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理工大学 建筑环境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理工大学的Prof.Hung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作为香港理工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的教授及副系主任,教授是当今建筑环境工程和设施管理领域的重要学者和实践者。导师拥有建筑服务工程一等荣誉学士学位、环境管理硕士学位、设施管理博士学位,以及超过十年的工程咨询、房地产开发和设施管理专业经验,将专业实践与学术研究完美结合。
导师的教育背景体现了其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博士学位来自英国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专业为设施管理;硕士学位来自香港大学环境管理专业;学士学位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建筑服务工程专业,并获得一等荣誉。此外,导师还拥有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的法律研究文凭,这为其在建筑设施法律与治理研究方面提供了独特的专业优势。
研究领域
导师的研究兴趣涵盖建筑环境工程的多个核心领域,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建筑服务设计与建造、建筑运行与维护、设施经济学与合同管理、性能基准与评估、建筑设施的法律与治理、能源与环境管理及政策、智能改造与智能设施管理。
在建筑服务设计与建造方面,导师专注于HVAC系统优化、建筑能源系统集成以及智能建筑技术应用。在建筑运行与维护领域,导师深入研究设施管理策略、预防性维护模型以及建筑性能监测系统。设施经济学与合同管理是导师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涉及生命周期成本分析、风险管理以及采购策略优化。
导师在性能基准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包括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构建、建筑性能评估方法论以及后占用评价(POE)技术。在能源与环境管理领域,导师关注建筑碳排放量化、可再生能源系统集成以及环境政策对建筑行业的影响。智能改造与智能设施管理代表了导师对未来建筑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思考,涉及物联网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在设施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数字化转型策略。
研究分析
1.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renovation: 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review of literature》
发表于《Smart and 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期刊2025年第14卷第3期
该论文是导师在住宅建筑改造性能评估领域的重要贡献。研究通过科学计量学分析和文献定性回顾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审视了住宅建筑改造性能评估的研究现状。论文系统分析了改造项目的生命周期评估、财务约束因素以及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关系,为住宅改造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 《Building Energy Governance: Statutes and Guides on Retro-Commissioning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发表于《Buildings》期刊2024年第14卷第3期
该论文对中美两国建筑能源治理中的重新调试(Retro-Commissioning)法规和指导方针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深入分析了两国在建筑能源政策、法规框架以及实施机制方面的异同,为国际建筑能源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比较视角。论文揭示了不同政策环境对建筑能源效率改善的影响机制,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了重要参考。该研究获得2次引用,是开放获取论文,具有广泛的学术传播价值。
3.《Carbon emission and maintenance cost of commercial buildings: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and benchmarking》
发表于《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4年第447卷
研究建立了商业建筑碳排放和维护成本的量化分析框架,通过大规模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构建了行业基准标准。论文创新性地将碳排放成本与维护成本相结合,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学视角的分析工具。该研究已获得6次引用,在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建筑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
4. 《Carbon offset potential of rooftop photovoltaic systems in China》
发表于《Solar Energy》期刊2024年第274卷
该论文评估了中国屋顶光伏系统的碳抵消潜力。研究通过全国范围的数据分析,量化了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类型屋顶光伏系统的碳减排效果。论文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技术路径和政策建议,对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研究获得5次引用,体现了其在新能源和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
5. 《Enhancing indoor air quality: Examination of formaldehyde adsorption efficiency of portable air cleaner fitted with chemically-treated activated carbon filters》
发表于《Building and Environment》期刊2024年第263卷
研究详细检验了配备化学处理活性炭过滤器的便携式空气净化器对甲醛的吸附效率,通过实验室测试和实地应用验证了技术方案的有效性。论文为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提供了实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对保障居民健康具有直接意义。该研究获得2次引用,在室内环境质量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6. 《Facilities management competencies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regions: comparative study on Sri Lanka and Hong Kong》
发表于《Journal of Facilities Management》2024年
该论文比较研究了发展中地区和发达地区的设施管理能力差异。以斯里兰卡和香港为案例,系统分析了两地在设施管理专业能力、教育培训、行业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和发展路径。研究为发展中国家设施管理行业的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促进了国际设施管理知识的交流与合作。该论文体现了导师对全球设施管理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关注和贡献。
项目分析
1. 亚太地区建筑能源效率提升项目
该项目是导师获得2019年亚太地区能源工程师协会年度能源项目奖的重要成果。项目专注于亚太地区商业建筑的能源效率提升,通过技术集成、政策分析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开发了适合亚太地区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建筑节能技术方案。项目涵盖了建筑能源审计、系统优化改造、智能控制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为区域内多个国家的建筑节能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政策建议。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体现了导师在国际合作和技术转移方面的卓越能力,对推动亚太地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智能建筑设施管理系统开发项目
该项目致力于开发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建筑设施管理系统。项目整合了传感器网络、数据分析平台和智能决策算法,实现了建筑设备的预测性维护、能源使用优化和室内环境自动调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建筑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设备故障和维护需求,显著提高了设施管理效率和建筑能源性能。该项目在多个实际建筑中得到应用验证,为智能建筑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了成功案例,推动了传统设施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3. 历史建筑保护与现代设施管理集成项目
该项目专注于解决历史建筑保护与现代设施管理需求之间的矛盾,开发了适合历史建筑特点的设施管理策略和技术方案。项目通过深入研究历史建筑的结构特性、材料特点和保护要求,设计了最小化干预的现代化改造方案。项目建立了历史建筑设施管理的评估框架和操作指南,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功能需求的平衡提供了解决方案。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还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技术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多个国际组织采纳为最佳实践案例。
研究想法
1. 基于强化学习的建筑能源系统自适应优化控制研究
- 研究背景:传统建筑能源管理系统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和用户需求,导致能源浪费和舒适性下降。
- 研究目标:开发基于强化学习的建筑能源系统自适应优化控制算法,实现能源效率和用户舒适度的动态平衡。
- 创新点:首次将深度强化学习应用于建筑能源系统的实时控制,建立考虑用户行为、天气预测和能源价格波动的多智能体协同控制框架。
- 技术路线:通过实际建筑数据训练强化学习模型,设计奖励函数平衡能源消耗和舒适度,开发在线学习和适应算法。
2. 基于区块链的建筑碳排放交易与认证系统设计
- 研究背景:当前建筑碳排放数据缺乏透明度和可信度,碳交易市场需要可靠的排放认证机制。
- 研究目标: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建筑碳排放数据采集、认证和交易系统,提高碳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
- 创新点: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建筑行业碳排放管理,建立去中心化的碳排放数据验证和交易机制。
- 技术路线:设计智能合约管理碳排放数据,开发共识算法确保数据可信度,构建用户友好的交易平台界面。
3. 考虑气候变化的建筑韧性评估与提升策略研究
- 研究背景:气候变化对建筑安全和性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需要系统性的韧性评估和提升方法。
- 研究目标:建立考虑极端天气事件的建筑韧性评估框架,开发提升建筑气候适应能力的技术策略。
- 创新点:整合气候预测模型、建筑物理模拟和风险评估理论,建立多尺度的建筑韧性评估体系。
- 技术路线:分析历史气候数据和未来预测,建立建筑脆弱性模型,设计韧性提升的技术方案和政策建议。
4. 基于生物启发算法的大型建筑群智能能源管理研究
- 研究背景:大型建筑群的能源管理复杂度高,传统优化方法难以处理多约束、多目标的优化问题。
- 研究目标:开发基于生物启发算法的建筑群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区域级能源优化配置。
- 创新点:首次将群体智能算法应用于建筑群能源管理,建立多层次协同优化框架。
- 技术路线:研究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在能源调度中的应用,设计分布式优化架构,开发实时决策支持系统。
申请建议
1. 学术背景准备
- 核心知识体系建构:建议申请者扎实掌握建筑环境工程的基础理论,包括传热传质学、流体力学、建筑物理、暖通空调系统、建筑节能技术等核心课程。特别需要深入学习设施管理理论、建筑性能评估方法、能源管理系统等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
- 跨学科知识储备:鉴于导师的研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建议申请者补强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学、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运筹学、统计学、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定量分析工具的掌握,将为研究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 编程和建模能力:现代建筑环境工程研究越来越依赖计算工具,建议申请者熟练掌握MATLAB、Python、R等编程语言,以及EnergyPlus、TRNSYS等建筑能源模拟软件,同时学习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技术。
2. 研究经验积累
- 项目参与经验:积极参与建筑节能、设施管理、室内环境质量等相关研究项目,获得实际研究经验。可以通过参与导师的合作机构或类似研究组的项目来积累经验,理解研究方法论和项目管理流程。
- 实习实践经历:在建筑设计院、工程咨询公司、设施管理公司等机构实习,了解行业实际需求和技术应用现状。这种实践经验将有助于理解导师强调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理念。
3. 专业素养提升
- 国际视野培养:关注国际建筑环境工程和设施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技术和实践差异。可以通过参与国际会议、交换学习等方式拓展国际视野。
- 专业组织参与:加入相关专业组织,如国际设施管理协会(IFMA)、美国能源工程师协会(AEE)等,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建立专业网络。
- 持续学习能力:建筑环境工程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需要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建议关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4. 申请材料准备
- 研究计划书撰写:深入研读导师的代表性论文,识别未来研究方向和技术空白,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应体现对导师研究领域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同时展现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 学术推荐信:寻求在相关领域有声誉的教授或专业人士撰写推荐信,推荐信应能充分体现申请者的研究潜力、学术能力和专业素养。
博士背景
Bridge,985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专注于桥梁工程和抗震结构设计研究。擅长运用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新型材料和结构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在研究大跨度悬索桥抗风性能优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青年工程师奖。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和《Engineering Structures》等顶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