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巴塞尔大学人类学系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Meiu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瑞士巴塞尔大学 人类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巴塞尔大学Prof. Meiu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瑞士巴塞尔大学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Meiu (674)

George Paul Meiu教授现任瑞士巴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Basel)人类学教授、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Chair of the Institute of Social Anthropology),同时担任哈佛大学人类学与非洲及非裔美国人研究兼职研究员(Associate in Anthropology and African and African American Studies),2022年前曾任哈佛终身正教授。

研究分析

  1. 代表专著:《Ethno-erotic Economies: Sexuality, Money, and Belonging in Kenya》(芝加哥大学出版社)该书结合民族志与历史研究方法,聚焦肯尼亚后殖民语境下,旅游产业中民族性性行为的商品化如何重塑归属感,以及年龄、性别与亲属关系的互动逻辑——这种“情色-民族经济”的分析框架,突破了传统 sexuality研究与经济人类学的割裂,揭示了文化符号与市场力量的深层纠缠。
  2. 待出版著作:《Queer Objects to the Rescue: Intimacy and Citizenship in Kenya》文章将研究视角转向“物品”,通过分析在谣言、政治话语和日常生活中被诗意化使用的物品(这些物品将同性恋身体构造成想象中的排斥目标),探索理解恐同现象与酷儿群体所面临暴力的新路径,为酷儿研究提供了物质转向的创新思路。
  3. 合编著作与其他成果:合编《Ethnicity, Commodity, In/Corporation》(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2020),文章考察民族性在全球市场动态、民族主义与消费中的复杂纠缠;罗马尼亚语专著《Vin feciorii cu turca!》(Arania,2004)以历史民族志方法研究罗马尼亚东南部特兰西瓦尼亚的青年仪式,揭示该仪式在民族主义、共产主义与后社会主义政治想象中的核心作用。论文发表于《American Anthropologist》《American Ethnologist》等人类学顶刊,主题涵盖旅游、身体、 sexuality与人类学史等。
  4. 近期论文:2023年《Waiting Out the Rush: On the Durability of Wealth in Kenya’s Coastal Sex Economies》(收录于《In the Meantime: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the Possible》)探讨肯尼亚沿海性经济中财富的耐久性,分析从业者如何在不稳定市场中维持经济安全感;2022年《Queer Futures, National Utopias: Notes on Objects, Intimacy, Time, and the State》(收录于《African Futures》)则链接酷儿未来与国家乌托邦,剖析物品、亲密关系、时间与国家的互动维度。

研究想法

  1. 东非与东欧“酷儿物品”的跨区域比较研究:基于教授对两地的区域研究经验,可对比后殖民东非(如肯尼亚)与后社会主义东欧(如罗马尼亚)中,被赋予酷儿符号意义的物品(如特定服饰、日常用品)在不同政治经济语境下的符号变迁。例如,探究肯尼亚的“情色旅游纪念品”与罗马尼亚后社会主义时期“酷儿污名化物品”是否存在相似的“符号政治”逻辑,以及这种逻辑如何受殖民遗产与社会主义遗产的影响——该研究能填补区域比较在酷儿物质研究中的空白。
  2. 数字时代民族性情色经济的线上重构:结合教授对旅游情色经济的研究,关注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如何重塑肯尼亚“民族性-情色”的商品化模式。比如,分析TikTok等平台上,当地群体如何通过短视频展演“民族性魅力”以获取经济收益,这种线上展演与传统旅游场景下的商品化有何差异,以及数据、流量如何成为新的“情色经济”媒介——这一方向贴合当下数字人类学的发展趋势,也延伸了教授对“流动性”与“物质性”的研究。
  3. “反向叙事”:被污名化物品的酷儿抗争实践:延续《Queer Objects to the Rescue》的物品视角,可聚焦肯尼亚酷儿群体如何将原本用于污名化他们的物品(如特定颜色的衣物、配饰)转化为抗争符号。通过民族志观察这些物品在酷儿聚会、平权活动中的使用场景,分析物品如何从“排斥工具”转变为“身份认同载体”,进而探讨物质文化在社会运动中的赋能机制——该想法能为酷儿研究提供“抵抗性物质性”的新分析维度。

申请建议

1.学术背景准备:

  • 课程基础:优先修读性别研究、酷儿理论、经济人类学、历史民族志等相关课程,熟悉福柯、莫斯等学者的理论框架(教授研究常涉及这些理论);
  • 方法掌握:系统学习民族志田野调查方法(教授核心研究方法),掌握历史文献分析技巧,若有定量研究基础可作为补充;
  • 语言能力:东非方向需学习斯瓦希里语(肯尼亚主要语言),东欧方向需学习罗马尼亚语或俄语,英语需达到学术写作与口语交流流畅水平。

2.研究计划打磨:

  • 主题契合:确保研究方向与教授核心领域高度匹配,例如“东非某国性经济中的物品符号”“东欧后社会主义语境下的民族性与亲密关系”等;
  • 区域聚焦:明确选定东非或东欧某一具体国家/地区,避免主题过于宽泛,建议结合教授未深入探索的细分区域(如东非坦桑尼亚、东欧保加利亚);
  • 创新点突出:在教授研究基础上提出延伸性问题,例如“数字媒介对肯尼亚情色-民族经济的影响”,并说明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如计划开展6-12个月的田野调查)。

3.写作样本与套磁准备:

  • 写作样本:提交与研究计划主题相关的论文(如本科/硕士毕业论文章节),重点展示民族志分析能力与理论应用能力,若有发表过的短篇学术文章更佳;
  • 套磁策略:提前3-6个月发送套磁信,信中需具体提及教授某本著作/论文的观点(如《Ethno-erotic Economies》中的“情色商品化与归属感”分析),说明自己的研究计划如何与之衔接,避免泛泛而谈;可附上1-2个具体研究问题请教教授,体现思考深度。

4.其他实用准备:

  • 学术网络:关注教授参与的学术会议(如美国人类学会年会),若有机会可线下交流;联系教授指导的在读博士生,了解其研究节奏与指导风格;
  • 材料细节:推荐信优先选择熟悉人类学领域的导师,突出申请人的田野潜力与理论素养;个人陈述需简洁说明学术经历与研究兴趣的契合度,避免冗长叙事。

博士背景

Claude,英国top10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生,专注于数字人类学与东亚现代性研究。擅长运用多场域民族志方法,探索数字技术对东亚青年文化身份构建的影响。在研究网络社群的仪式实践和数字亲密关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发表于《Current Anthropology》、《American Ethnologist》和《Cultural Anthropology》等顶级期刊。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阿思丹全球实地研究计划计算机专题 | 手机 APP 的包容性设计与用户需求实地研究

下一篇

领科教育上海校区2.5年制课程招生开启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