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学全奖博士项目(Hau Ping Andy CHAN教授)

一、导师简介

香港城市大学全奖博士项目(Hau Ping Andy CHAN教授)

1.1 教育背景与任职经历

1991年,Prof. Hau Ping Andy CHAN在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系专攻integrated optics并取得Ph.D.学位,随即加入香港城市大学电气工程系,至今已担任Associate Professor多年。他的学术背景扎实,不仅持有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MSc学位,还拥有ORCID iD(0000-0003-0162-2031)和Scopus Author ID(7403402204)等权威学术标识,同时跻身MIEEE、MSPIE、MOSA等专业学术组织。

1.2 教学成就

多年来,Prof. CHAN一直担任B.Eng. in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原Electronic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的Major Leader,在教学工作中投入深厚。1993年,他凭借出色的教学表现被系内学生评选为最佳教师之一;1999至2020年间,更是凭借学生提名、教学评估和个人工作成果的综合优势,19次斩获系级Outstanding Teacher Awards,其教学态度与能力获得系部正式认可。

1.3 研究领域与学术影响

作为Optoelectronic, Electronics, Power, Nanotechnology, and Biosystems Team的核心成员,Prof. CHAN的研究触角广泛,涵盖integrated optical devices、waveguide materials and processing、photonic and electronic packaging、reliability & failure analysis、THz devices & transmission等多个前沿方向。他牵头或参与的内外部资助研究项目超50项,其中20余项以首席研究员(principal investigator)身份主导,发表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200余篇,联合拥有3项专利。目前,其研究成果总被引次数已突破2400次,h-index达28,i10-index为74,同时在国际学术界承担重要角色,包括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会议特邀发言人及博硕士论文评审专家。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香港城市大学全奖博士项目(Hau Ping Andy CHAN教授)

2.1 代表性论文解析

-2025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16, 3836)发表的“In-sensor compressing via programmable optoelectronic sensors based on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s for intelligent machine vision”,为智能机器视觉领域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利用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s打造可编程光电子传感器,实现传感器内部的数据压缩,精准对接人工智能视觉技术的发展需求。

-2025年在线刊发于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的“Reconfigurable and Non-Blocking Mode Distributor for Enhanced MIMO Operation in MDM Optical Networks”,针对MDM(M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光网络的技术瓶颈,研发可重构、无阻塞的模式分配器,有效提升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技术的运行效能,顺应光通信网络高带宽传输的行业趋势。

-2024年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36, 35, 2403785)的“2D Reconfigurable Memory Device Enabled by Defect Engineering for Multifunctional Neuromorphic Computing”,通过缺陷工程技术成功开发二维可重构存储器件,为神经形态计算提供了新型硬件支撑,而该方向正是2024年信息科学领域的热点前沿。

-2024年在ACS Nano(18, 26, p. 17293-17303)发表的“Precursor-Confin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2D Single-Crystalline SexTe1−x Nanosheets for p‑Type Transistors and Inverters”,创新采用前驱体限制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二维单晶SexTe1−x纳米片,为p型晶体管和逆变器的研发提供了关键纳米材料。

2.2 研究核心与创新点

Prof. CHAN近期研究的核心特征十分鲜明:其一,紧扣二维材料与光电子器件的融合趋势,在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s、Tellurium基材料的传感器和存储器件应用方面持续发力,与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前沿方向同频;其二,深耕光通信与集成光学技术,通过waveguide优化、模式分复用等技术创新,助力光网络传输效率提升,匹配全球光纤通信网络的发展需求;其三,跨学科融合特征突出,研究成果贯通光电子、纳米技术、神经形态计算等多个领域,与2024年全球科技前沿中“学科交叉融合深化”的整体特征高度契合。

2.3 专利与技术转化

2024年2月获得授权的专利“Optical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Its Fabricating Method”(US11,899,255),集中体现了团队的技术转化能力。该专利相关技术可直接应用于先进封装场景,与当前半导体产业中光电集成的发展趋势高度适配,具备良好的产业化潜力。

三、未来研究预测

3.1 二维材料光电子器件的深度开发

在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s、SexTe1−x纳米片等领域的现有研究基础上,二维材料的制备工艺优化与器件性能提升将成为团队未来的重点方向。当前,二维材料在电子和光电子领域的应用正在快速拓展,团队将聚焦材料稳定性、器件集成度等行业关键问题,有望在高灵敏度传感器、低功耗器件等应用场景取得突破性进展,精准对接全球新型纳米材料应用的研究热点。

3.2 THz技术的实用化探索

THz波在6G通信、无损检测、生物传感等领域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Prof. CHAN团队将继续深耕THz devices & transmission方向,结合太赫兹偏振调控、宽带传输等最新技术突破,重点探索THz器件在高速通信、环境监测等场景的实用化路径,致力于解决太赫兹技术在调控效率、传输损耗等方面的行业痛点。

3.3 智能传感与神经形态计算的融合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神经形态计算与智能传感的一体化已成为行业前沿趋势。依托团队在可重构存储器件、可编程光电子传感器领域的扎实积累,未来将进一步探索“传感-计算”一体化硬件的研发,为AI原生网络、智能机器视觉等新兴领域提供核心器件支持,这一方向与2024年研究前沿中神经形态计算硬件设计的热点高度吻合。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杜兰大学出手“封杀”一所高中!原因竟是去年有人ED毁约……

下一篇

EPQ明年3月提交批次即将截止报名 快检查你的申请时间线!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