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学校招生要求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CEE)"黏土与可持续岩土工程"研究组现诚招2名全额资助的博士研究生。录取者预计将在2026年1月或8月入学。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岩土工程的应用(例如,废弃物隔离),重点研究在有机物、污染物及其他外来物质存在下,黏土、土壤、岩石及其他多孔材料的性质与行为,并借助分子模拟和计算流体力学等先进计算工具进行分析。
基本申请条件
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对博士生申请者有以下基本要求:
1. 学术背景:申请者需拥有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石油工程或相关专业的本科学位,具有硕士学位者将获优先考虑
2. 学术成绩:需具备良好的学术背景,GPA成绩优异(通常要求至少获得二等荣誉学位上级或同等水平)
4. 标准化考试:GRE考试成绩要求总分≥319分,写作部分≥3.5分
5. 研究能力:需展示在所申请研究领域进行高级研究的能力
6. 学术素养:需具备优秀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具有强烈的科研动机与责任感
申请材料
完整的申请材料通常包括:
1.在线申请表格
2.成绩单(本科及硕士,如适用)
3.个人简历(CV)
4.研究计划书
5.英语能力证明
6.GRE成绩
7.推荐信(通常2-3封)
8.个人陈述
博士项目学制为2-5年,录取后将获得全额奖学金资助,覆盖学费和生活费。
02、教授研究方向
郑小锦博士将于2025年11月正式加入NTU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担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关注地球表层下各类地质材料的性质研究,其学术背景如下:
1.学术经历:
·2021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石油与地质系统工程博士学位
·2021-2024年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任博士后
·2024-2025年于普林斯顿大学任副研究员
·2024年获国际黏土矿物学会Warren Huff黏土科学发展奖
·2025年获美国化学协会地球化学分会青年科学家差旅奖
2.核心研究领域:
·多尺度黏土研究:郑教授的研究贯穿了从纳米到公里级的12个数量级尺度,对黏土材料进行全方位研究
·微观层面:研究原子级别的黏土-水相互作用和黏土微观结构与动态特性
·宏观层面:研究富含黏土的地质材料在连续体尺度上的耦合物理特性,以及黏土对实验室尺度下地质材料行为的影响
·工程应用:研究黏土在区域尺度上对
地下流体(包括二氧化碳、水和碳氢化合物)运移的影响
3.应用方向:
·碳封存技术
·废弃物隔离
·地热能源开发
·非常规碳氢化合物勘探
·土壤改良技术
·岩土工程广泛挑战
郑教授的研究团队主要关注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在纳米到微观尺度上,黏土如何与其他地质材料相互作用;二是在连续体和工程尺度上,黏土如何影响地下流体运移和地质材料性能。
03、创新研究想法
基于郑小锦教授的研究方向,以下是几个可行的创新研究计划:
1. 多尺度黏土-污染物相互作用模型构建
开发一个跨越纳米到宏观尺度的综合性模型,用于预测黏土材料与各种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研究将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微观结构表征和宏观渗透性测试,建立一个从分子尺度到工程尺度的多层次模型。该模型可应用于核废料处理设施的安全评估和设计优化,为长期废物隔离提供理论基础。
2. 黏土改性材料用于碳捕获与封存
研发新型改性黏土材料,提高其对CO₂的吸附能力和长期封存稳定性。通过引入特定的官能团或纳米材料,调节黏土层间结构,增强其捕获CO₂的容量和选择性。这一研究不仅可以开发出高效的碳捕获材料,还可以为大规模地质封存碳提供新的技术路径,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3. 智能黏土基地下水污染监测系统
开发基于黏土材料的智能传感系统,用于实时监测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迁移。通过将黏土与特定传感元件结合,利用黏土对不同污染物的选择性吸附特性,设计出能够长期埋置地下并提供连续监测数据的传感网络。这一系统可应用于工业区、垃圾填埋场等潜在污染源周边的环境监测,提供及时的污染预警。
4. 基于机器学习的黏土地质材料性能预测
结合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与传统地质材料表征方法,建立黏土地质材料性能的预测模型。通过收集不同来源、不同矿物组成的黏土样本数据,训练算法识别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联,实现对未测试材料性能的准确预测。这一研究可大幅减少实验工作量,加速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5. 黏土-微生物协同作用促进土壤碳封存
研究黏土矿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开发强化土壤碳封存的新技术。通过筛选特定的微生物菌株,与黏土矿物共同作用,促进有机碳在土壤中的稳定储存,提高土壤的碳封存容量和持久性。这一技术可应用于农业土壤改良和生态修复,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自然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