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美国华人华侨史)直博申请

在本次的博士讲座中,我们与王博士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了解了历史学博士多样化的研究方向,以及历史学的申请要求。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期精彩的讲座,了解更多博士申请相关内容。

S: 您可以简单给我们介绍下您目前所研究的方向吗?

Dr. Wang:

在本科阶段,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美国移民史,尤其是华人华侨如何来到美国,以及他们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当时我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交流期间,有机会在当地的一家亚洲移民博物馆参与工作。在那里,我接触到了一批珍贵的中文信件,大约 300 封,时间跨度从 1910 年代到 1930 年代,内容主要是一个旅美华人家庭与其在国内及美国各地亲友之间的通信。我与几位同学共同协助博物馆完成了这些信件的翻译工作。

自此,我便以这些书信为研究切入点,把它们作为重要的一手资料。后来,我又在国内广东台山、开平、江门等华人侨乡收集了相关档案,并将中美两地的资料结合起来,作为博士论文和后续研究的核心材料。我的研究重点是通过这些侨批,探讨在跨国环境中家庭成员如何保持联系、如何分配不同的家庭角色。由于移民往往是男性赴美,而留守的母亲、妻子和子女则在国内,这些书信展现了他们在家庭结构和角色分工上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这些通信还反映了华人在美国排华法案(1882–1943 年)期间所面临的困境。在严苛的排华政策和社会压力下,他们如何通过书信与家人维系情感与责任?这些外部压力又如何影响他们的家庭关系与日常行为模式?通过解读这些信件,我希望能够揭示排华背景下华人跨国家庭的生存策略与社会经验。

S: 目前一些新兴技术,比如AI,手机,电脑等的出现,是否会影响历史学的研究?

Dr. Wang:

我个人的研究并没有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我的研究主要聚焦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大约二战之前、1950年以前的华人移民史。虽然最早的中国移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约1840年代末至1850年代),但我关注的并不是最早期,而是20世纪初期至排华法案废除之前的这一阶段。

在这之后,华侨之间的通信依然存在,例如我也见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侨批书信,只是再往后,随着2000年以后电脑邮件的普及,通信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不过,这部分并非我的研究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发展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例如,一些基于人工智能和算法的软件可以帮助学者识别、提取书信中的关键词汇,从而进行大规模的文本分析。这类技术手段在处理历史档案时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如果要研究当代移民群体如何借助电子邮件、微信、QQ 等新型通讯方式来维系家庭与社会网络,那更接近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并非我的专长。我的重点仍然是通过20世纪上半叶的侨批书信,考察华人跨国家庭在排华背景下的交流与角色变迁。

S: 历史学还有一些什么其他的研究领域?

Dr. Wang:

在美国的学术体系中,历史学的划分主要有两个维度。首先是区域划分,几乎所有大学都会按照地理区域来分类,例如东亚史(East Asian History)、非洲史、欧洲史、美国史、南美史、东南亚史、澳洲史等。如果一篇研究的核心大部分内容(例如 60%–70%)集中在中国,就会被归入“中国史”,也就是东亚史的大框架中;如果研究的主体是美国,即便涉及到跨国因素,也会被视为“美国史”。因此,从古代史到明清史,再到近现代中国史,都属于“中国史”;而早期美国史、内战后的美国史、乃至近代美国史,都统一归入“美国史”。

另一方面,美国学界还会按照主题划分。比如,移民史(Immigration History)、性别史(Gender History)、家庭史(Family History)、种族史(Race and Ethnicity)、政治史、军事史等,都是常见的研究主题。这些主题跨越不同区域,可以与区域划分形成交叉。

在申请学校或选择导师时,需要同时考虑这两个维度。以我为例:从区域上看,我的研究被归入美国史,因为我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生活与交流;从主题上看,我属于移民史方向。我的导师就是美国史领域的移民史专家,专门研究亚裔美国人(Asian American),同时也涉及种族与族群研究;另一位导师则来自中国史领域。正因如此,我的研究和毕业论文同时涵盖了美国史和中国史两个面向。但在申请时,我是以“美国史”方向提交的材料。

S: 有没有一些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

Dr. Wang:

目前在美国的历史学界,一些研究主题非常热门。例如 性别史(Gender History)、女性史(Women’s History) 以及 种族研究(Race and Ethnicity),这些方向一直以来都受到高度关注,近年来更是愈发火热。移民史(Immigration History) 和 跨国史(Transnational History) 也属于相对活跃的领域,导师资源较为丰富。

相比之下,环境史(Environmental History) 曾经在学术界有过一波热潮,在招聘信息中也常常能看到相关需求。但实际上,能够真正指导环境史研究的教授并不多,所以尽管学界有需求,但师资相对稀缺。其他方向如 政治史(Political History)、军事史(Military History) 以及 宗教史(Religious History) 也拥有较为稳定的研究群体。人权史(Human Rights History) 等则相对小众,通常一个系可能只有一位教授涉及该领域。

在选择申请学校时,可以注意院系规模。大型、顶尖大学的历史系往往有几十位教授,因此会尽量覆盖主流甚至部分冷门的研究主题。例如,有的学校发现本系缺乏亚裔美国史(Asian American History)的研究力量,就会专门招聘该领域的学者以弥补空缺。虽然全美范围内研究亚裔美国史的学者总体人数不多,但在规模较大的历史系,通常至少会有一位教授涉猎这一方向。

因此,从申请和未来就业的角度来看,选择热门方向(如性别、种族、移民、跨国),导师和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选择小众方向(如环境、人权、亚裔美国史),则更依赖院系规模和特定学校的师资配置。

S: 申请过程中有哪些申请材料比较重要?

Dr. Wang:

在申请美国历史学博士项目时,两个最为关键的材料往往是 Writing Sample 和 Research Proposal / Statement of Purpose。不同学校可能称呼略有差异,但核心要求一致。相比之下,它们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一般意义上的 Personal Statement。Writing Sample 的作用在于展示申请者是否真正具备历史研究的能力。导师会特别关注:你是否能够熟练地解读一手资料(primary sources);你的分析是否深入,而不仅仅停留在叙述层面;你能否提出一个清晰的论点(argument),并通过扎实的材料和严谨的分析来支撑这个论点。美国的学者一贯强调,历史研究不能只是重述事实,而必须形成有说服力的论点。如果文章中的观点虽看似宏大,却缺乏足够的材料与分析去支撑,就会显得牵强。这也是许多申请者在 Writing Sample 中常见的问题。

Research Proposal / Statement of Purpose 则是展现你的研究计划与未来方向。导师希望从中看到:你对历史研究的热情和“sense”,即对学科的基本理解与方法意识;你对未来研究的设想是否具体、清晰,并且具有可操作性;你所提出的研究主题是否与目标院系的学术资源和导师的兴趣契合。

换句话说,Writing Sample 展示你能“做历史”,Research Proposal 展示你未来“想做什么历史”。如果二者都能够呈现出严谨的学术能力、明确的研究兴趣和实际的可行性,那么导师会认为你已经具备开展博士研究的潜力。

S: 您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在您身边的同学中,大家普遍是直博还是先上一个硕士再申请博士的更多?

Dr. Wang:

在申请历史学博士的路径上,其实并没有单一的模式。既有直接从本科进入直博的情况,也有先读硕士再进入博士的情况。就我个人而言,之所以选择先读硕士,是因为我最初申请直博没有成功,于是转而选择了硕士项目。

我的本科专业并不是历史学,而是博物馆学和考古学。我之所以后来转向历史学研究,是因为接触到那批侨批书信资料,需要用历史学的方法来研究它们。进入硕士阶段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历史学的规范与方法论:原来写历史并不仅仅是“把材料写下来”,而是要有清晰的论点,要掌握相关理论和 historiography,要学会如何在学术语境下分析和解释一手资料。这些都是我在本科阶段未曾充分意识到的。

因此,如果本科并非历史专业,但想转向历史学研究,尤其计划到美国读博,那么通过硕士阶段的训练会非常有帮助。它不仅能让你更系统地理解历史学的研究方式,也能让申请材料更有说服力,显示出你具备做历史学研究的能力与学术“sense”。

当然,如果本科就是历史学背景,并且已经广泛阅读,具备良好的研究能力与学术训练,那么直接申请博士也是可行的。我身边就有不同的案例:有的同学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美国名校的博士项目;有的先在国内读完硕士再申请;还有人选择在新加坡读硕士,然后再到美国攻读博士。换句话说,直博和先硕后博两条路径在学界都存在,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还是看个人的学术准备和研究规划。

S: 历史学博士未来就业方向有哪些呢?

Dr. Wang:

在我看来,博士阶段的发展路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选择与方向。以明尼苏达大学为例,我们系为博士生提供了相对多元的机会,不仅有助教的职位,还有不少助研的机会。

例如,系里与一本全国发行的学术期刊合作,如果博士生的研究方向与该期刊的时间段或主题相关,就可以申请担任编辑,从而积累编辑经验。这类经历不仅有助于学术研究,还能为将来从事学术出版、编辑等非学术职业提供竞争力。类似的机会并不局限于博士毕业之后才有,在读期间就可以探索。

此外,如果博士生中途决定不继续完成学位,学校通常会授予硕士学位作为退出选项。这意味着学生依然能凭借学位和训练去寻找其他职业道路。我导师曾指导过一位学生,他在博士阶段发现自己对写作指导很有兴趣,后来便进入了学校的写作中心,现在已成为帮助研究生写作的主管,发展得非常成功。

我个人的经历是,在博士后期尝试了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的助研工作,这些经历为我拓展了学术之外的职业技能和社会经验。导师们也非常支持学生的多元探索,至少在明大,老师们不仅不会阻拦,还会鼓励学生利用校内外资源,积累不同类型的经验。

当然,历史学博士生在研究与写作上的压力很大,尤其对国际学生而言,学业负担容易让人忽视其他发展机会。但从资格考试之后,就应当认真思考未来道路:是否坚定走科研与学术岗位,还是在校期间就开始尝试更多职业化的选择?美国大学的环境其实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与岗位,只要善加利用,就能在博士训练之外积累更广阔的职业经验。

S: 历史学博士的funding情况如何?

Dr. Wang:

在美国人文学科的博士项目里,资金来源往往主要由系里提供。因此,系里的年度预算情况会直接影响博士招生人数。以明尼苏达大学为例,招生规模确实会随着预算的变化而有所调整。有时系里资金充裕,可能招收 12 名新生;而如果预算紧张,则可能只招 10 名。

这些具体情况在申请阶段,外部申请者通常是无法得知的。只有在进入项目之后,学生才能通过系内会议或与导师、同学交流,了解到系里预算变化与招生规模之间的联系。换句话说,人文学科博士的招生规模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年的财政状况。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澳洲昆士兰大学全奖PhD博士项目招生中!

下一篇

香港理工大学全奖博士招生(Prof. Menglin Chen)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