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历史系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Xu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大学 历史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大学Prof.Xu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香港大学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Xu(626)

教授现任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同时担任香港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所荣誉教授、中国跨国史研究所所长,以及大卫·H·Y·张中国历史讲座教授。作为一位享誉国际的中国近现代史专家,教授的研究横跨中国国际史、中美关系、体育外交以及中国国家认同等多个领域,为理解20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提供了独特视角。

教授于安徽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南开大学获硕士学位,并于哈佛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在加入香港大学之前,教授曾在美国和亚洲多所高校任教,包括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卡拉马祖学院(Kalamazoo College)担任温超陈东亚事务和历史讲座教授。2009年,教授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级研究院加入香港大学,目前担任嘉里集团全球化历史教授。

研究领域

教授的教学领域主要包括:中国近现代国际史、中美关系史、历史哲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体育史与外交、中国国家认同等。他目前在香港大学开设的课程包括"中国人与美国人:文化与国际历史"、"体育与中国社会"、"历史哲学"和"历史文献"等。

教授的研究兴趣广泛且独特,主要聚焦于:

  • 中国近现代国际史
  •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亚洲
  • 体育史与体育外交
  • 中国国家认同与国际化相关问题
  • 中美关系
  • 中外关系
  • 中国观念的演变

研究分析

1.《試論1890年代到1920年代體育如何成為美國的新邊疆和安全閥》

(South China Quarterly,2024年2月)

该论文探讨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体育如何在美国社会发挥重要作用。教授分析了体育如何在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成为新的"边疆"和社会"安全阀"。他论证了体育运动如何填补了美国西部边疆消失后的空白,成为美国人释放能量、建立国家认同和表达美国精神的重要途径。这一研究为理解美国体育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为比较中美体育发展路径奠定了基础。

2. 《试论体育视角在美国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23年12月)

在这篇论文中,教授审视了将体育作为一个分析视角用于研究美国历史的学术价值。他指出,体育不仅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理解美国社会变迁、种族关系、性别观念和国际关系的重要窗口。教授通过分析棒球、足球、篮球等体育项目在美国历史中的演变,展示了如何通过体育视角揭示美国社会深层次的矛盾与变化。这一研究为中国学者研究美国历史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角。

3. 《Role of Sports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n Essay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Ping Pong Diplomacy》

(美国研究,2021年)

该论文纪念乒乓外交50周年,系统梳理了体育在中美关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教授详细分析了从1872年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介绍中国传统体育开始,到1971年乒乓外交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历史轨迹。论文揭示了体育如何在中美两国政治关系紧张时期仍能维持民间交流,为两国关系解冻创造条件。教授认为,体育具有超越政治的通用语言,能够在外交僵局中找到突破口,这一观点对理解当代国际关系具有重要启示。

4. 《The idea of China and its evolutions in modern China》

(二十一世紀,2021年)

这篇论文探讨了"中国"这一观念在近现代的演变过程。教授追溯了从传统天下观到现代民族国家概念的转变,分析了中国知识分子如何重新定义"中国"以应对西方挑战。文章考察了晚清、民国和当代中国对"中国"的不同理解,以及这些理解如何影响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国际定位。教授指出,"中国"观念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复杂历程,对理解当代中国的国际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是教授正在撰写的《中国观念》(Idea of China)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5. 《Ezra Vogel: The Man, the Scholar, and the Legend》

(美国研究,2021年)

该论文是对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Ezra Vogel)的学术评价。教授分析了傅高义在中国研究、日本研究以及亚洲比较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特别是他对中美关系的深远影响。作为傅高义的同事和朋友,教授从个人角度讲述了傅高义如何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积极的公共参与,促进中美相互理解。这篇论文不仅是对一位卓越学者的纪念,也反映了教授对中美学术交流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6. 《研究美国历史的另一个视角: 1968年的一场球赛和1969年的哈佛大学学生运动》

(全球史评论,2020年)

这篇论文以1968年的一场重要球赛和1969年哈佛大学学生运动为案例,探讨了体育事件与社会政治运动之间的联系。教授详细分析了这场球赛如何反映了1960年代美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以及这些矛盾如何引发了随后的校园运动。通过将体育事件与社会运动联系起来,教授展示了体育如何成为理解美国历史的另一扇窗口。这一研究方法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为理解美国社会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

项目分析

1. 《中国观念》(Idea of China)研究项目

这是教授目前正在进行的重要研究项目,已与哈佛大学出版社签约出版。该项目探讨"中国"这一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国家认同形成的影响。教授从跨国史和共享历史的角度,考察了从传统天下观到现代民族国家概念的转变过程,分析了这一转变如何影响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国际定位。项目特别关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精英和普通民众对"中国"的不同理解,以及这些理解如何塑造中国的自我认知和国际行为。这一研究打破了传统国别史的局限,将中国置于全球互动的框架中,对理解当代中国的国际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2. 亚洲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项目

这一项目的成果已出版为《亚洲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段共享的历史》(Asia and the Great War: A Shared History)。教授从跨国史的视角,考察了亚洲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集体参与及其影响。项目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叙事,探讨了中国、日本、印度、越南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如何被卷入战争,以及战争如何影响了亚洲的内部和外部转型。研究表明,亚洲参与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成为一场"世界"战争,同时也使它成为一场"伟大"的战争。这一项目填补了国际学术界对亚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集体参与研究的空白,为理解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国际认可的历程提供了新视角。

3. 中国与奥林匹克研究项目

该项目的主要成果是《奥林匹克梦想:中国与体育,1895-2008》(Olympic Dreams: China and Sports, 1895-2008)一书。教授利用新获得的档案资料,分析了中国体育百年发展史,探讨了为什么中国在20世纪初对西方体育产生痴迷,以及这种痴迷如何与中国寻求国家认同和国际地位有关。研究特别关注乒乓外交和中国处理各种体育事件的案例,揭示了中国外交决策的模式和过程。项目回答了一系列重要问题:为什么毛泽东选择竞技乒乓球来操控世界政治?"2008年奥运会为什么给北京带来前所未有的危险和机遇?该研究被国际奥林匹克历史学会评为2008年最佳著作,对理解体育在中国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想法

1. 跨文化体育外交的当代应用

研究立意:体育作为一种超越语言、文化和政治的通用语言,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仍具有重要的外交功能。从乒乓外交到今天,研究如何利用体育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模式,尤其是在传统外交渠道受阻的情况下。

可行方向:

  • 比较研究冷战时期的乒乓外交与当代体育外交的异同,总结可资借鉴的经验
  • 探索数字时代体育外交的新形式,如电子竞技在国际关系中的潜在作用
  • 研究体育外交在处理复杂地区问题中的缓冲作用
  • 分析体育赛事如何成为国家软实力建设和国际形象塑造的平台

2. 亚洲国家共享历史的现代意义

研究立意:教授提出的"共享历史"概念,为理解亚洲国家之间的历史联系提供了新视角。研究亚洲国家如何通过重新发现和诠释共享历史,促进区域合作与和解。

可行方向:

  • 建立亚洲共享历史数据库,收集并分析亚洲国家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互动
  • 探索共享历史教育在促进亚洲区域认同中的作用
  • 研究亚洲国家如何通过共同纪念历史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和解
  • 分析共享历史视角如何帮助解决当前亚洲地区的历史争端

3. 国家认同的多维度建构研究

研究立意:国家认同不仅是政治和经济的产物,也深受文化、体育和国际互动的影响。研究中国国家认同的多维度建构过程,及其对中国国际行为的影响。

可行方向:

  • 比较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国家认同的变化,及其与国际环境的互动关系
  • 探索体育、文化和教育在塑造中国国家认同中的作用
  • 研究海外华人群体对中国国家认同的理解与贡献
  • 分析数字时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新特点和新挑战

4. 重大国际事件的亚洲视角重构

研究立意:主流国际历史叙事往往忽视亚洲的视角和经验。研究如何从亚洲视角重新理解和诠释重大国际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等。

可行方向:

  • 建立亚洲国家参与重大国际事件的口述历史档案
  • 探索亚洲国家如何在重大国际事件中发展自身的独特解释框架
  • 研究亚洲视角如何丰富和挑战西方中心的国际历史叙事
  • 分析重大国际事件如何塑造亚洲国家的集体记忆和国际认知

申请建议

1. 学术准备

跨学科知识储备:

  • 系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国际关系史,特别是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历史
  • 掌握跨国史、全球史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 了解体育史、文化史和外交史的基本知识和研究动态
  • 培养多语言能力,至少精通中英两种语言,有条件的还应学习第三种语言(如法语、日语等)

研究方法训练:

  • 熟练掌握档案研究方法,了解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重要档案馆的资源和使用方法
  • 培养口述历史收集和分析能力
  • 学习数字人文研究方法,如文本挖掘、社会网络分析等
  • 发展跨文化比较研究能力,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历史解读和比较

2. 研究定位

找准研究切入点:

  • 与教授的研究领域有交集但又有自己独特视角
  • 优先考虑跨国史视角下的研究题目,避免传统的单一国家叙事
  • 关注被忽视但意义重大的历史议题,如特殊群体的历史经验、非传统外交途径等
  • 尝试将体育、文化等非政治因素纳入国际关系分析框架

研究创新性:

  • 提出新的概念工具或分析框架,如教授的"共享历史"概念
  • 发掘新的历史资料或重新解读已有资料
  • 跨学科融合,如将体育研究与国际关系研究结合
  • 关注当代议题的历史根源,建立历史研究与当代问题的联系

3. 申请策略

  • 联系准备:
  • 提前阅读教授的主要著作和论文,了解其研究兴趣和方法
  • 准备一份简洁而有针对性的研究计划,清晰展示研究问题、理论框架、方法和预期贡献
  • 在联系教授前,可先参加其学术讲座或研讨会,或通过其他学者引荐
  • 电子邮件联系时注重专业性和简洁性,展示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研究兴趣

申请材料准备:

  • 个人陈述中强调与教授研究领域的契合点,以及自己的独特贡献
  • 研究计划应体现跨国史视角和对档案研究的重视
  • 准备一篇与申请研究方向相关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作为写作样本
  • 推荐信最好来自熟悉跨国史或国际关系史的学者

博士背景

Chronicle Zhou,985历史学院博士生,专注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研究。擅长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和跨学科方法,探索历史文献中的潜在模式和长期趋势。在研究唐宋时期官僚制度演变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中国历史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研究成果发表于《历史研究》和《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等重要期刊。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数模竞赛避坑指南避开这些坑你也能冲国奖!

下一篇

牛津学费全面上涨6%!刚刚2026fall本科新生学费公布!最贵专业一年已超60万人民币!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