哈佛商学院的含金量如何,沃顿商学院含金量如何。
确实,JHU 商学院成立于 2007 年,相比那些动辄拥有百年历史的顶尖商学院,它不到二十年的办学时间显得稍显“年轻”。尤其是 MBA 被认为是商学院的“核心”——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盛行,到了九十年代伴随企业全球化而达到巅峰,其质量往往也代表着一所商学院的整体实力。从这个角度看,JHU 错过了MBA大发展年代,的确缺乏历史积淀。
但是,通过我自己就读商学院的商业分析项目(MSBA)的经历,我对这些评价和质疑,有一些不同的理解。
首先,课程本身并不轻松,尤其是对于没有编程或计算机背景的同学。由于项目采用quarter制,课程进度非常快,强度也比较大。
对于商科、经济等非量化背景的学生来说,有些同学甚至会感受到一些学业上的压力。在学习某些课程的过程中,我确实感受到了不少压力。
作为一名金融与经济的双专业本科的学生,我在本科期间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编程或量化课程训练。因此,当我在商业分析项目中开始学习机器学习这门课时,起初感到相当的“懵”。这门课程采用的是简短的授课结合大量 Hackathon 实战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编码实践,并从零开始尝试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解决问题。
虽然学习过程一度令人感到吃力,但回头来看,这段经历极大地锻炼了我从零开始编写代码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技能也在我之后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我在涉及到写码的任务中更加得心应手、应对自如。因此,商业分析的课程质量其实是非常高的,不仅会教导学生理论类的知识,更注重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些技能解决现实问题,课程难度并不低。
这个项目也非常适合那些希望转向数据分析方向,并且愿意接受“跨学科挑战”的同学。
其次,谈到硕士项目的"含金量",我觉得更需要从一个实际角度去衡量,也就是它是否能帮助你顺利拿到第一份工作。
这其中,课程设置是否贴合市场、地理位置是否便利、职业发展服务是否到位。
除此之外,一个项目是否“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和意愿,这也导致了大家会听到一些两极分化的声音,两位投入程度不同的同学在项目中的体验也会天差地别。Carey商学院会提供一些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资源,但如何使用、能否受益,完全看个人的投入程度。
比如,项目的负责人Naser Nikandish教授,自己曾是国际学生,对中国学生的求职情况非常关心。如果你主动和他建立联系并展现出一定的热情,他可能会邀请你参加一些原本只面向MBA学生的活动。我当时就参加了多个职业导向的活动和竞赛,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和几个MBA学生组队参加了一个风险投资的竞赛。
我在竞赛的过程中观察到了这些 “职场老鸟”解决商业问题时不同的角度和思路,而对于一个没有毕业的“职场菜鸟“来说,能与这些工作经验的丰富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换信息和求职心得是个非常宝贵的机会。通过这次经历我也获得了一些难得的professional network和求职信息,比如竞赛的午餐休息时间,我们会聊起近期的求职市场动态以及一些知名公司的岗位空缺等,我们也会一起交流和分享一些面试的经验、技巧和准备方法。
Naser教授甚至会在朋友圈分享他人脉中的工作机会,比如某位教授招PhD、沃尔玛Analytics部门招聘、Freddie Mac的招聘信息等。但这些机会需要你主动争取,并且在他眼中展现出持续的热情和努力。
当年我们项目中就有两位中国学生通过他提供的机会找到了工作,一位在Freddie Mac做风险分析,一位在沃尔玛从事客户分析和数据分析工作。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在MSBA项目中,学生能否获得实质性成长与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积极寻找资源,比如参加case competition、VC/PE竞赛,参与职业讲座与社交活动,主动与金融硕士、信息系统硕士、MBA等其他项目的学生交流求职信息。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位于华盛顿DC的地理优势,探索一些有当地特色的就业方向,如世界银行、IFC等国际组织。
而需要承认的是,商业分析项目的中国学生比例确实非常高,我那一届大概有超过80%,这一点对于想要在美国找到工作的同学来说确实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同时,高比例的中国学生也使得商学院和商业分析项目格外重视中国学生回国就业的前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丰富的资源。就我就读的一年时间里,项目面向中国学生的线上招聘会至少举办了四场,涵盖科技、金融、零售等行业,参会企业包括腾讯、阿里、拼多多、携程、西门子等。我也参加了其中一场线上招聘会,参会后我发现很多企业会派出部门负责人直接参与Q&A环节,表现出色的同学常常能跳过简历筛选,直接进入面试流程。
回国就业方面,商业分析在数据相关岗位具有一定竞争力,我的许多同学在毕业前或毕业后两个月内便拿到大厂offer。
在和几位商业分析硕士毕业在国内就业的同学聊了一下之后我也发现一个现象:那些顺利拿到offer的同学,往往在课外投入了大量精力,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武器库”,比如自学JavaScript、掌握更多数据库知识、练习技术面试题目等。
整体而言,商业分析项目对于未来想要回国就业的同学来说还是非常友好的,JHU的高综排以及学院丰富的资源使得毕业生在国内就业市场有相当多的机会和竞争力。
最后,我认为两类同学可能不太适合这个项目
1. 想要在未来申请博士的同学,因为商学院是就业导向,很难在学习期间兼顾学术研究。此外,Carey学院要求均分不能超过3.35, 所以会有 “压分”的情况,想要在项目中拿一个高的GPA并不容易,这对未来的学术申请会带来不利影响。
2. 本科学习CS的同学:在2023年课程改革后,项目增加了许多量化及编程类课程,相应减少了传统商科内容。CS背景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课程内容重复或难度不足,学习体验和成长空间有限。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我认为JHU的商学院商业分析项目既不是“水硕”,也不是一条轻松的在美国就业的捷径,但对于目标明确、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同学来说,它是一个具有高度灵活性与潜力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