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早申“上岸”同学的真实吐槽
“拿到ED录取那天,我本来以为自己会开心到飞起来。
结果过了几天,反而开始失眠。
一方面觉得自己幸运,另一方面又忍不住想:
‘我是不是选得太早了?要是再等等,会不会有更好的?’
别人都在庆祝,我却开始焦虑。
爸妈说‘有学上就好了’,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
感觉自己像提前毕业的‘焦虑代言人’。”
类似的情况,其实非常普遍。
另一位去年被ED录取到TOP 30院校的学生也说:
“身边好几个朋友RD上了更高的学校,我虽然安全上岸,却总有点遗憾——ED让我赢得确定性,也让我失去了选择权。”
这种“幸福的焦虑”,正是ED的两面性。从“担心没学上”,到“担心去了不值”——ED的确定性,有时反而带来新的不确定。
ED到底能不能“反悔”?
ED(Early Decision)是美本早申中最严格、也最有利的一种录取政策。你只能申请一所ED学校,一旦录取,就意味着必须入读、不得更改。
因为有这种“绑定性”,ED录取率往往比RD高出不少。很多同学会用ED冲梦校,希望“早上岸、早解脱”。但很多家长和学生并不知道——ED不是绝对不可解绑❗
如果遇到以下情况,是官方允许“撕ED”的⬇
经济原因
如果你在申请时提交了助学金申请,但录取后发现奖助金额远低于预期、或家庭突然发生经济困难,确实无法负担学费,可以向校方提出书面申请解除绑定。(通常需要提供收入证明或经济状况说明)
重大变故
例如突发的健康问题、家庭事件、签证问题等,导致无法按计划入学,也可提出解绑申请。
❌
但要注意:无理由毁约属于违规行为。
有学生曾因撕ED被系统标记,其他学校直接撤销录取,甚至影响母校声誉。
有家长在社交平台吐槽:“我们学校有个学生康奈尔ED毁约,从那之后,几年都没再录过人。”
但!有3所TOP名校的ED规则,真没那么死板!
01、东北大学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被分配到分校区或特殊项目,可解绑!
Northeastern除了波士顿主校区外,还有多个分校和特殊项目:
- NU-London:伦敦3年 + Boston/Oakland 1年(英美双学位)
- NU-Oakland:首年在加州奥克兰校区,之后可转主校区
- NU-IN / NU-Bound / NU-Immerse:海外或分校过渡项目
这些项目的offer上通常会标注“Non-binding Offer(非绑定录取)”,你可以选择不去读,而不算毁约!不过,这种情况往往要等到拿到offer后才知道。近年来,大约有10%-15%的ED学生会被分配到非主校区项目。
申请建议:
如果你非常想去NU主校区,一定要提前了解项目差异,并和升学顾问确认“NU-IN / NU-London”是否在可接受范围。
02、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被调剂进特殊项目,也能解绑!
在CA系统申请NYU时,学生可以选择是否接受调剂到 Liberal Studies Core (LSC) 项目。该项目偏重人文通识教育,对理工或商科导向的学生来说,课程差距较大。
如果被调剂进LSC,录取信中会注明:“You may accept or decline this offer without binding commitment.”也就是说:接受LSC即是ED生效;拒绝LSC就是ED自动解绑,没有惩罚。
申请建议:
如果主申理科、计算机或商科,不想被调剂到LSC,务必在申请前明确勾选选项,也可在文书中强化你对目标学院的匹配度。
03、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申请前就能“埋下解绑伏笔”!
JHU的ED申请可填写两个志愿专业。如果你第一志愿报了Public Health DMP(本硕连读项目),但最终被录到普通Public Health本科,你可以拒绝录取,不算违约。所以,JHU的DMP录取必须入读;普通Public Health录取,就可以解绑。
这对“主英辅美”的学生尤其友好:既能冲刺牛剑公共政策或生物方向,又能保底JHU,不影响两边结果。
申请建议:
如果计划双线申请(如英美并行),DMP是一个非常灵活的策略位,既提高录取机会,又保留后续选择权。
总结
ED确实是早申中的“通关密钥”,但它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政策和明确自我取向的基础上。
无故撕ED不可取;
但部分院校(NU、NYU、JHU)确实存在“灰度解绑”空间;
想稳中求胜,就要:
- 研究各校ED项目细则
- 提前规划申请顺序
- 保留“灵活选项”,防止被早申锁死
早申的两面性——它既带来确定,也制造不确定。大家在按下“Submit”之前,最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清楚:我为什么要现在选?”、“我愿意为这个决定付出多大代价?”如果你正在准备早申,这3所学校的细则与背后的逻辑,值得你在提交前再看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