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香港城市大学 法学系的博士生导师Prof.HSIAO,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让大家学会如何从了解一个导师开始,到后期更好地撰写套磁邮件及其他文书。
研究领域解析和深入探讨
教授是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的副教授,其研究领域主要聚焦于金融法和商法的交叉地带,特别是银行与金融交易、资本市场、股权与信托法、场外衍生品交易以及公司过失责任等领域。他的研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融合了法学、金融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
- 银行与金融交教授深入研究了金融交易的法律结构与风险管理机制。他特别关注银行在执行客户指令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如Quincecare责任原则,这一原则要求银行在执行客户指令时,如发现可疑情况,应采取合理谨慎的态度。这一研究方向对于明确银行业的法律责任边界,平衡效率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 资本市场研究教授关注监管政策如何影响私法交易,以及市场参与者如何应对这些变化。他的研究特别聚焦于两个核心问题:1) 监管政策和市场结构变化如何影响基于私法的市场交易;2) 市场参与者如何应对这些变化。这一研究视角反映了现代金融市场中公私法界限日益模糊的现实,为理解复杂金融监管环境下的法律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 场外衍生品(OTC derivatives)教授对国际掉期与衍生品协会(ISDA)主协议等标准化合同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这些文本如何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发挥"软法"的作用,以及如何被不同法域"移植"和本地化。这一研究方向对于理解全球金融法律秩序的形成机制,以及地方法律体系如何与国际标准互动具有重要启示。
- 信托法教授研究了信托制度如何适应现代金融交易的需求,以及如何在不同法域中发挥资产保护和风险隔离的功能。这一研究方向对于理解普通法传统与大陆法系在财产权和债权安排上的差异,以及信托制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精读教授所发表的文章
1.《A Commentary on EMIR and REFIT: Pluralism in the Regulatory Framework》
2025年,由Edward Elgar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详细分析了欧洲市场基础设施监管(EMIR)和监管适应性和有效性(REFIT)法规如何在全球背景下重塑金融市场结构,以及这些变化对市场参与者和交易模式的影响。该著作属于Elgar Commentaries in Financial Law系列,反映了教授在金融法领域的专业地位。这项研究不仅关注法规的技术细节,更深入探讨了金融监管中的多元主义问题,反映了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中多层次、多主体治理的复杂性。
2.《Directors' Duty to Creditors: A Contractual Approach to Coherent Theory》
2025年,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Law and Regulation》发表
一文,提出了理解董事对债权人责任的契约方法。这篇论文挑战了传统公司法中董事责任的概念框架,提出通过契约视角重新解释董事对债权人的责任,为解决公司法中的理论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研究对于平衡股东利益与债权人保护,特别是在公司财务困境情况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Bank's Quincecare Duty and Bank's Duty to Execute Order: A Welcome Clarification》
2024年,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Law & Regulation》发表
文章分析了最新的法院判决如何澄清银行在执行客户指令时的法律责任边界。Quincecare责任是英国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要求银行在执行客户指令时应保持合理谨慎,如有可疑情况应拒绝执行。这篇论文通过分析最新判例,阐明了这一责任的适用范围和限制,为银行业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指导。
4.《FROM THE GLOBAL ISDA MASTER AGREEMENT TO THE CHINESE VERSION OF NAFMII: A STANDARD FORM CONTRACT AS THE SOURCE OF LEGAL TRANSPLANT, IRRITATION, AND INTEGRATION》
2024年,在《George Mason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发表
文章探讨了全球标准化金融合同如何被中国本土化,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法律移植、刺激和整合机制。这篇论文揭示了国际金融法律标准如何在不同法律传统和监管环境中被接受和改造,对于理解全球金融法律秩序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启示。
教授的学术地位
教授在金融法和商法领域已经建立了稳固的学术地位,其研究成果和专业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从学术背景看,教授拥有英国伦敦大学高级法律研究所(IALS)法学博士学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法学硕士学位,这些顶尖学府的教育背景为其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 教学和研究生涯教授曾在多所知名高校任教,包括莱斯特大学(2013-2022)、香港中文大学(2010-2013)、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2009-2010)和班戈大学(2007-2009),这些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学术视野和教学经验。2016年,他获得了英国高等教育学院院士(FHEA)资格,这一资质证明了他在高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能力和贡献。教授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法律实务界的重视,其著作和论文被新加坡上诉法院案例Alwie Handoyo v Tjong Very Sumito [2013] SGCA 44和新加坡国际商事法院案例CPIT Investments Ltd v Qilin World Capital Ltd and another [2017] SGHC(I) 5引用,这反映了其研究对司法实践的影响。此外,他的研究还被多部权威法律教材引用,如《Smith and Hogan Criminal Law》(第14版,牛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和《A Arora Banking Law》(培生出版社,伦敦,2014年),这表明其研究成果已成为相关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
- 学术编辑和评审工作教授自2021年起担任《Banking and Finance Law Review》的近期发展编辑,曾担任《Journal of Legal, Ethical and Regulatory Issues》和《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的编委。他还曾担任卡塔尔国家研究基金会(QNRF)国家优先研究计划、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全球挑战研究基金(ESRC-GCRF)同行评审小组成员,这些经历体现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专业声誉和影响力。
- 研究成果教授的研究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展现了其学术影响力。截至2025年,他已发表21篇同行评审期刊论文、3部研究专著、3章编著章节和2部教科书。虽然其Scopus h指数为1,但这可能未能完全反映其在法学领域的影响力,因为法学研究的引用模式与自然科学有显著差异,法学研究更多通过判例引用和教材引用而非学术引用展现影响力。
- 国际合作教授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保持合作关系,曾担任亚太结构性金融协会有限公司(Asia Pacific Structured Finance Association Ltd)的执行成员(2011-2013),这些经历扩展了其研究网络和国际影响力。
有话说
教授的研究为我们理解金融法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提供了重要视角。基于其研究,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创新思考:
- 金融科技(FinTech)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金融市场的结构和运作方式,这对传统金融法律框架提出了挑战。教授关于加密衍生品监管的研究已触及这一领域,但仍有广阔的研究空间,特别是在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新兴领域对金融法基本概念的挑战。未来研究可以探索如何在保护金融稳定和促进创新之间取得平衡,以及如何构建适应技术变革的弹性监管框架。
- 全球金融监管协调与本地化适应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教授关于ISDA主协议与中国NAFMII主协议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国际标准在不同法域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全球金融治理中的法律多元主义,分析不同法律传统如何影响金融监管的实施效果,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包容和有效的全球金融监管体系。
- 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正在重塑金融市场和监管框架。绿色金融、ESG投资、气候风险披露等议题对传统金融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研究可以探索如何将环境和社会目标整合进金融法律框架,如何设计有效的法律机制促进可持续金融发展,以及如何平衡短期金融利益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
- 金融市场的互联性和复杂性增加了系统性风险管理的难度。教授关于EMIR和REFIT的研究涉及这一领域,但可进一步探索不同法域系统性风险管理的法律方法比较,以及金融互联性增强背景下的风险传导机制。这一研究方向可以结合网络分析、复杂系统理论和法律设计,探索更有效的系统性风险管理法律框架。
- 金融消费者保护是金融法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金融服务的普及化和复杂化,如何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成为监管焦点。未来研究可以探索数字金融环境下的信息披露义务重构,行为经济学对金融消费者保护法的影响,以及如何设计更有效的金融消费者教育和赋能机制。
- 法律人工智能在金融监管中的应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如何利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辅助金融监管决策,如何设计适应性监管算法,以及如何确保算法监管的透明性和公正性,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博士背景
Justice Li,985法学院博士生,专注于国际法与人权法的交叉研究。擅长运用比较法和跨学科方法,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权保护机制和国际法治建设。在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隐私权保护和数据主权问题上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德恒杯"全国法律英语辩论赛冠军。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法学》和《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等重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