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前招生官亲授:主文书写作的黄金法则(上)

Kelly老师是斯坦福大学的本科录取招生官,任内已经是阅读了几千份来自于不同背景、不同学校的申请者的材料。后来她就转到了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成为了招生办公室的主任,而且也曾担任过博士招生项目的招生官,以及斯坦福的商学院和法学院的招生官。所以她在高等教育的行业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以上,在学校的招生办公室里面也工作了十年以上。

文书是你的个人成长故事的陈述

文书其实并不是个人简历的重复,也不是高中时期读书的成绩单,或数据、获奖清单的重复,而是你的个人成长故事的陈述。因为只有你可以去讲自己的故事,个人陈述不是单纯的成绩单的表述,所以在写主文书的时候,主要原则是不要去重复你简历里面的内容。简历里面的内容,以及你从事过的比赛或者活动的成绩,其实在申请的材料里面有专门的部分让你去填写,那么主文书主要是写自己的故事。

主陈述或个人陈述其实是表明自己人生成长当中过程的探索,所以不需要在主文书当中去写为什么你要选这个主修,为什么你要申请这个大学,为什么你要从事这个课外活动等等。因为这些的内容在附加或补充文书里面有专门的栏目给大家去填写,所以你的主文书不要去重复其他文件的内容。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艺术生,那么你可能在附加文书当中会写到你参加了一些课外的艺术的活动,然后怎么样在一些艺术比赛当中拿奖等等,这些是附加文书要写的内容。

在准备个人陈述时,你可能依然想表达对艺术的热爱。但请特别注意,艺术类申请文书的重点,与泛泛而谈“为什么喜欢艺术”截然不同。它的核心在于讲述你与艺术,特别是绘画、色彩等具体媒介,建立深刻个人连接的过程。

注意不要写老调重弹的话题

对国际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什么叫做老调重弹的话题,尤其是在招生官的角度,他们经常会看到很多重复的主文书和话题。主文书的主旨应该是讲述你独一无,发展自我,寻找自我身份,探索独一无二的路程,到底是哪种特征具体的定义了你是谁,或你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的轶事趣闻代表了你这个人。

什么叫做老调重弹的话题呢?

就从招生官的角度,看了几百万次的、被经常重复的用来做主书写内容的一些主题,招生官一看到这些老调重弹的话题,通常就会跳过。所以建议大家写作文书一定要避开这些话题,因为招生官看的都腻了。

以下是一些在个人陈述中经常出现甚至略显陈旧的话题

首先,是关于跨文化与环境适应的经历。例如,从一个国家搬到另一个国家,适应全新的生活方式;转学后如何融入新学校的环境;或是在异国重新学习一门语言。这类题材虽然常见,但如果角度独特,依然能够引人关注。

第二类,是关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题。例如,进入新的生活环境后,如何在文化变迁中坚持并传承自身的传统文化;或者在不同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的经历。这类内容如果能结合具体细节,会更有感染力。

第三类,是与个人挑战和心理成长相关的主题。例如,害怕公众演讲以及如何克服心理压力;经历亲人离世后的情感调整与成长等。

还有一种话题,虽属常见,但若处理得当也可十分独特,即离异家庭的成长故事。我曾辅导过一位学生,他非常希望在个人陈述中描写父母离婚的经历,以及自己如何从中找到自我认同。

他选择的切入点极具新意:在描述父母离婚之后,他讲述了如何通过拼图游戏发现自我。拼图原本是家庭共同的娱乐活动,即便在父母离异后,这一习惯依然保留。

拼图成了家庭团聚的象征,即使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家庭、接触不同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每一次拼图的过程,都是他情绪上的疗愈与心灵的归属。英语中,“拼图”还具有隐喻意义:在人生迷茫或面对挑战时,通过耐心与思考逐渐拼合完整的自我。这种象征性和故事性结合的写法,就展现出了独特视角。

在构思个人陈述时,应当反问自己:哪些特质或经历让我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些特质与同龄人相比有何不同?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否有独到之处?

例如,如果你是一位犹太人,却生活在以印度教为主的国家或社区,你是如何探索和确立自我身份的?又如,如果你拒绝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在同龄人高度依赖社交网络的背景下,你的选择背后是否有特别的理由?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切入点。

一些细小的个人习惯,也能成为独特的写作素材。例如,我曾辅导过一位学生,每当紧张时,他会选择倒退着走。对他来说,这个动作能够缓解情绪压力,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仪式感。这种行为也反映出他的人生态度:遇到困难时,先停下来,用不同的方式应对和反思。

再比如,有些人在朋友圈中总是承担照顾者的角色,这可能与成长经历有关——也许是家中长子长女,从小就习惯关心他人,甚至随身携带零食,想着如何照顾朋友和同学。这些细节都能体现个人身份的核心特质。克服恐惧的经历也值得呈现。例如,曾经恐高,却主动选择跳伞,通过直面挑战突破自我。

写作时,应避免过度概括或含糊表达,要尽可能用细节展现个性与人性。个人陈述是唯一可以用来讲述你独特故事的机会,应使用能体现你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语言。

个人陈述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与招生官建立情感联系的桥梁。招生官是具体的人,而非机器,因此文章必须有情感、有温度,避免流于公式化。AI生成的文字往往缺乏情绪和个性,很难打动读者。

在写作技巧上,应充分体现个人特质、价值观、人生动力和性格,而不是单纯迎合学校的期待。适度展现脆弱的瞬间,反而能让读者觉得你真实可亲。在动笔前,可以用录音的方式先记录自己的思路,这样能保留最真挚的情感表达。

作为创意性写作的一种形式,个人陈述的结构、修辞、语言选择都可以大胆创新。例如,申请电影专业时,可以将个人陈述写成剧本;申请体育管理专业时,可以将球场比喻成人生舞台;申请机器学习专业时,可以设想“如果我是机器,我会如何思考”这样的独特视角。

要避免的写作方式之一,是“列清单”——按时间顺序简单罗列活动与成就。这种写法缺乏画面感和情绪张力。好的个人陈述应当有视觉、听觉、嗅觉等多重感官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写作的重点应放在“为什么”和“如何”,而不是“是什么”。不要在开头就用总结性语句揭示全部主题,应像电影一样,以引人入胜的场景开篇,让读者在阅读中逐步发现故事的主线。

我曾辅导过一位学生,他最初的开头非常平淡:“大约有四千名观众在Instagram上看到了我的艺术作品。我的头脑中总有许多想法和情绪,却不知如何用文字表达,于是投向艺术的怀抱。”这样的开头属于概括性陈述,缺乏画面感,也与申请表格中已有的信息重复。

修改后,他改为描写具体的场景与感受:“在这个人们不断刷屏、注意力极其短暂的时代,我的艺术作品吸引了四千多名观众。当情感像旋风般占据我的内心,语言已无法承载我的想法,唯有画笔让我永不失声。艺术成为我反叛世界、寻找自我的方式。”通过这种写法,他的热情、价值观与创作方式跃然纸上,更容易打动读者。

写作时必须确保内容真实,不可编造或夸大经历。招生官可能会在面试中就文书细节发问,虚构内容极易被揭穿。如果出身机构,应避免炫耀背景,而是着重描写所经历的挑战与成长过程。招生官在评估申请者时,不仅关注学术能力,也会考量性格与人际适应力。

最后,切勿使用AI代写文书。虽然可以借助AI收集素材或整理思路,但核心的叙述必须由本人完成。如果对写作没有信心,可以寻求辅导老师或学校指导员的帮助,但切不可用AI取代真实的写作过程。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AP选课迷茫?一文掌握不同年级选课策略+热门组合推荐

下一篇

初中生项目推荐|能锻炼英语演讲能力 还能UCAS加分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