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香港浸会大学 音乐学系的博士生导师Prof.Chen,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让大家学会如何从了解一个导师开始,到后期更好地撰写套磁邮件及其他文书。
研究领域解析和深入探讨
教授作为香港浸会大学的音乐教授和演奏专业协调员,主要专注于三个相互关联的研究领域:法国巴洛克键盘音乐、演奏实践和键盘改编。这三个研究方向既反映了历史音乐学的传统学术关注点,也体现了当代表演研究的实践导向特性,构成了一个融合历史、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研究体系。
- 法国巴洛克键盘音乐作为教授研究的核心领域,具有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演传统。17世纪至18世纪的法国键盘音乐以其精致的装饰音、独特的节奏特性(尤其是所谓的notes inégales或"不均等音符")以及对触键和音色的精细控制而闻名。与同时期的意大利和德国作品相比,法国巴洛克音乐更强调优雅与精致,而非技巧炫耀。教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关注作品本身的分析和解读,更致力于重建17世纪法国作曲家作品的原始版本,通过批判性校订版的出版,为当代演奏者提供更准确的乐谱资源。
- 演奏实践(Performance Practice)研究教授在这一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17世纪法国大键琴(harpsichord)演奏技巧和风格的探索。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当时的理论著作(如François Couperin的《触键的艺术》)以及对现存乐器的研究,教授致力于重建巴洛克时期的演奏美学和技术要求。这种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直接影响当代早期音乐的演奏方式,促进了历史知情演奏(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运动的发展。
- 键盘改编(Keyboard Transcriptions)在巴洛克时期,将管弦乐、歌剧或声乐作品改编为键盘乐器版本是一种常见做法,这不仅使这些作品能在更广泛的场合被演奏,也反映了当时音乐传播和接受的方式。教授通过研究这些改编作品,不仅揭示了原作与改编版之间的关系,也探讨了改编过程中音乐要素的转换和重新诠释,为理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思维和创作实践提供了新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教授的研究方法融合了传统音乐学的文献研究、乐谱分析与实际演奏实践。他既是学者也是表演者,这种双重身份使他能够将学术研究直接应用于音乐表演,同时也使他的学术观点更加贴近音乐实践的需求。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代表了当代音乐研究的重要趋势,即强调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互动和融合。
精读教授所发表的文章
1."Keyboard Arrangem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rench Harpsichord Schools"
发表于 Early Music (2021)
这篇文章系统研究了17世纪法国大键琴作品中的改编实践,特别关注了从声乐和管弦乐作品向键盘乐器转换的技术和美学问题。教授通过对Jean-Henri d'Anglebert和François Couperin等作曲家作品的细致分析,揭示了改编过程中的三个关键机制:和声骨架的保留、旋律线的装饰性扩展以及适应键盘特性的纹理重构。研究发现,这些改编不仅是原作的简单移植,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再诠释,反映了法国大键琴学派独特的音色理念和表现手法。这项研究为理解法国巴洛克音乐中"原创性"概念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当代演奏者处理历史改编作品提供了实践指导。
2."Unmeasured Preludes in French Baroque Harpsichord Music: Notation, Improvisation and Performance"
发表于 Journal of Seventeenth-Century Music (2020)
本文探讨了法国巴洛克大键琴音乐中一个独特的形式——无节拍前奏曲(unmeasured prelude)。这类作品以特殊的记谱法(通常只用全音符表示)给予演奏者极大的节奏自由,但这种自由也带来了解释上的挑战。教授通过分析Louis Couperin和Jean-Henry d'Anglebert的手稿,结合当时的理论著作,重建了这些作品的即兴性质和演奏传统。研究指出,无节拍前奏曲不仅是即兴演奏的记录,也是法国"风格自由"(style brisé)美学的集中体现。文章还提出了演奏这类作品的实践建议,包括节奏弹性处理和和声张力的表达,为现代演奏者提供了宝贵参考。
3."The Bauyn Manuscrip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ources for French Harpsichord Music"
发表于 Music & Letters
这篇文章对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法国大键琴音乐手稿之一——Bauyn手稿进行了深入研究。教授通过对比分析Bauyn手稿与其他当代手稿和早期印刷版本,重建了17世纪中期法国大键琴音乐的传播网络和抄写传统。研究揭示了手稿中不同抄写者的特征、来源关系和抄写错误模式,为建立这些作品的校订版提供了科学依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首次确认了手稿中部分匿名作品的作者归属,丰富了对Jacques Champion de Chambonnières和Louis Couperin等作曲家作品目录的认识。这项研究不仅具有文献学价值,也为理解17世纪法国音乐的表演实践提供了新线索。
教授的学术地位
教授在早期音乐研究和表演领域已建立了国际声誉。作为香港浸会大学的音乐教授,他不仅在亚洲地区推广早期音乐研究和表演,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艺术活动。他的教育背景包括剑桥大学和伦敦市政厅音乐戏剧学院(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and Drama),这两所机构都是早期音乐研究和表演的重要中心,为他的学术和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国际学术界,教授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多个重要期刊上,获得了同行认可;其次,他编纂的批判性校订版为国际演奏者和研究者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源;第三,他作为大键琴演奏家活跃于国际舞台,参与了多个知名音乐节和音乐会系列,包括法国的Festival d'Ile-de-France、荷兰的Geelvinck Fortepiano Festival、英国的Cambridge Early Keyboard Festival等,以及著名的Benton Fletcher Collection、Cobbe Collection和Handel House等机构的音乐会系列。
作为表演者和学者的双重身份使教授在早期音乐领域占据了独特位置。一方面,他的学术研究直接影响了他的演奏诠释;另一方面,他的演奏经验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实践视角。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他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诠释法国巴洛克音乐,也使他的研究成果更具实用价值。
在教育领域,作为香港浸会大学的演奏专业协调员,教授不仅培养了多位杰出的音乐表演者和研究者,也通过公开讲座、大师班和工作坊等形式,向广大音乐爱好者传播早期音乐知识和表演技巧。他的教学工作对推动亚洲地区早期音乐研究和表演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话说
基于对教授研究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提出几点创新思考,这些思考既延续了教授的研究方向,也探索了新的可能性。
- 早期音乐研究在数字人文背景下,早期音乐研究可以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新的突破。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大量17世纪法国键盘音乐的装饰音模式和和声进程,可能发现传统研究方法难以识别的音乐特征和风格演变。同时,数字化重建历史演奏环境(如使用3D建模和声学模拟技术重现17世纪法国宫廷音乐厅的声学特性)也可能为理解原始演奏效果提供新视角。
- 早期西方音乐研究跨文化视角下的早期西方音乐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教授作为亚洲学者研究欧洲早期音乐,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文化交流的范式。进一步探索东西方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如比较17世纪法国大键琴音乐与同时期中国古琴音乐在装饰音使用、即兴演奏和音色处理上的异同,可能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表达的共性和差异。
- 早期音乐表演与当代创作的融合基于对17世纪法国盘音乐风格特征的深入理解,现代作曲家可以创作与这一传统对话的新作品,既尊重历史传统又融入当代音乐语言。这种"新巴洛克"创作不仅丰富了当代音乐的表现形式,也为早期音乐的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 早期音乐教育方法的创新如何将历史知情演奏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当代音乐教育,培养既具备技术能力又了解历史背景的新一代演奏者,是早期音乐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教授作为教育者的经验可以为构建这种创新教育模式提供重要参考。
- 早期音乐的社会功能和公共参与如何使17世纪的法国巴洛克音乐在21世纪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重获生命力,如何通过社区参与和公共教育扩大早期音乐的受众群体,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早期音乐的可访问性,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早期音乐的未来发展,也涉及音乐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博士背景
Wanyta,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现为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研究聚焦于东亚传统音乐的现代转型与全球化传播。在国际权威期刊《Ethnomusicology》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发表多篇论文。曾获国际传统音乐学会"青年学者奖"。擅长运用跨文化比较方法探讨音乐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在数字音乐学研究领域有创新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