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欧洲是博士的天堂,学术氛围自由,导师和学生关系平等,甚至只要朝九晚五就可以完成博士学习。这都是真的吗?
本期老师就收集了一些去到欧洲学习和生活的曼博士学员的亲身经历,来为大家揭秘欧洲究竟是“博士天堂”,还是“过度营销”。
01、拿奖在欧洲可以过小资生活?
之前小红书上有一个帖子很有意思,博主是一位正在欧洲留学的学生,他发现他居然是他们班里唯一一个交学费的学生!
(图源小红书)
但这是真的吗,欧洲博士奖学金覆盖率真的那么高吗?
确实,欧洲高校为了能让同学们没有经济压力的完成博士课程,做出科研成果,基本上会为学生提供奖学金。甚至有些高校和项目组会拒绝招收自费的学生。
但奖学金的金额不同,曾在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心理学专业的S同学分享,他们有奖学金金字塔,最顶端的,竞争最激烈的就是岗位制博士,难度大,但是工资丰厚,每天工作8小时以内,一周五天拥有合理的带薪假期,补贴,年终奖,假期丰富,属于衣食无忧型。
第二是全奖博士,这类博士竞争也激烈但是难度适中,机会较多。博士生涯可能自由,也可能跟导师做项目,无太多额外工作。全奖丰厚,免学费,每月发放奖学金足够生活,属于小资型。
第三就是CSC奖学金,竞争激烈,难度中等偏上,机会不定。学成后需归国服务至少2年,且每年需向CSC汇报研究进展。工资为当地消费水平的低或中等标准,按月发放,基本能够满足日常需求。
也有同学分享,中欧某些国家的奖学金就1000欧左右,扣掉房租,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所以拿奖学金能在欧洲过上什么样的日子,依赖于奖学金比例、奖学金类型、当地花销等因素。
02、朝九晚五打卡就可以毕业?
这其实就有些夸大了,欧洲博士虽然没有国内那么卷,但绝对不是仅靠“按时打卡”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的。
在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C同学分享说,他博士开学的一个月都是早早9点就到实验室,但他发现和她同一时间到实验室的同僚们越来越少,甚至有些同僚下午才来,但是同样,他们离开实验室的时间也晚。
欧洲不会硬性要求上班时间,大家都按照自己的生活节奏做科研,学术自由。C同学有下午1点才到实验室的时候,也有晚上10点才做完实验回家的时候。
欧洲的博导大多比较放养,不push,但同样每周、每月多会有进度报告,每年对会有考核。他要求博士生自己有主观能动性,规划好自己的学习日程。
欧洲这种强调个人产出的体系下,博士的独立性被无限放大。对于自律的。喜欢自己研究问题的博士生来说就是“天堂”,对于需要他人监督,习惯听从明确指令的人会是“荒岛求生”。
03、和博导没有上下级关系?
在卡罗林斯卡大学医学专业的W同学分享说,欧洲导师大多不push,也不会用命令的方式来要求博士生做些什么,一般除了合同上规定的一些RA/TA的工作,不会有其他的工作堆上来。
而且欧洲的节奏会比国内慢,一周固定的38-40小时工作时间,周末和节假日,如果没有紧急情况,基本上是不加班的。导师也不会强制你加班,更不会在双休日和假期的时候来找你。
导师一般不会干预你的私人生活,当然导师也不希望你在他的私人时间来找他。
04、博士生活是孤独的
有学员说,自己从小在大城市长大,身边有家人和朋友陪伴,生活很充实;但是到了欧洲,地广人稀,有时候出门走了15分钟就只能看到2、3个人。
科研的压力也不小,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没法在社交上投入太多,虽然实验室的同僚都很友善,但下了班都各归各回到自己的生活,朋友圈子小,经常觉得很孤独。
所以有时候,不单单要承受学业上的压力,还有心理上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