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美港名校申请的实战经验分享(一)

平衡美港名校申请的实战经验分享

文稿整理|平衡美港名校申请的实战经验分享(一)

🗣 分享人:Jiawei|整理发布:GreenDeer升学


文稿整理|平衡美港名校申请的实战经验分享(一)

在2024-2025申请季中,Jiawei 同学成功申请了美国、香港和新加坡的多所名校。作为一位成长于国内双语学校、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女生,她在此次分享中详细讲述了自己如何平衡三地申请策略,制定个性化选校名单,以及在主文书、课外活动、AP备考等方面的思考与实操经验,为正在准备申请的同学们提供了极具实战价值的参考。

一、如何确定申请国家/地区?

Jiawei 从小接受美式教育,生活在台湾上海两地,因此美国大学自然成为她的首选。尤其是她主申的经济学专业在美国拥有最丰富的教育资源、最成熟的行业支持和最广阔的职业通道。此外,美国本科阶段普遍实行liberal arts制度,允许学生在前两年广泛探索不同专业方向,对于兴趣广泛、尚未完全定型的她来说极具吸引力。在十二年级时,出于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敏感判断,她决定同步申请香港和新加坡的大学。这两个地区不仅金融、科技等产业高度发达,而且地理位置更接近国内,是家庭较为放心的选择。不过她也坦言,港新大学通常在申请时即定专业,课程结构相对刚性,不如美本自由灵活,因此作为“策略性补充”更为合适。

二、如何制定选校名单?

Jiawei认为科学的择校规划,基于三点:对自身能力和兴趣的清晰认知、对目标学校的充分调研、以及与老师和家长的深度沟通。

在制定名单前,她首先全面梳理了自己的成绩、活动、竞赛成果等材料,以此明确自己目前所处的申请区间。接着,她自身偏好制定了择校优先级清单,比如她更看重院校的地理位置和安全指数,而非校园餐饮或课余娱乐。这种“个性化排序”帮助她在面对同水平院校时做出更贴合自身的判断。

最关键的是大量的school research。她通过学校官网、官方社媒和向学长老师取经等方式,深入了解院校文化、课程设置、社群氛围等实际信息,并据此不断调整初始名单。最终,在Greendeer老师的帮助下,她将申请院校按“冲刺、匹配、保底”三类分级,确保每一所学校既有录取希望,也具备就读意愿。

文稿整理|平衡美港名校申请的实战经验分享(一)

三、UCSD 与港科大:两所“平衡型”理想大学

UCSD和港科大是Jiawei最终录取并认真权衡的两所大学,它们在学术、资源、氛围、地理位置等方面都高度契合她的期待。

UCSD的特色是其“学院制”设置,类似《哈利波特》的四大学院系统,每位学生在入学前会被分入一个代表不同理念的学院,这不仅让庞大的学校系统中每位学生都能找到归属感,也促进了不同专业、背景学生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加之圣地亚哥机构的海边位置、舒适的气候环境、丰富的学术资源和邻近的大型科技公司,UCSD在Jiawei眼中是一个“资源与自由并存”的理想之地。

而港科大同样坐落于海湾,拥有令人心动的宿舍海景,且以严谨的学术风格著称。香港本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也为未来实习与就业提供了天然优势。在“吃得好”“离家近”的额外加持下,它成为美本之外最具吸引力的选择。

四、AP课程:兴趣与策略的平衡

从高一到高三,Jiawei共修读7门AP课程,包括微积分BC、统计、生物、计算机科学A、心理、微观/宏观经济学。坦言自己在高一时对AP没有足够认识,浪费了不少精力,建议学弟学妹不要将AP视为“副科”,而应当作深入领域知识、证明学术能力的重要凭证。

她选择的AP课程涵盖了理科重科和文理交叉领域,即使自己是文科背景,也努力攻克理科AP,正是为了在申请中体现“学术广度”。此外,她也指出不同AP课程的学习策略大有不同,例如经济偏背诵,心理偏理解+记忆,而生物难度大、跨度广,非兴趣驱动者不建议轻易挑战。

Jiawei的备考核心经验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自律。合理规划时间、精细管理学习优先级,是保持GPA和AP成绩并重的关键。她特别强调:如果必须二选一,校内GPA优先,因为这是本科申请的核心指标。

五、活动经历: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引领

在课外活动方面,Jiawei分享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项目。

一是担任学生会负责人。从最初为了升学而参与,到后来真正热爱组织、策划、引导同学,她完成了从参与者到领导者的转变。她组织了跨年晚会(500人参与),并首创了国际部第一个“外联部”部门,极大提升了部门的运营效率和对外合作能力。

二是自发创建乐队社团。在一所“理工氛围浓厚”的高中,音乐资源匮乏,她决定从零开始搭建舞台。不仅在多场校内活动中登台演出,还促成了学校内部的音乐节,并推动学校配备更多乐器,为热爱音乐的同学创造机会。这份纯粹的热爱,也成为她申请中最打动人的一部分。

文稿整理|平衡美港名校申请的实战经验分享(一)

六、主文书写作经验:把自己“写出来”

Jiawei主文书写作最初毫无头绪,是通过整理旧日记、回忆童年事件、写下“九件最有意义的事情”等方式逐步发掘灵感。她认为写主文书时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如果能在全世界面前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文章,你最想讲什么?第二,这个故事能否体现“你是谁”,让招生官读完文字就仿佛看到你本人。

她曾犯的一个常见错误是:过于强调抽象的感受,忽略了具体事件的铺陈,导致文书“漂浮”,缺乏说服力。最终,她回归到“讲清一个具体经历”的写作原则,用真实、具象的语言让招生官“读懂我”。

她特别提醒:不建议为博取同情刻意写悲伤经历。招生官并不是心理咨询师,他们更希望看到有能量、能解决问题的人。

此外,如果已有梦校,也可以通过阅读该校官网上往届学生文书案例反向寻找写作方向。

文稿整理|平衡美港名校申请的实战经验分享(一)

申请的过程其实就是一场自我探索与表达的旅程。从申请国家的选择,到文书主题的挖掘,从标化考试的安排,到活动的深度打造,最关键的是清楚你是谁,知道你想去哪里,并愿意为此全力以赴

正如Jiawei所说:不要着急选大学,学校那么多,总有一所真正适合你的。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5最佳本科工程项目美国大学list

下一篇

大橋文男教授面对面:京都芸術大学考试官亲临JHS上海常青学校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