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香港博士应该注意什么?

说起“香港读博”,不少同学的第一印象是:竞争激烈、事务繁杂、压力巨大。有人还打趣香港读博如同“学术打工”,拿着奖学金,却要兼顾科研、助教以及项目等多项工作。然而即便如此,近年来申请港博的热度却持续攀升。原因其实很简单:四年全额奖学金的稳定保障、高校国际排名名列前茅、国际化平台资源丰富,而且毕业后无论留港、前往海外还是回内地发展,前景都十分可观。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申请香港博士究竟难不难?

答案是:难,但绝非难到只能靠“运气”。不少人觉得申请港博如同“玄学”,其实不然,港博是全球为数不多申请流程相对清晰、有规律可循的博士项目之一。关键在于,你是否掌握了其中的“门道”和“潜规则”。

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深入解析8个香港博士申请的独门技巧,其中一些甚至直接关乎你能否斩获offer——建议同学们务必耐心读完,并收藏起来慢慢研究。

01、套磁邮件

申请主场不止网申那么简单

在一些初次申请博士的新手认知中,申博不过是完成网申流程、提交相关材料这么简单,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网申仅仅是把个人资料上传至学校官网的操作,真正的较量在于你与导师之间的“套磁邮件”往来。

在香港的博士录取规则中,导师的认可意愿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倘若你只是“悄无声息地提交申请”,连一封邮件都未曾发送,那么成功的几率几乎为零。导师可能根本就没留意到你的申请,或者只是随手将其搁置一旁。相反,若你在申请前的3 - 4个月里,就与意向导师有过多次邮件交流、进行过一次Zoom面谈,甚至协助导师审阅过论文草稿,那么你获得面试机会的概率将会大幅提高。

申请小贴士

港博导师普遍不回邮件,因为邮箱里每天几十封“Dear Professor, I want PhD”轰炸。所以要做到:

  • 邮件简短,直奔主题
  • 邮件主题突出研究兴趣和共同点,比如“Potential PhD application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aligned with your 2023 xxx publication)”
  • 附上CV和一份一页的Research Proposal简版,不要一股脑扔20页大文档

02、研究计划书

不需要“完美”,但一定要“对味”

不少申请人在撰写Research Proposal时倍感纠结,总认为得写得毫无瑕疵、逻辑缜密且模型明晰才行。

其实不然,港博导师审核Proposal时,主要聚焦两点:一是你是否吃透了他研究的核心方向;二是你的选题能否在四年博士学习期内完成。

说白了,就是看研究方向合不合导师心意,选题规模适不适合。

举个实例,假设你跟随的是一位专注于“企业绿色金融”研究的教授,却提交了一份探讨“人工智能与宏观经济增长”的研究计划,即便这份计划写得再精彩也无济于事。

相反,哪怕你的研究计划写得不够流畅、存在瑕疵,但只要紧扣教授近期关注的“ESG披露与投资者行为”这一主题,导师就会认为你有潜力。

申请小贴士

Proposal不必追求完美,可以是个“半成品”,甚至可以带问题去问导师:“我有这个思路,但还不确定研究设计是否合理,能否请您指点?”——这反而能拉近距离。

03、推荐信

不求“多”,但求“有用”

不少人在申请港博时,会找三位推荐人,分别是本科导师、硕士导师和实习时的老板。表面上看,推荐人数量多、声势大,但实际上对申请的作用大小,全在于推荐人是否“真正能起到助力”。

港博推荐信的关键逻辑在于:导师往往更信赖“学术圈内人士”。即便你的实习老板是投行副总裁,港博导师也可能觉得“这和我的学术领域不沾边”。

相反,就算只是位普通讲师,但只要在导师的研究领域内“有过一些交集”,反而会更受导师认可、更有价值。

申请小贴士

申请时,务必确保至少有一封推荐信出自你所在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之手。

若能寻得一位曾与目标港博导师共同参会、彼此熟识的人来撰写推荐信则更佳(要知道学术圈范围有限,切莫小觑人际关系的作用)。

推荐信的内容相较于推荐人的头衔更为关键,导师会快速浏览其中的关键词:是否提及你的科研潜力,以及是否说明你具备独立开展项目的能力。

04、GPA不是唯一硬指标

港博更看重“publication潜力”

在内地或海外攻读硕士后申请港博时,不少人会心存担忧:自己的GPA不够高,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了?实际上,相较于GPA,港博导师更在意的是“你是否具备撰写论文的能力”。

导师心中所想的是:这个学生如果加入我的研究团队,在四年时间里能否发表2 - 3篇质量上乘的SSCI/ABS论文?如果可以,那这个学生就是值得培养的好苗子。

因此,有没有论文发表经历、是否在学术会议上做过报告,这些比你的GPA更能打动导师。哪怕你的GPA只有3.3,但如果在硕士期间撰写过工作论文,或者与导师合作发表过论文(哪怕是共同作者),你获得录取的机会也会远远高于那些GPA高达3.9却没有任何论文发表经历的人。

申请小贴士

没paper不要慌,可以提前准备一个working paper,哪怕只是初稿,也能在面试时当作“潜力证明”。

05、面试

不是考题,而是“团队匹配度测试”

不少人听到“博士面试”,脑海中就会自动浮现出雅思口语part 3那种自由问答场景,或是GRE里那种高难度知识考核的画面。但实际上,港博面试更像是一场“学术相亲”。导师在面试过程中,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 你是否能清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研究兴趣;
  • 你是否具备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你是否是一个善于合作、不会破坏实验室和谐氛围的人。

举个例子,导师经常会问:“你未来打算研究什么方向的问题?”这并非是在考察你给出的具体答案,而是想看看你能否条理清晰、逻辑连贯地阐述上5分钟。

再比如,导师可能会故意“刁难”你:“你用的这个研究方法,为什么不用XXX来替代呢?”其实,导师这是在试探你面对突发问题时,能否保持冷静、从容应对。

申请小贴士

面试别背稿,港博导师能听出来。

语气自信且谦虚,比如“我目前是这样理解的…,不过我也期待听取您的建议”。

切勿说“我只是想留在香港/拿个身份”,这等同于自杀式回应。

06、关于资金来源问题

要学会“表演性回答”

在不少面试场景中,面试官常常会在结尾抛出这样一个“陷阱题”:“要是我们无法为你提供奖学金,你是否愿意自费攻读?”

要知道,大多数申请港博的学生都把获得PGS奖学金作为重要支撑,但导师提出这个问题,其实是想侧面了解你是否为自己留有“后路”。面对这个问题,千万不要简单地回答“我必须要奖学金,没有就不读”,也不要直接表态“我可以全额自费承担”。

比较合适的回应方式是:“我优先期望能申请到政府、院校或者系里提供的资助。倘若最终未能获得,我会积极考虑其他资助渠道,比如学校内部的其他资助机会。同时,我也非常愿意和您一起探讨联合申请基金项目的可能性。”这样的回答,既没有把自费这条路完全堵死,又能让导师感受到你处理问题时的灵活性与可操作性。

07、申请时间节点

比你想的更关键

不少人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港博全年都能申请”,于是拖到申请截止日期前一周才着手准备,最终白白错失了宝贵机会。

虽说港博在形式上采用滚动录取(rolling admission)的方式,但实际上,尽早提交申请的人往往更有机会获得奖学金。这是因为港府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以及PGS奖学金等名额都是有限的,一旦前期申请者的名额占满,后面哪怕申请人条件再优秀,也只能等到下一年再申请了。

申请小贴士

最理想的套磁时间:入学前一年的6-9月

网申提交:10-12月最稳妥

面试通常在来年1-3月,晚的可能到5月

最迟不要晚于首轮申请,不然奖学金很可能拿不上

08、研究方向

冷门不一定加分,热门反而更安

不少申请人自以为聪明,认为选个冷门方向才能与众不同。可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冷门方向往往面临导师不感兴趣、资源匮乏、论文发表困难等问题。

实际上,港博申请中,选题太冷门就是死路一条,而热门选题则相对容易。

例如,研究“区块链在金融市场的应用”这类热门方向,有导师指导,还能参与项目;而“17世纪澳门贸易对现代港口管理的启示”这类看似有文化底蕴的冷门方向,却很难被录取。

申请小贴士

看目标导师近三年在SSCI/ABS上发的论文,你的选题最好在这些方向的延伸带里。

研究冷门可以,但必须和导师研究“有挂钩”,而不是单兵作战。

09、港博申请不是玄学,是一场需要谋划的策略游戏

有人觉得申请港博全靠“碰运气”,但事实上,它更像是一场需要精心筹备的谈判。在这场谈判里,你不能被动等待导师主动联系,而要积极主动地争取机会;不能毫无目标地广撒网,而要精准定位、投其所好;不能只一味展示自己完美无缺的一面,而要着重凸显自身的发展潜力。

要明白,港博导师挑选学生,本质上是在寻找科研路上的合作伙伴。你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既值得信赖,又能不断创造科研成果的优质“投资项目”。

掌握并运用好这些“隐藏诀窍”,相信你定能比大多数人领先一步。而这看似微小的领先,往往会在未来为你敲开录取之门,种下成功的希望。

以上就是机构编辑部老师分享。想要申请的小伙伴要开始着手准备啦!希望能帮助到正在申博的同学~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全奖博士岗位—香港城市大学金迪导师招募博士

下一篇

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全奖PhD博士项目招生中!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