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学校招生要求
根据最新官方信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项目的招生要求如下:
1. 申请资格
·拥有认可大学的硕士学位;或
·拥有认可大学的学士学位,通常要求不低于二等荣誉学位;或
·从认可大学的荣誉项目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平均成绩通常不低于"B"
2. 英语要求
· TOEFL (iBT):不低于79分
· TOEFL (PBT):不低于550分
· IELTS (学术类):总分不低于6.5分
3. 申请时间
· 秋季入学(8月):通常5月底截止申请
· 春季入学(1月):通常10月底截止申请
·网申全年开放,但建议尽早提交
4. 学制与课程要求
· 持有硕士学位的申请人:学习期限为48-72个月,需在入学后24个月内通过候选资格考试
· 仅持有学士学位的申请人:学习期限为60-84个月,需在入学后36个月内通过候选资格考试
·博士生需完成至少27学分的课程(6学分必修课程,21学分选修课程)
5. 奖学金与资助
· 学费:每年RMB 140,000
·提供"校长奖学金"等多种资助,包括每年税后RMB 180,000的生活津贴
·郑庆彬教授课题组提供全额奖学金资助
6. 申请材料
·学历证书扫描件
·完整成绩单(包括课程记录、考试成绩和成绩排名)
·两位推荐人的机密推荐信(不包括预期导师)
·个人简历(CV)
·研究提案或代表性研究成果
02、教授研究方向
郑庆彬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青年学者,同时也是德国洪堡学者,在材料科学领域有着杰出的研究成就。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纳米碳材料研究
·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新型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纳米碳材料表面改性及界面调控技术
·纳米碳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制备
2. 透明导电薄膜
·大面积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工艺
·改善石墨烯薄膜电学和光学性能的表面处理技术
·导电薄膜的应用研究(柔性显示等)
3. 多功能柔性传感器
·基于纳米碳材料的柔性压阻传感器设计与制备
·各向异性结构传感器设计,实现多方向应变检测
·环境适应性强的柔性传感器研究
4. 电磁干扰屏蔽材料
·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研究
·轻质高效电磁屏蔽材料开发
·柔性电磁屏蔽材料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
5. 热管理与能源材料
·高导热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设计
·用于电子设备散热的薄膜材料开发
·基于二维材料的热电转换技术研究
郑教授已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总引用超过11,000次,H-index达52,在纳米碳材料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主持过多项国家级和国际级科研项目,获得过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卓越科研奖,被列入斯坦福大学前2%科学家名单。
03、创新研究想法
基于郑庆彬教授的研究背景与方向,以下是几个高质量的创新研究计划:
1. 仿生微结构设计的高灵敏度多模态传感器
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特殊结构(如蜘蛛丝或树叶脉络),设计具有特定微结构的碳材料复合薄膜,实现对压力、温度、湿度的同时感知。研究重点包括:
·设计并优化仿生微结构,提高传感器灵敏度
·开发多组分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实现功能集成
·研究信号处理与分离技术,实现多模态传感数据解析
·探索在健康监测和人机交互领域的应用
2. 自修复导电网络的柔性电磁屏蔽材料
针对现有柔性电磁屏蔽材料在反复变形后屏蔽性能下降的问题,开发具有自修复功能的导电网络结构:
·设计液态金属桥接石墨烯纳米片结构,实现变形后的自动连接
·研究界面相容性调控技术,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开发梯度结构设计,优化材料对不同频段电磁波的屏蔽效果
·探索在可穿戴电子和柔性通信设备中的实际应用
3. 基于MXene/碳纳米管异质结构的高效热电转换材料
结合二维MXene材料与一维碳纳米管的优势,构建具有特殊界面的异质结构:
·开发可控合成MXene/碳纳米管异质结构的方法
·研究界面热电传输机制,提高材料热电性能
·设计柔性基底上的热电器件结构,适用于可穿戴能源采集
·探索在物联网自供能系统中的应用潜力
4. 石墨烯气凝胶定向结构设计及其多功能复合材料
通过冻干定向生长技术,制备具有高度定向结构的石墨烯气凝胶,并研究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增强机制:
·开发磁场或电场辅助定向生长技术,实现气凝胶微结构可控设计
·研究气凝胶结构对复合材料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的影响
·探索定向结构气凝胶在传感器、超级电容器等领域的应用
·发展可规模化生产的制备工艺,推动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