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申请规划中,活动规划是一个既具象,又抽象的概念。有人把资源拉满,填满活动列表,看似履历光鲜精彩,但结果好像匹配不上投入强度;也有人的活动列表看似平凡,在招生官眼里却更有“价值”。
都2025年了,说到活动,大家都能说出个123来,比如活动可以分为科研类活动、社会类活动、兴趣类活动、竞赛等等;还有耳朵都听出茧子的那句“活动广度不如深度,宁愿长期做好一个活动,也不能短期参加很多个...”
关于活动规划的各类信息,在如今的互联网上到处都是,问题就在于如何实操,如何落地。
今天我再大家带来一个关于活动规划的干货,这次全是美国顶尖大学招生官亲口说的,内容来自《耶鲁大学招生官播客》。
以下就是耶鲁招生官在播客中谈到的,关于课外活动的部分。
1、如何正确看待课外活动?
首先,拒绝“活动妖魔化”。
招生官们明确反对将课外活动扭曲为一种“疯狂的竞争或军备竞赛”,他们不认可学生为了申请大学而过度扩展自己、盲目参加无数俱乐部、或试图在每一个领域都做到登峰造极的做法。
为了给这个复杂的议题提供一个清晰而易于记忆的行动指南,招生官Mark为课外活动提炼出一个核心的行动纲领:“保持活跃,找到适合你自己的投入程度,做你喜欢做的事。”这一纲领性建议如同一条主线,在对话的开篇、中间及结尾处被反复强调和重申,贯穿了整个讨论的始终。
招生官Reed点明了审阅活动的终极目的,他强调,活动列表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成就的清单,其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服务于一个更大的目标——即帮助招生官真正理解“你是谁”、你来自怎样的背景,并据此预见你未来在耶鲁校园中将如何积极参与、融入社区并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2、招生办内部审阅流程的深度解析
他们指出,课外活动列表在整套申请材料中占据着优先被审阅的位置,是招生官最先接触的部分之一,它的内容为后续所有材料的审阅奠定了初步的基调与基础。这个部分的填写空间被设计得相对有限,招生官明确表示,这并非一个设计缺陷,而是一个刻意为之的特点,其目的是为了迫使申请者必须进行精炼和有意识的思考,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呈现。
这个用于展示活动的空间,在招生办内部的行话里被称为“自夸区”,他们认为这个称呼十分贴切,但同时强调,填写时应秉持一种实用主义的原则,清晰、直接地说明你具体做了什么,避免空泛的修饰和过多的限定。
关于备受外界猜测的评分系统:
招生官们给出了极为详尽的说明:这个1-9分的系统仅仅是用于招生委员会内部进行高效沟通的一种简略工具,它绝对不是一个按点计分的僵化公式,也不是会被输入某个评分模板的机械数据。
在具体的分数分布上:
- 1分通常意味着活动部分几乎空白;
- 5分则代表申请者参与了典型的一系列活动,但尚未展现出特别突出的表现,这个分数段也最为常见;
- 而最高的9分则极其罕见,通常是为奥运选手、托尼奖得主级别的成就所预留,以至于一位招生官坦言自己在职业生涯中从未给出过或遇到过9分。
他们格外郑重地重申,约有99%的被录取学生,其课外活动评分都集中在4到7分这个区间内,并且,耶鲁每年都录取了许多在课外活动方面并未显得特别出众的学生,这有力地证明了课外活动完全可能不是某些学生申请材料中的决定性部分。
3、对申请者的具体建议与深度解读
对于正在准备申请的学子,耶鲁招生官提供了极其具体且富有深意的建议。
首先,给所有申请者(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填写列表的建议:在排序逻辑上,你必须严格按照活动对“您本人”的重要性和意义来排列,无需耗费心力去猜测招生官的偏好,招生官明确表示,他们更希望看到您将花费时间最多、让您最有成就感的活动真诚地列在顶端。在描述活动时,应着重强调你在其中的成长与具体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投入时间较长的活动,需要说明你的角色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成长变化,以及你究竟做出了哪些实质性的贡献,而不仅仅是陈述“我做了某事”。
此外,需要特别警惕“创始人”这类头衔,招生官会以审慎的眼光进行评估,他们会思考这个组织是否只有你一个成员、在你毕业离校后是否还能存续、你的社区是否真正需要它,还是它仅仅是为了申请而诞生的产物;他们坦言,相比于为了填充简历而创立一个新组织,他们更欣赏那些对已有项目或团队注入热情并做出深刻贡献的学生。
其次,给初高中学生选择活动的建议,他们提供了四条核心建议:
建议一,找到你的同伴,这意味着选择活动的最佳起点是去寻找那些你喜欢与之共度时光的人,因为最引人入胜的活动经历往往源于积极、主动的与他人互动和协作,但招生官也立刻澄清,这绝不代表他们优先考虑团队活动,你完全可以在独自进行的活动中找到拥有相似思维方式的“同道中人”,关键在于专注于体验本身带来的收获,而非与同学进行不必要的竞争。
建议二,拥抱小事,其核心在于,当你将一个本身很好但规模较小的项目,刻意包装成“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时,反而会招致招生官的怀疑,从而损害你的可信度;事实上,一个普遍的误区是认为必须“创立”新组织才能脱颖而出,但许多成功打动招生官的案例恰恰是那些小的、本地的、简单的项目;招生官更渴望通过您的描述看到你具体做了什么日常的、实实在在的工作,而不是仅仅罗列最终达成的成就数字。
建议三,可能会失败或者仍需要改进的事情也值得考虑,他们鼓励学生勇敢尝试新事物,并在这一过程中专注于自身的进步与成长,他们认为这比只停留在自己擅长的“舒适区”更能带来深刻的满足感和启发性;这其中关键的区别在于,“参与”和“成长与贡献”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更能有力地展现您的个人特质;同时他们也澄清,追求“新奇”本身并非目标,重要的是你从中的收获。
建议四,绝对不要根据大学申请来决策,这是对所有建议的最终总结,招生官最希望看到的是你真实的兴趣、发自内心的热情与持续的投入,而不是一个经过精密计算、符合某种臆想模板的活动集合。
4、针对普遍的焦虑与迷思的直接回应
针对申请者中普遍存在的焦虑与迷思,耶鲁招生官给出了直接而明确的回应。
1.关于长期困扰学生的“全面型”与“专长型”之争,他们明确表示招生委员会对这两种类型并无任何偏好,两种发展路径的学生都会被成功录取;他们进一步指出,学生们常常在此问题上误入歧途:
有的“专长型”学生觉得必须堆砌大量不重要的活动来显得“全面”,而潜在的“全面型”学生却放弃自己多样化的兴趣去强行打造一个单一的“专长”,招生官认为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必要的。
2.关于活动是否需与大学组织对应的问题,他们澄清招生办公室并不会试图将申请者的活动与耶鲁校园内现有的某个特定学生组织进行一一匹配,他们的职责绝非为每一个社团预先招募好有对应经验的成员。
3.对于那些因承担家庭责任或需要工作而无法参与传统课外活动的学生,招生官给予了特别的支持,他们强调,这些经历同样极具价值,甚至在很多时候更能体现学生的品格、韧性与责任感,在审阅中绝不会被视为劣势。
最后,他们描绘了所期望的学生形象:那些最终被耶鲁录取的学生,通常是那些在高中毕业、离开其社区时,会被所在社区深深怀念的人,因为他们曾在那个环境中留下了积极而持久的印记——这,才是学生在规划与践行课外活动时,所应追求的核心目标与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