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海德堡大学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Thimm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德国海德堡大学 人类学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海德堡大学Prof.Thimm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德国海德堡大学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Thimm(638)

教授是海德堡大学人类学副教授(Privatdozentin)和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高级讲师,是当代社会文化人类学领域的杰出学者。她拥有德国教授资格(Habilitation)和人类学教学资格(Venia Legendi),这是德国高校体系中获得正教授职位的重要学术资质。2022至2023年期间,教授曾担任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教授(W2,固定期限)以及精英研究生项目"跨文化决策标准"(Standards of Decision-Making Across Cultures,SDAC)的执行主任和项目主任。

作为一位积极从事国际学术交流的学者,教授曾在多个知名学术机构担任访问研究员,包括马来亚大学(2023-2024)、扎耶德大学(迪拜,阿联酋,2017-2018)、莫纳什大学(马来西亚,2017)、马来西亚国民大学(2009)以及东南亚研究所(现为ISEAS-尤索夫伊萨克研究所,新加坡,2008)。这些国际学术经历使她的研究视角更加开阔,对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的文化与社会有着深入的理解。

研究领域

教授的教学和研究兴趣广泛而富有凝聚力,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展开:

  1. 移动性的文化实践教授对移动性(mobility)和非移动性(immobility)的研究是其学术工作的核心。她特别关注跨国移民、朝圣和旅游等形式的移动性,探讨这些移动性实践如何塑造个体身份、社会关系和文化变迁。在她的研究中,移动性不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文化意义的实践,涉及权力关系、身份建构和文化交流等多个维度。她将移动性理论与民族志方法相结合,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移动性如何影响个体生活和社区发展。
  2. 性别、性取向与交叉性教授致力于探索性别关系、性取向和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议题。她的研究关注性别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理解、实践和协商,特别是在穆斯林社会中的表现。她的研究将性别视为一个动态的社会建构,受到宗教、文化传统、经济因素和全球化进程的多重影响。近年来,她尤其关注酷儿(queer)穆斯林群体的经验,探索他们如何在宗教认同和性取向之间寻找平衡。她采用交叉性视角,分析性别、种族、宗教、阶级等多重身份类别如何相互交织,影响个体生活经验。
  3. 伊斯兰教及其社会文化纠葛教授对伊斯兰教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实践有着深入研究。她关注穆斯林社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持和调整其宗教传统,特别是在朝圣、消费文化和性别关系等方面。她的研究打破了对伊斯兰教的单一理解,强调穆斯林社区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以及伊斯兰实践如何与当地文化传统、现代性和全球影响相互交织。她对穆斯林朝圣(包括哈吉和乌姆拉)的研究,揭示了宗教实践、性别期望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
  4. 亲属关系与家庭网络教授研究亲属关系和家庭网络在跨国背景下的变化与延续。她关注家庭结构如何因移民、教育和经济因素而转变,以及这些转变如何影响个体身份和社区关系。她的研究表明,尽管面临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压力,亲属关系仍然是许多社会中的核心组织原则,但其形式和功能正在不断调整。她特别关注性别如何影响家庭决策和代际关系,以及跨国家庭如何维持情感纽带和文化传承。
  5. 本地经济与消费文化教授探索本地经济和消费文化,特别是在宗教实践和性别表达方面的体现。她研究消费如何成为身份建构和社会区分的手段,以及宗教价值观如何与市场逻辑相互作用。她的研究揭示了消费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具有深刻社会文化意义的实践,反映了价值观、权力关系和社会变迁。她特别关注穆斯林消费者如何在宗教规范和现代消费文化之间寻找平衡,以及穆斯林时尚如何成为宗教认同和全球趋势交汇的场域。

研究分析

1:《Gendered Pilgrimage: Hajj and umrah from women's perspectives》(2021)

发表在《当代宗教杂志》(Journal of Contemporary Religion)

文章探讨了女性穆斯林朝圣者的独特经验和视角。这项研究基于作者在马来西亚和阿联酋进行的长期民族志田野调查,分析了女性如何理解、经历和实践伊斯兰两大朝圣仪式:哈吉(朝觐)和乌姆拉(小朝)。研究发现,尽管伊斯兰教教义强调朝圣中的性别平等,但在实际实践中,女性朝圣者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期望。文章详细分析了女性朝圣的准备过程、旅行安排、仪式参与以及朝圣后的社会地位变化,揭示了性别如何影响宗教体验和精神旅程。这项研究对理解伊斯兰世界中的性别动态和宗教实践提供了重要洞见,挑战了朝圣研究中常见的男性中心视角。

2:《Muslim Fashion: Challenging Transregional Connectivities between Malaysia and the Arabian Peninsula》(2021)

在发表于《东南亚跨区域和跨国研究》(TRaNS: Trans-Regional and -National Studies of Southeast Asia)

文章中,教授探讨了穆斯林时尚如何在马来西亚和阿拉伯半岛之间建立和挑战跨区域连接。研究分析了穆斯林女性服饰(如头巾、长袍等)如何同时体现宗教认同、民族文化和全球时尚趋势。文章指出,马来西亚穆斯林女性的着装实践受到阿拉伯影响但又保持本地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马来-穆斯林"时尚风格。教授分析了跨国时尚流动背后的权力关系,以及消费者如何通过时尚选择表达个人身份和宗教诠释。这项研究对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宗教物质文化和身份政治提供了新视角,展示了宗教实践如何与消费文化和全球趋势相互交织。

3:《Bringing Intersectionality to the Cor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Scaling Holistic Intersectionality》(2025)

在《民族:人类学杂志》(Ethnos: Journal of Anthropology)发表

文章中,教授提出了将交叉性理论整合到社会文化人类学核心方法论中的重要性。文章回顾了交叉性理论在女性主义研究中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它如何能够丰富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教授提出了"整体交叉性"(holistic intersectionality)的概念,主张从微观个体层面到宏观社会结构层面全面考虑身份类别(如性别、种族、阶级、宗教等)的交织效应。她通过马来西亚和德国穆斯林社区的民族志案例,展示了这一方法如何有助于揭示权力关系和社会不平等的复杂机制。这篇文章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创新,强调了整合多维身份分析的必要性,为人类学和交叉性研究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对话创造了可能。

4:《Reconfiguring Gender, Kinship, Spirituality: Space- and Placemaking in Muslim Malaysia》(2025)

发表在《皇家人类学学会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文章探讨了马来西亚穆斯林社区中性别、亲属关系和灵性实践如何通过空间和地方营造过程相互交织。教授运用空间人类学理论,分析了日常生活空间(如家庭、市场、宗教场所)如何体现和塑造性别规范和亲属关系。研究关注马来西亚城市和农村社区中的空间实践,揭示了传统与现代、本地与全球之间的复杂互动。文章特别分析了宗教空间(如清真寺、圣徒墓地)如何成为协商性别身份和灵性体验的重要场所。这项研究为理解穆斯林社会中的空间政治和身份建构提供了新视角,展示了空间不仅是社会关系的背景,更是积极塑造这些关系的力量。

5:《Sexual im/mobilities: On queer Muslim pilgrimage》(2025)

在《HAU:民族志理论杂志》(HAU: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发表

文章是教授当前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这篇文章探讨了酷儿穆斯林如何在朝圣过程中体验和协商性取向与宗教身份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马来西亚和德国酷儿穆斯林的朝圣经历,教授分析了他们如何在传统宗教实践中寻找表达和确认自我的空间。研究引入"性别移动性"(sexual im/mobilities)概念,指出酷儿穆斯林在朝圣中同时经历着身体上的移动和性别表达上的限制。文章揭示了朝圣如何成为酷儿穆斯林重新思考自身宗教与性别身份的重要经历,以及他们如何发展出独特的精神实践来调和传统宗教教义与个人性别认同。这项研究为理解宗教多样性和包容性提供了重要见解,挑战了对穆斯林社区的单一刻板印象。

6:《Queer Muslim pilgrimage as a nodal point: LGBTQIA+ identity in Malaysia between transnational self-awareness and Islamic repression》(即将出版)

即将在《当代人类学》(Current Anthropology)发表

文章探讨了酷儿穆斯林朝圣如何成为连接跨国身份意识和本地宗教规范的关键节点。教授分析了马来西亚LGBTQIA+穆斯林如何在严格的伊斯兰法律环境下维持和表达其性别认同,以及朝圣经历如何影响他们对自身身份的理解。研究表明,朝圣为酷儿穆斯林提供了接触不同文化环境和思想的机会,促进了跨国身份意识的形成。同时,朝圣也是他们重新思考和协商宗教信仰的场域,使他们能够在不放弃宗教认同的前提下寻找表达性别多样性的方式。这项研究对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性别政治和宗教变迁提供了重要洞见,展示了边缘群体如何在限制性环境中寻找生存和表达的空间。

项目分析

1:《从马来西亚到迪拜:消费实践背景下的穆斯林朝圣与性别》(2017-2021)

这是教授担任首席研究员的重要项目,获得了德国研究基金会(DFG,"Eigene Stelle")、奥林匹亚·莫拉塔计划(支持年轻女性教授)以及汉堡大学青年学者倡议的资助。项目通过跨国民族志研究,探索了马来西亚和迪拜穆斯林朝圣者的宗教实践、性别动态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

研究重点关注朝圣如何成为宗教虔诚与消费文化交织的场域,特别是女性朝圣者如何通过购物和礼品交换等消费实践表达宗教身份和维系社会关系。项目发现,朝圣不仅是精神旅程,也是具有重要社会经济意义的文化实践,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穆斯林社区的变化与调适。教授的研究挑战了将宗教与消费视为对立领域的传统观点,揭示了它们在当代穆斯林生活中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塑造。

2:《性别移动性:穆斯林朝圣中的酷儿经验》(当前进行中)

这是教授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聚焦于酷儿穆斯林在朝圣中的经验和挑战。项目比较和连接马来西亚和德国酷儿穆斯林的朝圣经历,探索他们如何在传统宗教实践中协商性取向与宗教认同之间的关系。

研究采用"性别移动性"(sexual im/mobilities)概念,分析酷儿穆斯林如何在身体移动的同时面临性别表达的限制和规范。项目揭示了朝圣如何成为酷儿穆斯林反思自身宗教与性别身份的重要场域,以及他们如何发展出独特的精神实践来调和传统宗教教义与个人性别认同。

3:《性别与教育移民: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性别与教育移民》

这一项目是教授的博士研究,获得了德国研究基金会(DFG)"空间与性别动态"研究生培训组和汉斯-伯克勒基金会的资助。项目探究了马来西亚女性为接受高等教育而前往新加坡的移民经历,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影响她们的性别认同和未来规划。

研究采用生命史和民族志方法,分析了教育移民如何成为女性赋权和社会流动的途径,同时也是性别规范被挑战和重构的场域。教授发现,女性通过教育移民不仅获得了学术知识和职业技能,也发展出新的性别观念和生活策略,挑战了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望。

研究想法

1. 数字时代的穆斯林朝圣与虚拟宗教社区

  •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朝圣活动和宗教实践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变。这一研究方向可探索:
  • 虚拟朝圣的出现与实践:研究COVID-19疫情后虚拟朝圣平台的兴起,分析这些平台如何改变朝圣体验和宗教参与形式。探讨虚拟朝圣是否能提供与实体朝圣相似的精神满足,以及它如何为身体残障者、经济条件有限者和因政治原因无法旅行的穆斯林提供新的宗教参与途径。
  • 社交媒体中的朝圣叙事与表演:分析朝圣者如何通过Instagram、Facebook、TikTok等平台记录和分享朝圣经历,探讨数字媒体如何塑造朝圣的公共表达和个人体验。研究这些平台上的朝圣叙事如何反映性别规范、消费文化和宗教身份。
  • 跨国数字宗教社区中的酷儿穆斯林:探索酷儿穆斯林如何利用数字平台建立跨国社区,分享经验和资源,协商宗教与性别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些虚拟社区如何为边缘群体提供安全空间和支持网络,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线下宗教实践和社区建设。

2.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朝圣实践

  • 面对全球环境危机,宗教实践的生态影响日益受到关注。这一研究方向可探索:
  • 朝圣的生态足迹与环境意识:分析朝圣活动的环境影响,包括交通排放、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等。研究朝圣者和组织者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些环境挑战,以及伊斯兰环保主义如何影响朝圣实践。
  • 可持续朝圣的新模式:探索正在出现的可持续朝圣形式,如本地朝圣、低碳朝圣和生态友好型朝圣设施。分析这些新实践如何调和宗教传统与环境关切,以及它们如何挑战和重塑传统朝圣概念。
  • 气候变化、宗教义务与伦理决策:研究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穆斯林对朝圣义务的理解和履行。探讨穆斯林如何在宗教义务和环境责任之间做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反映伊斯兰伦理与现代环境伦理的交汇。

3. 老龄化社会中的宗教移动性与照护网络

  •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宗教参与和移动性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这一研究方向可探索:
  • 老年穆斯林的朝圣体验与挑战:研究老年穆斯林如何规划和体验朝圣,包括他们面临的健康、移动和社会支持挑战。分析朝圣设施和服务如何适应老年人需求,以及代际关系如何影响老年朝圣决策。
  • 跨国照护网络与宗教实践:探索离散穆斯林家庭如何在跨国背景下维持对老年成员的照护责任,特别是在宗教仪式和活动参与方面。研究数字技术如何帮助远距离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宗教活动和维持精神联系。
  • 晚年朝圣的意义与记忆建构:分析老年穆斯林如何通过朝圣建构生命意义和准备来世。研究朝圣经历如何成为代际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媒介,以及老年朝圣者如何通过分享经验和知识获得社区认可和尊重。

4. 朝圣、健康与医疗旅游的交叉

  • 朝圣活动与健康和医疗旅游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一研究方向可探索:
  • 朝圣与医疗旅游的融合:研究穆斯林如何将朝圣与医疗服务相结合,分析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国如何发展专门针对穆斯林朝圣者的医疗旅游产业。探讨这种融合如何影响朝圣体验和医疗消费。
  • 宗教治疗、现代医学与朝圣健康:分析朝圣者如何在朝圣过程中寻求身体和精神健康,包括传统宗教治疗(如圣徒墓地祈福)和现代医疗服务的结合。研究不同医疗系统和健康观念如何在朝圣环境中共存和互动。
  • 朝圣后的健康叙事与身份转变:探索朝圣者如何通过健康改善的叙事建构朝圣的精神成功。研究朝圣如何成为个人健康转变的象征性标志,以及这些健康叙事如何反映和强化宗教身份。

申请建议

1. 学术准备与研究定位

理论基础构建

  • 跨学科理论准备:深入学习人类学理论,特别是关于移动性、性别、宗教和消费的理论框架。同时熟悉女性主义理论、酷儿理论、交叉性理论和后殖民批评等相关理论,理解它们如何应用于具体研究情境。
  • 方法论训练:掌握民族志方法、深度访谈技巧、参与式观察和田野笔记等定性研究方法。考虑获取数字民族志、视觉人类学或多地点民族志等创新方法的培训,这些方法对于研究跨国现象尤为重要。
  • 区域研究知识:如果计划在东南亚或阿拉伯半岛进行研究,建议学习相关区域的历史、文化和语言(如马来语、阿拉伯语等)。这不仅有助于田野工作,也显示您对研究区域的长期承诺。

研究定位与创新

  • 找准研究缝隙:仔细阅读教授的著作和论文,识别她已探索的领域和仍有待深入的方向。您的研究提案应展示如何在她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或开拓新视角。
  • 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设计既有理论贡献又能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研究项目。例如,您可以探讨全球化、数字化或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穆斯林社区的性别关系和宗教实践,这些主题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社会意义。
  • 方法论创新:考虑如何在传统民族志方法基础上融入创新元素,如数字工具、协作方法或去殖民化研究实践。方法论创新可以增强您研究提案的吸引力。

2. 研究提案的精心准备

提案结构与内容

  • 明确的研究问题:提出清晰、具体且有理论意义的研究问题,表明您的研究将如何填补现有知识空白。问题应既反映您的学术兴趣,又与教授的研究方向相契合。
  • 理论框架的严谨阐述:展示您对相关理论的深入理解,解释这些理论如何指导您的研究设计和分析。避免理论堆砌,而应强调理论与研究问题的有机联系。
  • 方法论的具体规划:详细说明您计划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地点选择、研究对象招募、数据收集技术和分析策略等。考虑可能的研究伦理问题和挑战,以及您的应对策略。
  • 可行性与时间规划:提供实际可行的研究时间表,考虑语言学习、田野准备、数据收集、分析和写作等各个阶段的时间需求。展示您对研究过程的现实理解和管理能力。

与导师研究的关联性

  • 建立对话关系:您的提案应与教授的研究形成对话,展示您如何借鉴和拓展她的工作。明确指出您的研究将如何补充或延伸她已有的研究成果。
  • 强调独特贡献:同时突出您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贡献,展示您不仅是跟随者,也是能够带来新思路的独立研究者。这可能来自您的个人背景、跨学科训练或特殊研究经验。
  • 关注导师当前项目:了解教授当前的研究项目,考虑您的研究如何与这些项目形成协同效应或互补关系。这表明您关注导师的学术发展并愿意参与其研究社区。

3. 个人陈述的策略性撰写

学术轨迹与动机

  • 构建连贯叙事:梳理您的学术发展轨迹,展示您如何从早期学习逐步发展对人类学和特定研究领域的兴趣。叙述应该连贯而有逻辑,避免简单罗列经历。
  • 反思性分析:深入反思关键学习和研究经历对您学术发展的影响,展示自我认识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这种反思性分析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素质。
  • 明确动机与承诺:清晰表达为什么选择这一研究领域和这位导师,以及您对学术研究的长期承诺。真实、具体的动机叙述比笼统的表达更有说服力。

突出相关能力与经验

  • 研究经验的详细呈现:详细描述您的研究经验,特别是与人类学、民族志方法或相关主题领域有关的经验。具体说明您的角色、责任和所学技能,而非仅列出项目名称。
  • 语言和跨文化能力:强调您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经验,特别是与潜在研究区域相关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民族志研究至关重要,也表明您为田野工作做好了准备。
  • 学术产出与成就:提及您的发表论文、会议报告、研究奖项或其他学术成就,展示您的研究潜力和学术能力。新近的研究报告或在准备中的论文也值得一提。

与教授的学术匹配

  • 表明知情的选择:展示您已深入了解教授的学术工作和指导风格,解释为什么她是您研究方向的理想导师。避免泛泛而论或过度赞美。
  • 提及具体著作与概念:引用教授的具体著作和概念,展示您对其学术贡献的实质理解。这比简单罗列论文标题更能展示您的学术准备。
  • 展望合作潜力:表达您希望如何在导师指导下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以及您可能为导师的研究团队和学术社区带来什么贡献。这表明您理解博士教育的互惠性质。

4. 跨文化与伦理意识的培养

文化敏感性与反思性

  • 反思自身位置性:深入思考您自己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和偏见如何影响您的研究视角和实践。这种反思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元素,也是教授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
  • 跨文化能力培养:积极发展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特别是与您潜在研究群体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敏感性。考虑参加跨文化培训或相关工作坊。
  • 去殖民化研究实践:学习和采纳去殖民化研究方法,思考如何在研究中避免复制殖民权力关系和知识生产模式。这一点对于研究前殖民地区尤为重要。

研究伦理规划

  • 伦理框架熟悉:熟悉人类学研究的伦理准则和最佳实践,特别是与敏感主题(如性别、性取向、宗教)相关的伦理考量。
  • 参与者保护措施:详细规划如何保护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隐私和尊严,特别是在研究边缘群体或敏感话题时。考虑可能的风险和减轻措施。
  • 互惠研究设计:考虑您的研究如何为参与社区带来实际价值和回馈,避免纯粹的学术采掘。互惠原则是当代人类学伦理的核心要求。

博士背景

Claude,英国top10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生,专注于数字人类学与东亚现代性研究。擅长运用多场域民族志方法,探索数字技术对东亚青年文化身份构建的影响。在研究网络社群的仪式实践和数字亲密关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发表于《Current Anthropology》、《American Ethnologist》和《Cultural Anthropology》等顶级期刊。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剑桥官宣不接受2026年改革后的托福用于申请!那G5其他几所什么态度呢?

下一篇

12篇论文+132次引用?这位“数学新星”为何建议你谨慎引用?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