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CHOI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中文大学 社会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中文大学Prof.CHOI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香港中文大学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CHOI(632)

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社会学系教授,同时担任该校性别研究中心的联合主任。教授在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作为一位在社会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教授曾担任哈佛大学社会学系的富布赖特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高级访问研究员以及牛津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的利物浦信托访问教授,拥有丰富的国际学术经验。

教授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移民、性别、家庭和性取向等领域,特别关注中国和亚洲社会的相关问题。教授的学术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研究成果上,还表现在公共服务和教学方面的卓越贡献。从2015年至2021年,教授曾担任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EOC)的委员,并被选为EOC政策、研究和培训部门以及反性骚扰工作组的召集人。在教学方面,教授获得了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模范教学奖、研究教授奖、青年研究员奖和研究卓越奖在内的多项荣誉,以及香港研究资助局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杰出学者奖。

研究领域

教授的教学和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领域:

  1. 性别研究教授在性别研究方面有深厚的学术积累,特别关注性别角色、性别认同以及性别不平等如何在不同社会背景和制度环境中表现和发展。教授的研究涵盖了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分析到微观的个人经历和互动分析,探讨性别如何塑造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关系。
  2. 家庭研究在家庭研究领域,教授关注家庭结构和动态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与更广泛的社会经济转型相互作用。特别是在中国和其他亚洲社会背景下,教授探讨了家庭关系、家庭决策以及代际互动的复杂性,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3. 移民研究教授对移民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国内移民以及跨国移民的深入研究。教授特别关注移民经历对性别关系和家庭动态的影响,以及移民如何在新环境中重构自己的身份和社会网络。教授的研究揭示了移民经历的复杂性以及移民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策略。
  4. 性取向研究教授在性取向研究领域也有重要贡献,特别关注LGBTQ+群体在中国和亚洲社会背景下的生活经历和身份建构。教授的研究探讨了性少数群体如何在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现代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协商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亲密关系,以及他们在面对社会偏见和歧视时采取的应对策略。

研究分析

1:《Not coming out as affective care: LGBTQ+ individuals navigating the feeling landscape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发表于《The Sociological Review》(2025年)

该研究探讨了LGBTQ+个体在代际关系中如何通过情感方式处理身份认同问题。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不出柜作为情感关怀"的概念,解析了LGBTQ+人群如何在维护家庭关系的同时保护自己的性别认同。研究通过深入访谈揭示了情感景观在代际关系中的复杂性,以及LGBTQ+个体如何通过情感工作来协商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家庭关系。这项研究不仅丰富了对LGBTQ+群体生活经验的理解,也为情感社会学和亲密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2:《Gender digilantism and bystanders: networked cyber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 Hong Kong》

发表于《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24年)

这篇论文研究了香港网络亲密伴侣暴力中的性别数字义警主义(gender digilantism)和旁观者行为。教授通过分析数字平台上的亲密伴侣暴力案例,揭示了网络环境如何改变了亲密关系暴力的形式和动态。研究特别关注性别因素在数字义警行为中的作用,以及旁观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对亲密伴侣暴力的反应和干预。这项研究不仅拓展了对网络暴力的理解,也为制定预防和干预网络亲密伴侣暴力的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3:《The Cultivation of Transnational Cultural Capital in Childhood: Experiences of Chinese Global Multiple Migrants》

发表于《Global Networks》(2024年)

该研究探讨了全球多重移民家庭如何在子女童年时期培养跨国文化资本。教授通过对这些家庭的深入研究,分析了父母如何通过教育投资、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等策略来培养子女的跨国能力。研究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资本形成的复杂过程,以及这些资本如何为儿童未来的全球流动性提供资源。这项研究为理解全球化时代的家庭策略和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丰富了对文化资本概念的理解。

4:《An Intimacy Field Framework: Class, Habitus, and Capital in Gay Relationships》

发表于《The Sociological Review》(2023年)

这篇论文提出了"亲密场域框架",运用布迪厄的理论来分析同性恋关系中的阶级、惯习和资本。教授通过对同性恋伴侣关系的研究,揭示了社会阶级如何影响亲密关系的形成和维持,以及不同形式的资本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被转换和利用。这一理论框架不仅有助于理解同性恋群体中的关系动态,也为更广泛的亲密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该研究将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创新性地应用于亲密关系研究,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的应用范围。

5:《Doing and Undoing Gender: Women on the Frontline of Hong Kong's Anti-Extradition Bill Movement》

发表于《Social Movement Studies》(2022年)

该研究考察了女性在香港反修例运动前线的经历,分析了她们如何在抗议活动中实践和解构性别。教授通过对女性示威者的深入访谈,揭示了社会运动环境中性别身份的流动性和复杂性。研究表明,女性通过参与前线抗议活动,一方面挑战了传统性别规范,另一方面也在某些情境中重新强化了某些性别期望。这项研究为理解社会运动中的性别动态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女性主义运动研究贡献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6:《Gendered Labor Contentions in the Platform Economy: Studying Food Delivery and House Cleaning Workers》

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2025年)

这篇论文研究了平台经济中的性别化劳动争议,特别关注食品配送和家政清洁工作者。教授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平台工作中的性别差异,揭示了平台经济如何重构或强化既有的性别劳动分工。研究表明,尽管平台经济为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但也复制了传统劳动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和歧视。这项研究为理解数字化时代的劳动关系和性别不平等提供了重要见解,也为平台监管和劳工权益保护提出了政策建议。

项目分析

1:跨国文化资本与全球多重移民研究

这个项目聚焦于全球多重移民家庭如何在子女童年时期培养跨国文化资本。教授通过多地点民族志研究,深入考察了这些家庭的教育策略和文化实践。研究发现,全球多重移民家庭通过精心设计的教育路径、语言学习、文化浸润等方式,为子女积累了丰富的跨国文化资本,这些资本不仅包括语言能力、文化知识,还包括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能力和全球社会网络。

该项目对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家庭策略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社会阶层如何通过跨国流动性来复制和强化社会优势,也展示了全球化如何重塑家庭教育实践和代际关系。这一研究为全球化与教育不平等、跨国家庭动态以及儿童社会化过程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见解。

2:技术与社会法律环境对网络暴力的影响比较研究

这个由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的比较研究项目考察了技术和社会法律环境如何影响多地的性别和网络暴力。该项目通过跨地区比较,探究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法律框架如何塑造网络暴力的形式和动态,以及受害者和旁观者如何应对和解释这些暴力行为。

研究发现,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和社会反应深受当地社会文化和法律环境的影响。例如,在性别观念更为传统的社会中,女性更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目标,而且暴力往往与传统性别规范的维护相关。同时,不同地区的法律框架和执法实践也显著影响了受害者的求助行为和社会干预的有效性。

3:后社会主义中国的阶级、性别和LGBT生活故事研究

这个项目是教授正在进行的第二部专著研究,考察了后社会主义中国的阶级、性别和LGBT生活故事。该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LGBT群体的生活叙事,探究了阶级和性别如何交织影响中国LGBT群体的身份建构、亲密关系和社会参与。

研究发现,阶级背景和经济资源显著影响了中国LGBT群体的生活经验和身份认同过程。例如,中产阶级LGBT群体往往拥有更多资源来建立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和社交网络,而工人阶级LGBT群体则面临更多经济和社会限制。同时,性别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在社会认可和家庭压力方面面临不同的挑战。

研究想法

1.数字化时代的跨国亲密关系维持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跨国家庭和亲密关系的维持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个研究方向可以探索以下问题:

  • 数字媒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如何理解数字通讯技术在维持跨国亲密关系中的作用和局限?不同社会群体(如不同代际、不同教育背景的群体)如何差异化地利用数字技术维持亲密关系?
  • 数字亲密关系的情感动态:跨国家庭如何通过数字媒介传递情感和关怀?这种"数字亲密性"与面对面互动有何不同?
  • 平台算法与亲密关系:社交媒体和通讯平台的算法如何塑造跨国亲密关系的互动模式?这些技术中介如何影响亲密关系的权力动态?

2.气候变化与性别化移民适应策略

气候变化正成为全球移民的重要推动力,而这种环境移民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化特征。这个研究方向可以探索:

  • 气候移民的性别差异:不同性别群体如何差异化地经历和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移民?性别如何影响移民决策、路径选择和目的地适应?
  • 交叉性分析框架:如何将性别、阶级、种族等多重身份交叉性纳入气候移民研究?这些交叉身份如何塑造移民的脆弱性和适应能力?
  • 适应性策略的创新:如何从性别视角理解和评估气候移民的适应策略?如何设计性别敏感的政策干预来支持气候移民?

3.数字平台经济中的亲密劳动与性别重构

随着平台经济的兴起,传统上由女性主导的照顾和亲密劳动正经历数字化转型。这个研究方向可以探索:

  • 亲密劳动的平台化:数字平台如何重构育儿、老人照顾、心理支持等亲密劳动?这种平台化如何影响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和身份认同?
  • 性别边界的流动与固化:平台经济是挑战还是强化了亲密劳动的性别化?男性进入这些传统女性领域时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 跨国亲密劳动网络:数字平台如何促进或限制亲密劳动的跨国流动?这种跨国亲密劳动如何重塑全球照顾链和性别分工?

4.LGBTQ+群体的数字身份与社区建构

数字空间为LGBTQ+群体提供了建构身份和社区的新场域,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这个研究方向可以探索:

  • 数字原生LGBTQ+身份:年轻LGBTQ+群体如何在社交媒体和数字平台上建构和表达自己的性别和性取向身份?这些数字身份与线下身份有何关联和张力?
  • 跨国数字社区:LGBTQ+群体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建立跨越国界的社区和支持网络?这些跨国社区如何影响本地的性别和性取向政治?
  • 算法偏见与数字安全:平台算法如何影响LGBTQ+内容的可见性和流通?LGBTQ+群体如何应对数字环境中的安全风险和隐私威胁?

申请建议

1.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准备

强化社会学理论基础:

  • 深入学习与教授研究领域相关的社会学理论,特别是性别理论、家庭社会学理论、移民理论和酷儿理论。
  • 熟悉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资本理论,这是教授研究中常用的理论框架。
  • 了解交叉性理论(Intersectionality),这对理解教授如何将性别、阶级、移民身份等多重维度结合分析非常重要。

方法论准备:

  • 掌握质性研究方法,特别是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和生活史研究等教授常用的方法。
  • 发展跨文化研究能力,包括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敏感性,这对于参与教授的跨国比较研究项目至关重要。
  • 了解数字民族志方法,这对研究数字环境中的社会互动和身份建构很有价值。

2.研究提案准备

找准研究定位:

  • 仔细阅读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2022-2025年的出版物,理解当前研究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
  • 关注教授提到的正在进行的项目,特别是关于技术和社会法律环境对性别和网络暴力影响的比较研究,以及关于后社会主义中国的阶级、性别和LGBT生活故事的研究。

研究提案设计:

  • 提出理论上有贡献、方法上可行、与教授研究相关但又有创新的研究问题。
  • 清晰阐述研究的理论框架,展示你对相关文献的掌握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 详细说明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计划,包括可能的田野点选择、访谈对象招募策略、研究伦理考量等。
  • 讨论研究的潜在理论和实践意义,包括对学术知识的贡献和对公共政策的启示。

3.个人背景与经验准备

相关研究经验:

  • 参与与性别、家庭、移民或性取向相关的研究项目,积累实际研究经验。
  • 如有可能,参与跨文化或国际比较研究,这与教授的研究取向高度相关。
  • 发展数据收集和分析技能,特别是质性数据的编码和分析能力。

实践与公共参与:

  • 考虑参与与性别平等、LGBTQ+权益或移民权益相关的社会实践或倡导活动,这不仅能增加你的实践经验,也能展示你对研究主题的社会关怀。
  • 关注香港和亚洲地区的性别政策和相关社会议题的发展,培养对研究背景的敏感性。
  • 参与相关的学术社群或专业网络,建立与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和专业联系。

博士背景

Sociology Li,985社会学系博士生,专注于城乡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擅长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和治理创新。在研究数字化时代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重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奖。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和《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等重要期刊。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在EPQ拥有牛剑同款硕博导师!EPQ英方导师9月上新:G5经济/地理/法学方向

下一篇

省钱省时还好考?从考什么到谁适合考?一文说清ESL与雅思的本质区别!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