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读博?这是经济学申请者普遍纠结的点。
一方面博士学历是进入高校、国际组织等机构的必备条件,硕士学历不够用;但另一方面读博需要至少五年,强度大淘汰率高。
于是,越来越多人卡在“想读博,却下不了决心”的状态。
如果你正面临这样的困境,可以试试选跳板硕士。在这条路上你可以一边积累资源、尝试科研,一边准备申博、找工作,实现“就业+PhD”的双轨规划。
上一篇我们提到,英美体系已有不少这样的项目,这一篇我们将视野扩展到加拿大、欧洲大陆与亚洲,看看还有哪些项目既能打好申博基础,又具备良好的就业出口。
01
🇪🇺欧陆|低成本高回报
经济学是一门高度国际化的学科,如果你愿意跳出“排名+名气”的传统视角,会发现:欧洲大陆也拥有一批在博士培养路径上极具竞争力的经济学项目,尤其是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士和荷兰。
欧陆项目常常低调,但输出结果极为惊艳,不少学生在这里打下坚实基础后,成功进入MIT、Princeton、Yale等Top美博项目,成为真正的“冷门黑马制造机”。
欧陆顶尖经济系普遍采用“硕博一体、分段筛选”模式,硕士即博士预备课,学术强度不亚于美博一年级,课程覆盖高级微观、宏观、计量与数理方法。项目多为全英文授课,强调小班教学、论文写作和RA机会,帮助学生融入学术研究,为申请PhD或进入国际组织做准备。
欧陆是低成本高回报路径,多为公立机构,年学费€1,000–€5,000;奖学金机制稳定,国际生可申请补贴、学费减免;RA/TA机会丰富,学术探索与经济支持兼顾。
更重要的,不少欧陆名校并不把硕士生当作“博士候补”,而是提供双轨出口机制:
1. 学术路径:大量课程、项目、推荐机制为申请欧美PhD做铺垫
2. 就业路径:对接央行、财政部、IMF、ECB等国际组织与咨询公司,注重数据分析与政策实务
推荐院校和项目
🇫🇷 TSE 法国图卢兹经济学院
🇪🇸 CEMFI 西班牙银行学院(西班牙央行设立)
🇮🇹Bocconi 意大利博科尼商学院
02
🇨🇦 加拿大|跳板潜力股
在经济学跳板硕士的选项中,加拿大经常被忽略,但它可能正是“预算有限+科研焦虑+不想放弃PhD梦”的你,最值得下注的一张牌。
对比美国:便宜得多,机会不少
加拿大多数项目学费仅为美硕的1/2-1/3,有的甚至不到1w美元,真正做到了“价格打骨折,教学不打折”。不少项目还提供奖学金、RA/TA机会,科研系统开放,不靠内推也能拿到研究经验。
注:加拿大毕业即可申请最长3年的毕业工签(PGWP),没有抽签,也不怕配额限制,比美国OPT灵活太多。对于边走边看的申请者来说,这是极具安全感的政策红利。
对比英国:课程更平衡,科研机会更多
英硕虽省时,但压缩在一年内,科研机会稀缺,缺乏RA岗位和PhD直通通道。而加拿大学制通常为1-1.5年,时间充足,便于参与项目、积累成果,并可在本校内部申请直升PhD,硕博衔接机制非常成熟。
对比欧陆:语言环境好,北美跳板更直接
欧陆虽便宜、质量高,但法语德语门槛高,对想要回北美申PhD的学生来说,科研圈子隔着一层文化墙。而加拿大作为北美体系一员,在教学、科研、推荐信等方面与美博无缝衔接,即使不留在当地,也能顺利跳向美国。
推荐院校和项目
• UBC|MA in Economics
• Toronto|MA in Economics
• Queen’s|MA in Economics
• Western|MA in Economics
03
🇭🇰🇸🇬 港新地区|亚洲学生友好
当美博越来越卷、欧陆语言文化门槛高时,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学硕士,正成为一条被低估的“高含金量跳板”路径。
这里没有动辄三五万美金的高学费,也没有复杂的语言文化适应;但却有纯英文授课 + 国际化科研 + 稳定的留学/就业政策,更重要的是:对亚洲背景学生极其友好。
如果你本科背景一般、数理基础偏弱,但想边读边探索学术路:港新的项目普遍提供系统的经济学理论与计量训练,并为表现优异者提供直升本校PhD的机会,是“从入门到进阶”的理想路径。
如果你对PhD还不确定,希望留在亚洲就业,但又不想放弃学术的可能性:这里有对接亚洲央行、咨询机构、国际组织(如ADB、UNDP等)的实习机会,也有不少学生通过港新项目拿到Top美博/英博录取。
如果你预算有限,或对欧美高压文化不适应:港新项目普遍学制1–1.5年,学费适中,且毕业后均有1–2年工作签证(IANG/OPT),无论就业还是申博都能“多留一步”。
推荐院校和项目
• CUHK|MA in Economics
• HKU|MA in Economics
• HKUST|MSc in Economics
• NUS|MSc in Economics
写在最后
经济学是一门高度抽象、逻辑密集、极度讲究“基本功”的学科。不同国家与地区的跳板项目,其本质逻辑和培养路径也各有侧重:
• 若你目标坚定、渴望融入核心学术圈——美国
• 若你数理稍弱、时间紧张——英国
• 若你希望科研与就业双轨并行——加拿大
• 若你看重学术网络与性价比——欧陆
• 若你预算有限、希望稳妥转型——港新
最重要的是,选校从来不是“听别人说什么好”,而是回到“我是谁、我缺什么、我想去哪里”这三个问题。学术之路注定漫长,只有足够匹配,才可能真正走得远、走得稳。
下一期,我们将聚焦经济学PhD的全球核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