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香港教育大学 音乐教育学系的博士生导师Prof.Thibeault,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让大家学会如何从了解一个导师开始,到后期更好地撰写套磁邮件及其他文书。
研究领域解析和深入探讨
教授作为香港教育大学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的副教授,其研究涵盖音乐教育、技术与社会的交叉领域,特别关注媒介化教学法(mediated pedagogy)、参与式音乐教育(participatory music education)以及声音研究(sound studies)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 媒介化教学法的历史研究教授的核心研究兴趣之一是探索音乐教育如何与不断演变的技术和媒体互动。他运用声音研究(sound studies)的理论框架,考察了录音技术、数字媒体和其他技术如何改变音乐学习的本质。这一研究方向源于他对音乐教育历史的深刻关注,尤其是技术如何重塑音乐教育实践的过程。在其代表性研究中,Thibeault详细分析了Jamey Aebersold的Play-A-Long爵士即兴教学系统如何将爵士即兴演奏引入正规音乐教育。这一研究揭示了媒介技术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是深刻重构了音乐学习的本质,创造了"初学即兴演奏者"(beginning improvisation student)这一新的学习者类型。Thibeault将和弦音阶(chord-scales)和模式演奏(pattern playing)概念化为杜威式的"概念技术"(conceptual technologies),帮助初学者发展成熟的演奏技巧。教授的另一项历史研究聚焦于John Philip Sousa对音乐学习中使用技术的历史性抵抗,探讨了技术变革与音乐教育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他还深入研究了铃木教学法(Suzuki Method)中录音媒介的应用,阐明了铃木的教学创新与录音技术密不可分。
- 参与式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教授的另一重要研究方向是参与式音乐教育,强调音乐学习应更加注重全民参与,而非仅仅培养少数精英演奏家。他倡导"为所有人提供的音乐教育"(music education for all)理念,重视那些让所有人共同参与的音乐活动,而非专注于为他人演奏的音乐会形式。这一研究方向体现在他对乌克丽丽(ukulele)等简易乐器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作为Homebrew Ukulele Union社区乐团的创始成员,Thibeault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探索了参与式音乐如何促进社区建设和音乐普及。在日本生活期间,他还研究了当地的参与式音乐文化,包括卡拉OK和社区演奏活动,将跨文化视角引入参与式音乐教育研究。
- 流行音乐与数字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教授还关注流行音乐教育和数字媒体如何重塑当代音乐教育环境。他认为,在数字技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音乐教育者需要重新思考传统课程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他的研究探讨了如何将嘻哈音乐、社交媒体和其他数字工具整合到音乐课堂中,使教学与学生的日常音乐体验更加贴近。在与日本虚拟歌手初音未来(Hatsune Miku)相关的研究中,Thibeault考察了虚拟偶像如何改变青少年的音乐参与方式,以及教育工作者如何从这些现象中汲取灵感。Thibeault的这些研究为传统音乐教育提供了创新视角,挑战了演奏中心的音乐教育观念,强调了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重新思考音乐教育目标和方法的必要性。
精读教授所发表的文章
1.《Aebersold's mediated Play-A-Long pedagogy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beginning jazz improvisation student》(2022)
发表于《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论文追踪了Jamey Aebersold的Play-A-Long系列教材的发展演变,分析了它如何将爵士即兴演奏引入正规音乐教育体系。
Thibeault运用声音研究的框架,阐述了Play-A-Long系统如何从1967年第一卷的出版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他揭示了Aebersold如何将从David Baker那里学到的教学理念应用于Miles Davis的作品"So What"上进行即兴演奏教学,随后逐步扩充为包含多种音阶类型、习惯性演奏模式和标准曲目的综合系统。
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作为此类的独奏者"(soloist as such)概念——一种学习即兴演奏的通用模型,它将学习过程构建为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式任务,围绕理论与表演的核心统一性展开。这一研究不仅是对爵士教育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技术媒介如何重塑音乐教育的深入探讨。
2.《John Philip Sousa's historic resistance to technology in music learning》(2022)
在《Journal of Historical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上发表
这篇论文考察了著名作曲家John Philip Sousa对录音技术在音乐学习中应用的历史性抵抗。Thibeault分析了Sousa的观点如何反映了技术变革与音乐传统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持续影响当代音乐教育。
论文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展示了Sousa认为录音技术会导致音乐演奏技能衰退和文化传承中断的担忧。Thibeault将Sousa的观点置于更广泛的技术哲学讨论中,探讨技术是否会削弱人类技能和文化价值的永恒问题。这一研究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思考数字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历史视角和批判思考框架。
3.《Dewey's musical allergy and the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发表于《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研究探讨了美国教育哲学家John Dewey对音乐的复杂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音乐教育哲学的影响。
教授通过梳理历史资料,揭示了Dewey虽然在美学理论中高度重视艺术体验,但对音乐本身却表现出一种"过敏"(allergy)——他很少讨论音乐,并承认自己对音乐缺乏鉴赏能力。论文分析了这一矛盾如何影响了音乐教育哲学,特别是那些试图将Dewey的教育理念应用于音乐教学的尝试。
这项研究的独特贡献在于重新审视了教育哲学经典与特定学科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为音乐教育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细致的哲学视角。
4. 《A proposed model of parental behaviours of music practice: Based on music majors' retrospective views in mainland China》(2023)
发表于《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论文中,教授将研究视角扩展到了中国音乐教育环境。研究基于对中国音乐专业学生的回顾性访谈,分析了父母行为如何影响子女的音乐练习。
研究发现,父母的监督行为可分为直接监督和间接监督两类,这些行为对学生的音乐练习动机和效果产生了复杂影响。论文提出了一个父母音乐练习行为的模型,为理解家庭环境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这项研究展示了教授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能力,以及他对音乐学习社会环境因素的关注,丰富了他的研究领域和跨文化理解。
教授的学术地位
教授在音乐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媒体、技术与音乐教育交叉研究方面已建立了显著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其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学术期刊编辑与咨询角色教授在多个重要的音乐教育学术期刊担任编辑委员会成员或顾问,这些期刊包括:Action, Criticism and Theory for Music EducationThe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 the ArtsMusic Educators JournalMedia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Journal of Music,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他还曾担任《General Music Today》杂志"Secondary Scene"专栏的作者(2010-2014),为一线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实用指导。这些编辑角色使他能够直接参与塑造音乐教育研究的方向和标准,同时也反映了学术界对其专业知识的广泛认可。
- 学术奖项与研究资助教授曾获得多项学术荣誉,反映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2012-13年度伊利诺伊人文研究计划(Illinois Program for Research in the Humanities)学院研究员2013年南佛罗里达大学音乐教育研究中心(Center for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杰出新兴研究者奖此外,他还获得香港研究资助局(Hong Kong Research Grants Council)的"一般研究基金"(General Research Fund)支持,开展题为"20世纪早期媒介化教学法:音乐欣赏兴起的历史研究"(Early 20th Century Mediated Pedagogy: An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Emergence of Music Appreciation)的项目,显示了他的研究得到了权威机构的重要资助。
- 专业组织领导角色教授在美国音乐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 NAfME)哲学特殊研究兴趣小组(Philosophy Special Research Interest Group)担任候任主席(Chair-elect),展示了他在专业组织中的领导地位。这一角色使他能够促进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发展,并影响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 学术出版影响教授不仅在顶级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还参与了重要参考书的编辑工作。他曾担任《牛津音乐教育手册》(Oxford Handbook of Music Education)媒体部分的编辑,这一重要参考工具书对音乐教育研究具有广泛影响。他在斯坦福大学期间,参与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多年资助的研究项目,并作为共同作者出版了《设计日常科学课堂评估》(Designing Everyday Assessment in the Science Classroom)一书(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05),显示了他的研究能力得到广泛认可。
- 跨学科研究的开拓性贡献教授将声音研究(sound studies)、技术哲学和音乐教育等不同学科领域结合起来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为音乐教育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他对媒介如何改变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的研究,帮助音乐教育学者和实践者更好地理解技术变革对音乐教育的深远影响。他的研究不仅在学术领域具有影响力,也为音乐教育实践提供了具体指导。例如,他提出的参与式音乐教育理念,为如何在数字时代促进更广泛的音乐参与提供了框架和策略,对音乐教育实践产生了实际影响。
有话说
- 后表演时代的音乐教育重构基于教授关于媒介化教学法和"后表演世界"(postperformance world)的研究,我们可以提出音乐教育重构的创新思路。在数字技术使音乐创作、传播和消费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背景下,音乐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构:首先,课程设置应超越传统的演奏中心模式,融入更多与当代音乐生活相关的内容。这包括录音艺术、数字音乐创作、音乐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参与当代音乐的多元实践。其次,教学方法需要从强调技能掌握转向培养批判性参与能力。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如何演奏,还需要理解音乐技术如何塑造音乐体验,以及如何批判性地使用这些技术进行创造性表达。最后,评估标准应更加多元化,不仅关注演奏技能,还应考量学生对音乐技术的理解和创新应用能力,以及他们参与音乐实践的多种方式。
- 跨文化音乐教育的新视角教授在日本和香港的教学经历,以及他对中国音乐教育的研究,为发展跨文化音乐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在全球化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创新思路:一方面,跨文化音乐教育应超越简单的"世界音乐"课程,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学习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例如,Thibeault与张晨和梁宝华合作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家庭环境对音乐练习的特殊影响,这种理解有助于开发更加文化敏感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可以成为跨文化音乐交流的桥梁。通过在线协作平台、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辅助工具,可以创造更加沉浸式和互动性的跨文化音乐学习体验,超越地理和文化障碍。
- 媒介素养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基于教授对媒体技术在音乐教育中作用的研究,我们可以提出媒介素养与音乐教育融合的创新模式:首先,音乐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并评估不同媒介如何塑造音乐体验。例如,通过比较现场音乐会、录音和数字流媒体三种不同的音乐体验方式,帮助学生发展对媒介影响的深入理解。其次,音乐创作教学应结合媒体制作技能,使学生不仅能够创作音乐,还能够理解并运用适当的媒体形式呈现自己的作品。例如,结合音频制作、视频创作和社交媒体策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当代音乐传播的生态系统。最后,将声音研究(sound studies)的跨学科视角引入音乐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声音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中的意义。这种跨学科方法可以拓展音乐教育的边界,与媒体研究、文化研究和科技研究等领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 参与式音乐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教授的参与式音乐教育理念在数字时代可以进一步发展和转型。以下是几个创新思路:一是发展"混合式参与"(hybrid participation)模式,结合线上和线下的音乐参与形式。例如,通过虚拟合唱团、远程协作创作平台和实时互动表演等方式,扩展参与式音乐的可能性,使不同地理位置和能力水平的人都能参与其中。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降低音乐参与的门槛。智能作曲工具、自适应学习系统和虚拟音乐伙伴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快地参与有意义的音乐活动,而不需要长期的技能训练。三是发展"数字民族志"(digital ethnography)方法,研究并促进在线音乐社区的参与式实践。通过理解YouTube、TikTok和其他平台上的音乐创作和分享行为,我们可以设计更有效的策略,将这些自发的参与转化为有意义的教育经验。
博士背景
Wanyta,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现为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研究聚焦于东亚传统音乐的现代转型与全球化传播。在国际权威期刊《Ethnomusicology》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发表多篇论文。曾获国际传统音乐学会"青年学者奖"。擅长运用跨文化比较方法探讨音乐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在数字音乐学研究领域有创新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