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招生要求

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博士项目的申请要求如下:
1. 基本申请条件
·申请人需持有生物学或相关领域的学士或硕士学位
·英语要求:
2. 申请流程
·申请者应先浏览生物科学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网页
·提前联系意向导师,确认其是否接收新学生及申请人是否符合要求
·与潜在导师共同制定研究计划
·通过香港大学研究生院在线系统提交申请
3. 奖学金
·香港大学为优秀博士生提供全额奖学金,金额约为每年24万港币(每月2万港币)
·申请人可申请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HKPFS),该奖学金由香港研究资助局(RGC)设立
4. 课程要求
·博士生需参加研讨会并进行演讲
·需完成两门必修课程和两门选修课程
·满足资格确认要求,详情可参考研究生院FAQ
二、教授研究方向

Prof. Yan Aixin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 革兰氏阴性菌厌氧条件下的膜组分及结构
·研究大肠杆菌在厌氧环境和氨基酸限制条件下的铜/银外排泵CusCFBA的表达和功能
·探究厌氧条件下铁硫簇酶的保护机制
·分析细菌膜结构在缺氧环境中的适应性变化
2. 厌氧适应对多药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的调控
·研究多药外排泵MdtEF在大肠杆菌厌氧呼吸中对抗亚硝基损伤的保护作用
·探究细菌在厌氧环境中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分析厌氧条件下细菌毒力因子的表达变化
3. 响应环境变化的抗生素耐药性发展的分子机制
·开发同位素标记的单细胞拉曼光谱方法追踪细菌向抗生素耐药性演变的生理轨迹
·研究金药物作为粘菌素辅助剂对抗MCR-1产生细菌的作用
·探究工程噬菌体包含抗CRISPR抑制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
·研发基于整细胞FRET的转录因子活性监测方法,在活细菌中对信号转导系统进行功能注释
4. 脂多糖结构与功能研究
·研究Kdo2-脂质A的结构多样性及其在免疫药理学中的影响
·探究聚霉素抗性的大肠杆菌需要的十一烯基磷酸-氨基阿拉伯糖翻转酶
三、创新研究想法
基于Prof. Yan Aixin的研究方向,以下是几个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计划:
1. 厌氧环境与抗生素耐药性协同进化机制研究
该研究旨在探索厌氧环境如何加速细菌对抗生素的适应性进化。通过构建模拟人体不同组织厌氧微环境的生物反应器系统,结合单细胞测序技术和同位素标记的拉曼光谱分析,追踪细菌群体在厌氧条件下获得耐药性的动态过程。该研究将揭示厌氧环境特异性耐药机制,为开发针对厌氧感染的新型抗生素提供理论基础。
2. 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可编程噬菌体治疗策略
利用Prof. Yan在CRISPR-Cas和噬菌体研究方面的专长,开发一种能够特异性靶向多重耐药菌的可编程噬菌体治疗系统。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修饰噬菌体,使其能够特异性识别和攻击携带特定耐药基因的病原菌,同时不影响正常菌群。该研究将结合抗CRISPR蛋白和药物递送系统,提高噬菌体在临床应用中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3. 膜转运蛋白网络在环境应激中的动态调控研究
该研究将利用先进的整细胞FRET监测技术,构建一个能够实时监测细菌膜转运蛋白网络在不同环境压力下的动态变化模型。通过同时监测多个外排泵系统(如CusCFBA和MdtEF)的活性及其与细胞内代谢网络的相互作用,揭示细菌如何协调多种膜转运系统来应对复杂环境变化。这一研究将为开发靶向膜转运蛋白网络的新型抗菌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4. 宿主-病原体界面的脂多糖修饰与免疫逃避机制
该研究将探索革兰氏阴性菌如何通过修饰脂多糖结构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通过建立一个高通量的脂多糖结构分析平台,结合单细胞水平的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动态成像技术,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如厌氧、pH变化、抗生素压力等)细菌脂多糖修饰与宿主免疫应答的关系。这一研究将为开发干扰脂多糖修饰的新型抗感染策略提供新思路。
5. 多组学整合分析揭示细菌群体异质性与持留性机制
利用先进的单细胞组学技术(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结合空间分辨拉曼光谱成像,构建细菌群体中不同亚群的多维特征图谱,揭示厌氧环境中细菌群体异质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与抗生素持留性的关系。该研究将有助于理解慢性感染中细菌群体的动态变化过程,为开发针对持留性细菌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